|
第四十一章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ei4)。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释: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智慧水平高的人听到大道之理很快会认同,愿意按照大道的道理去做。
智慧水平中等的人,听到这些大道的道理就半信半疑。
智慧水平差的人,听到大道之理觉得是可笑的无稽之谈。
不笑不足以为道
大道之理是相当高深的,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
故建言有之
就是古代一些很有哲理的言语。格言、谚语之类的。
明道若昧
明白大道之理的人外表看起来是大智若愚。
进道若退
领悟大道之理的人,为人处世往往和世俗是不一样的。人们会以为他不懂得大道。
夷道若纇
纇是蚕丝上的小疙瘩,比喻小瑕疵。
真正在行为上合乎大道之理的人,不会是一板一眼的教条主义,是很自在的,不会过分执着细节。
上德若谷
真正品德修养很好的人都是比较谦虚的。
道貌岸然的人,一般德行都不高。
大白若辱
那些真正清白的人往往是那么的谦卑,忍辱负重,一声不响地努力。
广德若不足
真正德行好的人虽然做了很多好事,虽然自己修养很好,但是自己还是觉得做得不够。
建德若偷
做好事没有执着功德相,做好事不留名。
质真若渝
真正是内外一致的往往没有多余的修饰。
大方无隅
真正大的地方是看不到边际的。
大器晚成
真正能够成大器的人是不会急功近利,会脚踏实地地去做事,早成晚成都没有执着。
大音希声
少说废话,语出中肯,这种声音才是最让人接受的。
大象无形
真正有智慧的人能够在一切时、一切处将矛盾化解,大的形象、大的智慧是没办法琢磨它的。
道隐无名
大道往往是存在一切现象里面,没有特殊的名字,往往是和一切现象在一起,如果没有去研究它,就不知道大道的规律。
夫唯道,善贷且成
只有大道才能完完全全地去辅助万物,而且使万物产生了变化。
第四十二章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释:
道生一
大道是无形的,有物混成。
一生二
天地阴阳就是从无名的大道所生起。
二生三
阴阳二气互相配合生出了很多第三者,天地之间也能够化生出很多第三者;
三生万物
很多第三者的东西互相结合生下形形色色的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万物都有其主体,还有它附带的信息、能量。也可以说万物都有其优秀的一面,也都有它不足的一面。
冲气以为和
万事万物凭着虚无缥缈的能量和信息在互相联系着,彼此成为一个整体。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为人处世要遵循大道之理,要符合自然规律,又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具体应用就是谦虚谨慎。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自称孤、寡、不谷的谦虚心态,来好好的见贤思齐,则不断有收获。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谦虚谨慎,骄傲自满,那就会渐渐走下坡路。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人家在教这些谦虚谨慎、不断进步,我也是这样教别人的。
强梁者不得其死
为人处世不要老是和大众、大局搞反面,拼命地去顶,就会死得很惨。
吾将以为教父
一切的观念里面我是最重视不能做强梁者。
第四十三章
原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释: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至柔可以在至坚里面任意的纵横,没有什么阻挡,游刃有余。
无有入无间
道能够进入到没有空隙的东西。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我就是以这个无有入无间的道理而明白了无为的益处、好处。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不言之教就是要做实事,要落实到行动上,不是口头上说说,说完指望别人做,自己不去做,是身教为先。
无为之益就是不妄为的好处。
很少有方法方式能够比得上不言之教和无为之益。
第四十四章
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释:
名与身孰亲
身体和名誉哪个重要?
身与货孰多
人的智慧和财富哪个更有价值?
得与亡孰病
得到和失去哪些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甚爱必大费
如果你过分贪求什么事情,你就会不惜代价地去追求,付出很大的代价。
多藏必厚亡
一个人太贪得无厌的想占有什么东西,那么有一天就会出现严重的损失。
故知足不辱
知足的人不会贪取,就不会招来侮辱。
知止不殆
懂得掌握分寸,懂得看清具体情况,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和失败。
可以长久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样的做法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十五章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释:
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辩,老子是讲人认识事物的这五种错误。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那些集大成者看起来也不怎么样,看起来也不是那么优秀,那么神奇。
但用起来非常好,得心应手,完美无缺。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真正多的东西,太多了,往往不被大家在意。
真正多的东西是用之不绝,永远用不完的。
大直若屈
真正正直的人,他们能容人小过,不会斤斤计较,反而看起来不是特别正直。
大巧若拙
真正很能干的人做什么事情看起来都是很自然的完成了,没有特别去渲染气氛,看起来和很普通的人差不多。
大辩若讷
真正会辩论的人一两句话就能将对方驳倒,看起来语言很简单,就和那些木木讷讷的人差不多。
静胜躁,寒胜热
冷静的一方比躁动的一方有优势。
事物基本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燥热的状态迟早会被冷却下来的。
清静为天下正
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状态是清静,我们为人处世,头脑要清醒,品德要清高,为人要祥和。
第四十六章
原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释: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治国有方、治理有方,军队就可以解甲归田。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如果自己国家治理无方,外敌就会来侵略,国家也会产生内乱。
祸莫大于不知足
不知足是指影响了别人招来别人的打击或报复才有祸。
咎莫大于欲得
巧取豪夺,那就会产生过错,惹来麻烦。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人要安分守己,做事要如理如法,掌握知足的尺度,就常常会感受到满足。
第四十七章
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释:
不出户,知天下
不用走出自己的家门,就能够知道天下的事情。
不窥牖,见天道
我们在家里看着院子里日影的变化就知道日月的运行,从局部了解到整体,从近能够想到远。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离开根本、离开整体,然后朝着一个小角落拼命去钻,那得到的真实情况就会越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不行而知就是不必亲身实践而能够了解一些事情、经验、道理。
不见而明,就是不用自己亲眼所见而能够明白它的真相,这两条都是强调要重视书本的知识,重视别人的经验。
不为而成,你必须按照具体的情况认真对待,实事求是地做事情,成功率就高了。
第四十八章
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释: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从事学习要天天有所收获,也就是说知识要不断的增长。
修道的人要天天去掉那些坏习惯、不正确的思维、不正确的观点。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将不正确的观念、不正确的言行、不正确的思维去掉,就是最客观的心态。
达到一切言行都非常客观,就是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因为你的观念、言行都非常客观,一切都是那么的实事求是,所以你的成功率就很高。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要想统一天下就要无为而治,要安定民心,不要到处去搞麻烦、搞战争。
如果你以种种不正确的手段损害百姓的利益,就算你得到天下也还是会灭亡。
第四十九章
原文: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释: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圣人没有什么私心妄想,只是一心一意为国为民。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态度好的人我对他好,态度不好的人我也是同样对他好,是为人处世的标准。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对讲信用的人我也讲信用,对不讲信用的人我也讲信用,这是信誉的标准。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圣人做事情是小心谨慎的,圣人的心和整个天下浑然一体,没有个人的私心妄想。
百姓皆注其耳目
圣人知道老百姓都是在看他的言行。
圣人皆孩之
圣人将百姓都当成自己的儿女来关心、看待。
第五十章
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i4)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释:
出生入死
就是从出生的时候算起,到死去的那个时候。
生之徒,十有三
生就是顺境,人生在世顺境的几率大概有十分之三。
死之徒
死是逆境,逆境的时候大概有十分之三。
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十分之四不好不坏的时候,如果你判断错误,也许不好不坏的处境就变成不好了,这种机会也有十分之三。
即不如意事常八九。
夫何故
为什么呢?
以其生生之厚
本来马马虎虎、比较平稳的状态,想变得更好,就是因为你贪心,事情反而弄巧成拙了。
盖闻善摄生者
自古以来很多时候都听说善于小心谨慎为人处世的人。
陆行不遇兕虎
那些善于小心谨慎为人处世的人,他在陆地上走路不会遇到猛兽。
入军不被甲兵
经过那些有战争的地方、有军队驻扎的地方不会遭遇武装军兵的攻击。
兕无所投其角
犀牛没有目标可以用它的角去攻击的。
虎无所措其爪
老虎也没有目标让它们的爪去抓他们。
兵无所容其刃
武装分子没有目标可以使他的刀刃去杀害他们。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他们不会犯导致死亡的错误。
第五十一章
原文: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释:
道生之,德畜之
道的微妙力量就是体现在种种的变化现象,我们只要从事物的种种现象里面去总结,就能够找到道的规律,也就是德,德是道的体现。
物形之,势成之
种种事物的形成变化、发展是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推动。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万物都是道生出来的,万物遵循着德的规律。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的至高无上,德的可贵,就是体现在它不用特别地去命令万物,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是自然地运化。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毒在古代通督字。
使它生长,哺育着它,使它独立又保持一定的联系监督着它,到一定程度还继续保养它、保护它。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虽然生育着万物,但是不占有,让它自己去成长。虽然大道在帮助万物,但是没有功德相。虽然滋长万物,但是没有主宰它们。这是很奥妙、精深的大道的规律。
大道的规律,万事万物是一个整体的,只要遵循这种整体观,分析对方,就能够找到有效的途径。
第五十二章
原文: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释: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天下或天地是从某种状态下产生的,源头就是那个虚无缥缈的道。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知道了天下这么宽广原来还是有个生它的源头,那从生天地的源头重新来认识天地。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了解了这个源头就会了解天下,反过来又从天下的种种现象更要去遵守大道之理。
没身不殆
不要把自己和周边的一切孤立起来。只要能够和大道、万物成为一体,就不会有危险。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我们有时候就是因为种种的言语、行为不正当,招惹了很多麻烦事,真的是终身不舒服。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嘴巴管不住就妄语,做事情也是管不住乱做,拔苗助长,这就会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能发现细小环节的错误才是最高明的人。
不要逞匹夫之勇,将在谋不在勇,智慧才最重要。
用其光,复归其明
我们为人处世要坦坦荡荡、光明磊落、问心无愧。我们心里没有妄想、贪着,看事情就周到、全面。
无遗身殃
只要你光明磊落的做人、心胸坦荡、智慧明达就不会留下什么祸根。
是为袭常
如果想得真常之大道,就要按前面“用其光,复归其明”的方法做,这就继承了大道之理。
第五十三章
原文: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释:
使我介然有知
让我最担心的是
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很多人都自称自己是行于大道,其实往往就搞偏了,搞错了。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大道就是那么的平坦,顺大道而行是那么的容易成功。但很多人希望快点成功,急功近利,所以去抄捷径、走小路,结果失败了。
万事万物有它的自然规律,你故意去走捷径,往往会出现欲速则不达。
朝甚除
朝廷内部矛盾非常严重。
田甚芜,仓甚虚
田野就一片荒凉。仓库就会空虚。
朝廷老是搞内部矛盾,天下就很难好好地关心和治理。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
统治者穿得很漂亮。
“带利剑”,害怕别人去攻击他。
饮食都有点吃得厌烦了,就说明他们的生活非常的奢侈。
钱财和那些宝贵的东西非常多,就说明他们很贪心,贪得无厌。
他们还以为这就是大道。
是谓盗竽
这些只是懂得自己享乐,不管天下苍生的人。是非常大的大强盗。
非道也哉
他们这些行为,就不符合大道之理。
第五十四章
原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释: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好的建议、规范,是不会被代替,被去除的。
正确、完善的关系,它是不会断开的,人与人之间,关系建立得很完善,它们不会轻易脱离。
子孙以祭祀不辍
那些好的建树、那些好的关系,是值得社会子孙永远去怀念。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你的言行举止如理如法,你这个修“德”才是真实的。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在家里也能够带好头,那么你这个德行,就是不是简单的达标了,而是已经有多余一点了。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如果能在乡村里面带头做好,那你的德行啊就足以为大家的榜样了。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你的德行能够在国家里面带好头,那你这个德行影响力就很大了。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你这个德行能够在整个天下来修,那是影响到整个天下,覆盖面就很广了。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我是凭着什么能够对天下的事情了解得这么透呢?
从我自己的做法来对照别人,这样就我就了解别人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我对我的家是这么做,那么我对别人家就怎么做,那就正确了。
这个天下是你的,你和天下是紧密联系的,也就是“以身托天下”。
第五十五章
原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jue2)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pin4)牡(mu3)之合而朘(juan1)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sha4),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释: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赤子,初生的婴儿,表示那个天真无邪的状态。
修养道德达到很高水平的人,他的心态返朴归真,犹如儿童的纯真。
达到了这个水平,毒虫也不会咬他刺他,野兽也不会去伤害他。那些凶恶的鸟也不会去攻击他。
骨弱筋柔而握固
小孩虽然很小很小,他的筋骨是那么的柔弱,但是他们不知不觉老是轻轻地将手抓起来。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很小很小的婴儿,他根本不懂的这些男女之事,但是他们有时候也会产生这种外生殖器勃起的现象。说明他们的精力很充沛。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因为小孩平时的哭不是很生气,他是很自然的哭。所以他就不会哭到声音沙哑。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知道和谐知道统一,恰到好处,这就是真常之道。
知道真常之理,和谐统一的道理,就叫做高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太过想对身体对生活对人生有太多的贪求的,反而是不祥的,会帮倒忙的。
如果你的心太过高了,使你的气傲了就会使你行为过分,看起来是强大,接下来就会慢慢衰弱。
这些“益生”,这些“心使气”都是不符合大道之理的。
不符合大道之理的则不长久。
第五十六章
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dui4),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释: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明白大道之理的人不会妄言,不会乱说话。那些夸夸其谈的人是不明白大道之理的人。
塞其兑,闭其门
六根不要攀缘六尘,少说废话,不要老是去攀缘外部的事情。
挫其锐,解其纷
真正明白大道之理的人,他们不会随便锋芒毕露,不会随便聪明外露。
明白大道之理的人善于将复杂的事情给理顺化成简单,不管是内心的思维还是外边的事情。
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明白大道之理的人无论是和社会那上层的人物在一起他也能合得好,和社会底层的人们在一起也能合得好。
是谓玄同,这就是称为和大道和谐统一,也就是合道。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无论是在亲的群体里面也能够合得好,在疏的群体里面也能和睦相处;在利的环境下也能和谐,在害的环境也能和谐;在贵的群体也能和谐,在贱的群体也能和谐。
故为天下贵
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是天下最难能可贵的。
第五十七章
原文: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释: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治理国家一定要合乎民心、合乎大众,要合情合理。
用兵要出奇制胜,用种种巧妙甚至是诡谲的方法将敌人打败。
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来令天下百姓众望所归。
吾何以知其然哉
我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太多的框框条条和禁止,一厢情愿的主观的,老百姓就很难发展,所以就更加贫穷。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群中有特权的人太多了,他们就会勾勾结结,使社会黑暗的一面越来越多。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人多伎巧主要是指那些标新立异故弄玄虚的行为。奇奇怪怪的事情出现了。
要脚踏实地做实在的事情,不要去搞那些花招,没用的。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如果全靠这个框框条条,民心诡异,那你有政策,他会想办法钻你的空子。
法律要健全,也要做好大家的思想品德教育。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圣人是以身教,自己带好头,无为就是不妄为,遵纪守法。
老百姓很佩服,他们想违法乱纪也不敢。就会向好的方向转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自己很安静,不胡作非为,实实在在。老百姓会看在眼里,也会自觉地端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不会给老百姓增加很多负担麻烦,老百姓就自然慢慢就会富裕了。
我无欲,而民自朴
我不会骄奢淫逸,老百姓就会慢慢地跟着领导者变得比较朴实、朴素。
第五十八章
原文: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释: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政治环境很清明,老百姓安居乐业,民风淳朴。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政治太过严苛,而且不公正,整个社会歪风邪气很多。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有时候在不好的条件,反而会使事物有个新的转变。那些好的事情有时候,也会招来一些不好的变故。
事物有这种转变的可能性。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事物的变化是没有一个固定的转折点的。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事情本来是好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引发了不好的事情产生。
人之迷,其日固久
人们不懂得事物会转变这个现象或者这个道理已经是很久了。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圣人的言行都是端正的,但他不会教条主义,不会落入框框套套,
廉而不刿
虽然他做事比较严格,但是他不会吹毛求疵,严格的同时会掌握一个分寸。
直而不肆
圣人很正直,看事物也很直接。但是他不会肆无忌惮的疯狂。
光而不耀
圣人很有智慧,做事情很有成效,但是他不会自吹自擂,不会招摇。
老子告诉我们,从这四方面做,就能够让事物往好方面转。
第五十九章
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啬(se4)。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释:
治人事天,莫若啬
治理人、自然一定要看的很准,觉得需要去控制才去控制,不要有恃无恐地去做事情,那样就会浪费人力和资源。
夫唯啬,是谓早服
人力、物力的资源不要浪费,提前做好储备。
早服谓之重积德
节俭必须是储备的力量,而不是像小气鬼一样什么都不想干,要重视总结经验,观察规律。
重积德则无不克
重视经验的积累和有效规律的总结,做起事情来就会成功率很高,没有不成功的。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如果做事成功率很高那真是前途无量,就能够不断地发展、壮大。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做事有很大的成功率,从此就可以前途无量,这样国家才能巩固。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认真的总结经验,掌握正确的规律,掌握了治理国家的好方法,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用树木的深根固柢和人的健康长寿来形容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长治久安。
第六十章
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释: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理国家就像做菜一样,要各方面都安排好、准备好、搭配好,而不能乱动,该动就动,不该动就不要动。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以大道之理来治理国家,那些歪门邪道的人就玩不起花招。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那些搞鬼的人不是没有花招了,你正气凛然,他们就会收敛。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他们的花招并不是说不会伤害人,圣人行为很端正,统治者带好头,上梁正了,下梁就不敢歪了。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因为圣人带好头,那些搞鬼的人也不敢玩弄花招、胡作非为,大家就可以在德的方面达成共识,和睦相处。
第六十一章
原文: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释:
大邦者下流
大国最好能够放低姿态,虚怀若谷,那样就能够使其他小国愿意来归顺。
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
大国如果能够放低姿态,礼贤下士,虚怀若谷,那他就会成为天下的母亲,天下众望所归之处。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雌性的动物都是安守在一个地方,不少雄性的同类会过来求爱,它就是以逸待劳,等着人家来求它,就是操着主动权。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大国放低姿态面对小国,就能取得小国的信任和归顺。
反过来小国以谦卑、低位去结交大国,也能够得到大国的好感和认同。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想使周边的小国归顺,就应该放低姿态去主动招揽。
小国要和大国和睦相处,联合在一起,也要以低位、谦恭的心态和行为去争取。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大国不外就是想小国归顺他,接受他的理念和管理。
小国不外就是不希望大国把自己看扁了,给其一个合理、合适的位置。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大国希望有统治位置,小国就希望有一个合理的位置,要是二者的心愿都能得到实现,最佳的状态就是大国谦下一点。
第六十二章
原文: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释:
道者,万物之奥
道是万物的根源,万物的最深处,最秘密处。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善良的人将大道之理当作至宝。
不善良的人用大道之理来掩盖自己,保护自己,粉刷自己。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善良的言语可以换得别人的尊敬。
善良的行为可以让别人受益,增加他的益处。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人们有各自的缺点和不完善的地方,我们不必要去嫌弃他们。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虽贵为天子、大臣也好,就算你举行什么隆重的授权仪式,如果言行不美,总有人会反对你。那些授权仪式,配套条件,还不如你懂得大道之理,依大道之理为人处世。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从前的圣贤为什么会推崇大道之理呢?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通过某个手段能够求得的东西。严格来说是不值得一提的。
你如果犯了错误,你能真真正正补回来吗?
你越是掌握大道之理,你就越是少犯错误,这就是懂得大道之理比你求得其他东西更可贵的原因所在。
故为天下贵
因此大道之理是天下最可贵的。
第六十三章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释: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做事情不要轻举妄动,不要主观臆断。按照实际情况去做。
做事情不要带着主观的看法。如果事情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事情简单,也不要掉以轻心。做事就认认真真地做。
置身于某一种环境或者是场合,你首先不要被环境所吸引或者是所吓倒。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大、小、多、少你都要以客观的心态,平静地去看待它,不要因为大了就害怕,不要因为小了又轻心,不要因为多了对你有影响,少了又对你的心有影响。
我个人的行为永远是遵循正规的道德标准,对好人、坏人我都是这个标准。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困难的事情,你就从那些比较容易做到的方面慢慢来做;做大事情,你就要从各个细节慢慢来完善、来准备。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天下那些比较难做的事情,一定都是从那些容易做的方面来着手。
天下的大事,一定从细小的方面来做起。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有智慧的人从来不会自高自大,就是因为他们不自高自大,所以他们能够得到大家的敬仰。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一个人太轻易的承诺、答应,必然有很多做不成的。信用度就很低。
很多事情他都认为很容易。太掉以轻心,因此必然会遇到种种挫折、失败。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因为圣人做事情都小心谨慎,都很认真,都很重视,因此结果往往都能成功,没什么磨难,没什么失败。
第六十四章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释: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比较安定的东西容易去把持。
事物还没有产生变化的时候,就比较容易控制。
比较脆的东西容易搞烂。
粉状的东西不小心就会搞得飞飞扬扬的,容易散发掉。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做事情最好是提前做准备,防患于未然。
在没有出现混乱的时候就要搞好秩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两个人才抱得住的大树是从很小的萌芽长起来的;九层高的台也是泥土一块一块砌起来的;千里之外的路途都是脚下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做事情如果胡作妄为,就一定会失败。
太过主观地去追求,没有注意客观的实际情况,往往就会失去。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所以圣人不妄为,按照客观规律、具体情况做事,就不会有失败。
圣人不会一厢情愿地去追求,所以不会失去。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大多数人做事情,经常在事情差不多要成功的时候就失败了,功亏一篑。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如果做事情能够从头到尾都是很谨慎、很认真,就不容易失败。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欲望得到某个东西,但是你的心还是要保持平静,不要被欲望搞乱,不然就被人家吊着了,这样就能够达到无为的标准。
要认真的学习,但不要落入教条主义,必须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常常借鉴众人的过错,而不是重蹈覆辙。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用正确的方法、方式去辅助万事万物,使它处于最佳状态,而不敢胡作妄为,一定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一章就是告诉我们“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具体做法。
第六十五章
原文: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释: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从前善于遵循大道之理去做事的人,对待老百姓不是卖弄手段,不是自以为高明,而是以真诚、实实在在去面对人民。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你自以为是,所以才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统治者总是玩弄手段,就会越搞越麻烦。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君主自以为能够掌控、了解别人,就玩弄小聪明,没有想到聪明反被聪明误。是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的祸根。
君主不玩弄花招,不搞小聪明,不自以为是,是国家之福,也是人民之幸。
知此两者,亦稽式
知道前面的“以智治国”和“不以智治国”的道理。
常常知道对事物要认真调查研究,这种行为就是玄德,也就是圆满的行为。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老子感慨这种深入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做法,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这种玄德的行为和普通人的做法是不一样的,一般人是主观臆测,甚至自以为是,这就和玄德的行为相反。
作为一个统治者真的处处遵循玄德,就是实事求是,认真深入调查,才能将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条。
第六十六章
原文: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释: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山谷里的水流入大江,再流入大海,是因为江海都是处于较低的位置,因此江海就能够成为百谷之王,百谷都会归附到江海里去。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圣明的统治者,在言语上一定要谦虚、谦下,使百姓听起来顺耳,就会民心所向。
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后面,为老百姓谋幸福。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圣贤虽然处在人民之上,地位很高,人民不会觉得压抑。
圣人虽然得到很多荣誉、利益,但是老百姓觉得他们是应该得到的。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老百姓就会非常爱戴、尊敬、推崇他,而没有厌恶之心。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因为没有去争名夺利,而是处处为老百姓着想,所以他一切良好的言行,赢得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崇敬,就不会有人去争夺他的地位。
第六十七章
原文: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释: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天下人都说我讲的道太深奥了,就好像和别的东西都不一样。
夫唯大,故似不肖
只因为太深奥了,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和我讲的大道之理是一致的。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如果和别的东西相似,早已微不足道不值得一提了。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我有三种宝贝,一直都好好地拿住它,保护它。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第一件就是仁慈,第二件就是节俭、勤俭,第三件就是不敢去出风头、招摇。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仁慈的人问心无愧,如果有人来欺负,就会挺身而出,那个时候就势不可挡。
如果平时开源节流,就会有丰富的积累。
在利益方面处在大众之后,不去争名夺利,这种人才能成为有成就的领导者。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舍掉了仁慈,狂妄地去逞匹夫之勇。
没有注重勤俭节约,轻率的到处挥霍。不谦虚谨慎,老是去出风头,做出头鸟。
这些做法肯定是死定了。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真正仁慈的人,如果打仗,面对敌人,一定会取胜,因为他们肯定是忍无可忍了。如果他们来防守,一定会守得住。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一个人如果真正做到了仁慈,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战一定能胜,守一定能固,行事就没有危险。
第六十八章
原文: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释:
善为士者,不武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到处耀武扬威,四处去发动战争。
善胜敌者,不与
善于胜敌的人往往不会采用正面冲突的方法。
善用人者,为之下
善于用人的人往往是礼贤下士,把自己的位置摆的很低,很谦虚。
是谓不争之德
前面几种情况做好,就能取得全面的胜利,是天下莫能与之争的规律。
是谓用人之力
一个人做到前面这些,说明具备了运用别人的能力、长处。
是谓配天古之极
称得上从古到今、一切时、一切处做到了最完美、最完善的境界。
第六十九章
原文: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释: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懂得带兵打仗的人都有一句话,打仗时我不敢暴露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不敢轻举冒进,要稳妥。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不要轻举妄动,一切条件都具备了,你必须这样做才做。
你要推开东西是因为那个东西必须推开才去推。
觉得这些必须打击我才打击。
不要太依赖兵器。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打仗最大的灾祸就是轻敌。
轻敌好战,慈就没有了。
轻敌,一切资源都暴露出来了。
轻敌太冒险了,也不是不敢为天下先了。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如果双方的兵力差不多,有同情心的军队才能打胜仗。
第七十章
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释: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就是我所说的话非常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做到。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但是天下的很多人却都不能理解,也不能做到。
言有宗,事有君
一切的言语都是有它的宗旨,做什么事情都有它的源头、总枢纽。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但是很多人就不懂得这种道理,所以他们就不理解我,不了解我。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理解我的人很少,按照我所说的这些客观规律去做事情的最可贵。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圣人外表上看很普通,低调,但是心中有大智慧。
第七十一章
原文: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释: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你虽然很有见识,但是做事还是要实事求是,不能搞主观猜测、经验主义。
不懂装懂,搞官僚主义,是错误的。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圣人不会不懂装懂。因为他们懂得不懂装懂是错误的。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因为他们没有这种不懂装懂的坏习惯,因此他们就没有错误的行为。
第七十二章
原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释: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我们不懂得保护自然,就会有种种的灾难。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一厢情愿地去改造环境,不要随意去缩小什么,也不要除掉原来有的东西。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乱来,山河大地要如何改造,要慎重思考,千万不能改得越来越差。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圣人就算明白了道理还是会很谨慎地去做,不会自我表现、主观主义。
虽然他们爱惜自己,但是他们不会将自己搞得高高在上。
故去彼取此
所以不能自见、自贵,要不自见、不自贵。
第七十三章
原文: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释: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一个人有勇气,敢作敢为,一点都不收敛,是很危险的。
一个人很有勇气,但是懂得检点,懂得注意不敢,就不会有什么危险。
人需要有勇气,但更需要智慧。
此两者,或利或害
“勇于敢”就是害,“勇于不敢”就是利。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客观环境所不喜欢的、不能相容的,谁知道是什么原因啊?
天之所恶很复杂,有和客观环境相容的,有不容的,圣人遇到困难会小心谨慎地去面对,所以不会被困难所难倒。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
“天之道”即客观环境,包括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种种特征。
用最直接的方法去取胜,不搞那些拔苗助长、自以为是的方法。
人类破坏了自然,自然就会影响到我们人类的生存。
客观规律不是等你去叫它才会,有某些恶因就会产生某一方面的恶果。
你破坏了环境,环境就会产生种种不良的现象影响你,你不破坏,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的发展。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大自然万事万物的联系很广,看起来没有那么紧密,但是不会有遗失。
第七十四章
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释: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如果老百姓不怕死,你以杀死他来恐吓他们,使他们惧怕,是没什么作用的。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
假如能够有什么办法使老百姓总是很怕死,大家都希望活下去。
我们把犯恶之人抓起来杀掉,还有谁敢做坏事呢?
必须设立一个正规的队伍,专门抓犯人。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执法队伍必须要懂得法律法规,要对违法乱纪的事情判断的准确,才不会乱杀人。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你不会画画,去帮大师画几笔,就会把作品毁掉。这个比喻你不懂得法律法规、掌握量刑标准,会搞坏事的。
第七十五章
原文: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释: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老百姓之所以会饥寒交迫,就是统治者向百姓征收的税收太多了。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统治者肆无忌惮,不顾老百姓的实际情况,所以老百姓心里就会反感,就会有种种反对的言行,因此就难以治理。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统治者骄奢淫欲,生活搞得非常腐化,老百姓民不聊生,就不怕死了。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统治者懂得为天下人着想,不自私自利。比那些只为自己的人聪明的多。
第七十六章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释: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性格随和,愿意和周边融洽相处,遇事就会平安。
顽劣不化,性格古怪、强硬,容易惹祸上身。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草木活着生长的时候是柔顺的,死了之后就变成干枯的,比喻如果一个人的心已经死去了,就会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不愿去化解、容忍。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因此凡是那些坚固、挺强的东西是属于已经死去了,没有什么变化了,那些柔软的、能够谦让退让的、有所改变的就会有发展空间,有希望。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打仗不能逞强,那样会轻敌,容易被人看出破绽,就会被消灭。
树木很柔韧,弯下去也不容易折断,如果很脆、很硬,就容易被折断。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逞强、自高自大就会被动、处于劣势。
柔和、不逞强往往处于优势,因为没有完全暴露出来,因此就不会被动。
第七十七章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释: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大自然的一切现象、规律都有一些共同之处,就像拉开的弓一样。拉弓是上面的就会往下压下来,下面的就往上提起来,各方面都朝着中心过来,一拉开上面压下来,下面提起来,达到平衡。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多余的东西会慢慢地去掉,不足的地方会慢慢地补起来,这是天道的正常道理。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没有智慧的人,是剥夺那些不足的人去奉献给那些有余的人,贪得无厌。这样是违反天道的。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谁能够将自己多余的东西奉献给天下,只有那些有道之人。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所以有道之人做了好事不会觉得了不起,事情办完了也不会占这个功劳,处在那个位置,他们永远不会执着自己的贡献,不会自吹自擂。
第七十八章
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释: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天下的东西没有比水更柔弱的,装在瓶子里、倒在地上形状都会改变。攻击、摧毁那些坚固的东西,水却也是最厉害的,水足够大的时候堤坝也会被推倒。
水很柔弱,但是水的作用又很厉害。就是因为水这种柔弱的特征不会因为什么条件而改变。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弱能够胜强,柔能够胜刚,这个大道理天下人都知道,但是又没有人能够做得到。
老子将水和坚强事物的关系引用到为人处世,应当柔和,运用智慧,不和别人硬碰硬。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那些能够为国家忍辱负重的人才称得上社稷主,某一范围的领导者。
帮助国家承受危难,挺身而出保家卫国,这些人才是真正的领导者。
正言若反
合乎大道之理的言论、道理,和世俗的说法相反。
一般人做社稷主或天下王都是喜欢享受,而不是为天下人做贡献。
第七十九章
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释: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有大怨仇的人和好,心中总是有些疙瘩,那么怎么办?就必须以好的态度、行为去感化对方,使对方的疙瘩彻底消失,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原因就是和为贵。大家和睦相处,局面就会越来越好。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那些有智慧的人跟别人合作事情的时候,坚守信约,但是不会去强制别人也必须遵守,因为有些特殊情况可能真的做不到,人品不好赖账也是有的,那就先管好自己,没有一定要责备别人和自己一样,反正我带好头。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有德的人是掌管、履行好自己的合约。
无德的人就是专门在指责、责备对方。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是大公无私的,没有因为和自己亲近而特别照顾,跟自己疏远而特别的不照顾。老子告诉我们要以良好的一面去对待一切人。
本章老子告诉我们要学习水那种至柔的特征。和大怨,人家有余怨,你还是首先带头对人家好,使他内心的疙瘩给彻底消失。搞好彼此的关系,搞好人与人的关系,搞好邻里关系,搞好邻国的关系,有什么好处啊?相安无事,未来就会变得越来越好,天天吵架、天天战争就很麻烦,就是安可以为善,要怎么做啊?自己带好头、守信用。
继续推下去,品德好的人都是自己带好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跟天道是一样的。
第八十章
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释:
小国寡民
当时天下很多都是小诸侯国,国家又小,人民也少。也不强大。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能够供几十或者一百人用的东西和场所,他们可能都用不上。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你要想办法使老百姓在当地定居,不要随便搬到远方去。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老百姓愿意定居了,不愿意搬迁了,就算家里有小船或车,他们都用不着了。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也不用准备防身的武器,大家都安居乐业。武器就派不到用场了。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老百姓如果能够安居乐业,他们的生活就变简单了,不用文字都没所谓了。
比喻大家都恢复到上古时代那种朴素的生活。
至治之极
这是治理国家达到了最高境界,最完美的境界。
甘美食
大家生活很轻松愉快,吃好东西,不仅仅吃到好东西,而且也有时间好好的品尝。
美其服
大家的衣服越来越美。说明大家生活方方面面的质量在不断地提高。
安其居
居住的环境又很安全,大家都很喜欢。
乐其俗
对整个社会的风气,风尚,大家都很喜欢,整个社会很和谐。
邻国相望
和周边的小国靠得很近,你看到我,我也看到你。
鸡犬之声相闻
周边的小国家,养的鸡,在啼叫的时候我们听得到,这边的狗叫,那边也听得到,说明距离很近。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百姓活到老了,死了,可能这辈子都没有去邻国那里走动过。邻国的人也没有来我们这边走动过。
说明他们对自己的家乡非常喜欢,觉得一切都很好,不愿意去别的地方。
第八十一章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释: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真理,是不必要去特别修饰。
那些需要修修饰饰,遮遮掩掩的话,大多是有问题的,甚至是不可信的。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好的东西完美的东西不用你过多的去辩护、推销。
老是拼命地去辩护、推销的东西,不是太好的东西。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真正懂得的人,他不用夸夸其谈。
夸夸其谈的人,他不一定懂行,不一定真知。
圣人不积
圣贤之人为人处世,都是坦坦荡荡,实事求是,不用搞花招,处心积虑。
既以为人己愈有
我做人坦坦荡荡,与大道不相违背,我心中更加有这种思想。
既以与人己愈多
他能够将大道之理讲给别人,或者是从哪个侧面给你讲解,他肯定懂得比讲出来的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大自然它本来就那么好,它给你们那么多矿藏,给你们那么多资源。一切灾难都是你们没有保护好自然而产生的不良后果。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圣人都是默默地奉献,他不会特别地去和大家争名夺利。
后记
问:原来我看《道德经》感觉很高深、难懂,听了您的解说,觉得《道德经》讲的其实是很平常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是这样吗?
答:其实《道德经》讲的就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无论哪种规律都遵循着整体观,万事万物都是道所化生,看起来好像是独立的,其实冥冥之中都有某一些联系,就是哲学上所说的普遍联系。
如果让我来说《孙子兵法》、鬼谷子的《纵横论》等等都离不开这种整体观。
我来谈谈我研究《道德经》的一些体会,古圣先贤不外都是证悟了同一个境界,那就是无极,体现出来就是朴,就是朴素,我们的心就是那么的真诚、自然,只要证入这个境界回头再看古圣先贤的的著作,读几遍就能真正的理解其中的含义,因为我要讲课,所以会逐字研究,包括会查字典,搞清意思。如果我只是为了明白古圣先贤的意思,其实读一遍就好了。
有些学者研究《道德经》研究了一辈子,还搞得乱七八糟,因为他们没有证悟那个境界,不知道什么叫做无极。
无极的境界,老子也不外就是在这个境界里说他的感受,所以我一听就明白,所以很多学者他们都是在搞文字相,他们的注解往往自相矛盾。
我们是和老子心心相印,所以我敢保证我讲的《道德经》是圆满的,你们可以去挑毛病,看看那一句讲的不对,因为我是亲证进去,包括韩非子、王弼都只是在研究哲学,他们没有亲证那个境界。
(管理员一归审核通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