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释:
道可道,非常道
大家都懂的说的道理,就不是真常之道。
名可名,非常名
大家都知道的名字,就不是那绝对永恒的名字,绝对永恒的东西,是谁也不知道的。
无名
永恒之道,它的名字一般人是不懂的,因为不懂,所以叫做无名。
无名,天地之始
天地,是那个我不懂得叫它什么名字的东西生出来的。
有名,万物之母
有名指前面的“天地”,万物都是天地化生出来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没有特别的执着,以很清净的心态来观察,自然万物的种种微妙现象。
常有欲,以观其徼
有目标有方向性的去认识某一范围的事情。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这两者都是我们的清净心观察事物的状态,都是我们大脑的工作模式。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意和无意结合起来使用,就能够发现或者感悟到种种玄妙的现象。
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释: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天下都觉得这种现象是好的,接下来就有人来说它的坏话了。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都觉得它这个是很好的,就有人来说它不好。
“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一出名了,诽谤就跟着来了,人家都觉得好了,嫉妒也跟着来了,所以我们不要执着功德相,否则就会招来很多诽谤和非议。
第三章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释:
老子他本身就是“尚贤”,现在反过来叫大家“不尚贤、使民不争”,联系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也就是,天下那些美好的事情,当影响力比较大的时候,就开始有人嫉妒他,诽谤他。
因此我们最好不要急功近利,要脚踏实地,不要沽名钓誉,一定要以实际的贡献去赢得天下人的赞叹和敬仰,那才是最稳妥的。
第四章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释:
老子的世界观,为人处世,一定要懂得审时度势,不要太过张扬,锋芒必露。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看起来有点虚无飘渺,但是大道产生的作用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穷无尽。
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很深邃,就似乎是万事万物的宗祖,源头。
挫锐,解纷,和光,同尘
道的特点,它是不会锋芒必露,它不会轰轰烈烈,它在光明的一面也有道的存在,在黑暗的一方也有道的存在。
湛兮,似或存
道的形像是那么的虚无飘渺,但是它似乎是真的是存在,真的是若有若无。
吾不知谁之子
我不知道“道”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
象帝之先
好像大道比传说中的上帝先有。
第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o2)龠(yue4)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释:
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天地没有执着于仁慈,圣人也没有执着仁慈。
刍狗
祭祀用品
为刍狗
一视同仁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橐,风箱,龠,笛子之类的乐器。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虚,就是说你不理他,他形同虚设。
不屈,就是没什么改变。
你不去理他,可能这些事物就是那个样子,没什么改变,如果你去动它,去搞它,它可能就会产生变化。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万事万物,天地之间的一切事情就好像风箱和乐器差不多,你不动它,它也没什么太大的变化,你去搞它,它可能哗啦啦就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多言数穷
说很多话,想很多办法。
不如守中
中就是最客观,最佳的时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做事情,你不能一厢情愿地去拔苗助长,一定要看准时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你不动它,他可能没有太大的变化,你一动它,可能引起一系列的效应。我们做事不要拔苗助长,一定要看准时机,以最合适的方法去做。
第六章
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释:
谷
深山峡谷,这个谷有一点幽深的意思,也就是非常深、非常玄的意思。
谷神
指元神,也就是我们最清净的心态。
谷神不死
谷神不是一种绝对的定,而是它超越了动静,相当于佛家的究竟涅槃。
玄
非常玄妙,很难以言语来形容。
牝
泛指雌性的动物,也就是她有生化的能力,会生出其他的东西。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它是一种玄妙的会产生万物的一个最终极的东西。
门
一个通道,一个关卡。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天地最初就是从这个无极的状态,也就是谷神这个微妙处慢慢形成的。
绵绵若存
若有若无的,但是他还是存在的。
用之不勤
“勤”,他不是一厢情愿地去做,他还是不紧不慢的,想紧也紧不来,想慢也慢不来。要遵循客观规律。
“用之不勤”就是说这个“绵绵若存”的现象,世间万物的变化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而不是突然间爆发出来,或者突然间就会消失,它有其各自的变化规律。
第七章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释:
一滴水,如何永远不干涸?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滴水扔到大海,和无穷的水成为一个整体。
天长地久
天地为什么能永恒?它是和整个宇宙和谐统一的。它是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这个大集体和谐共处。
以无私而成其私
为人处世,一个人,如果你能够和社会融为一个整体,能够为社会做贡献,天下人一定喜欢你,赞叹你,你不用谋取私利,自然会得到社会的承认,乃至自然而然获得荣誉和物质。
第八章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释:
上善若水
最好的行为标准,就像水一样。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润物细无声,做好事不求回报,没有执着种种的名利,是发自内心地去做好事。
处众人之所恶
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别人不愿意处的位置,他们就默默无闻地去做。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居善地
我们为人处世我们要以至善为根据,这个地是根据的意思。
心善渊
我们为人处世以至善为出发点,我们这个善就是大善,就像深渊一样不可测。
与善仁
对别人,都是以最仁慈的心。
言善信
我们说话讲信用。有信誉,是最高的标准。这个善就是最好的。
政善治
政就是管理上以最佳的方案去治理。
事善能
做事,都是要以最佳的方法去做。
动善时
做什么事情要选择最佳的时机。
尤
不恰当的,超过的,过分的。
争
方法上太过,或者是不及。
夫惟不争、故无尤
做事不要太过,或不及,因此什么事情都做的最好,就没有过错了。
第九章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释:
持
就是保持,就是得到。
盈
就是增长。
持而盈之
得到了什么东西,之后你的欲望不断地膨胀,这个是很危险的。
已
停止的意思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做什么事情,必须把握一个恰当的度数,恰到好处,不要失去平衡。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很锋利的东西磨得很薄,很容易搞坏,不能永远保持那么锋利。
为人处世不要太过锋芒毕露、盛气凌人,否则就会招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财富,不一定能够长久的拥有。
有一些人会用种种的手段,来榨取你或者偷取你。
财富太多太露馅,也会引来一些不良的后效应,所以劝我们不要太贪心。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你很有钱很有势,千万不要骄傲,否则会惹来很多麻烦,劝我们要谦虚谨慎。
遂
如意、满意。
身退
不要执着功德相,不要太贪着功名利禄。
功成身退
事情做好了,不要执着功德相。
天之道
天是大自然的意思。大道之理。
第十章
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释: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
生就是生长,畜就是培养,“生畜之”,就是培养它。
他们会爱护一切,会帮助一切,然而他们没有以私心妄想去想占有什么。
为而不恃
恃,就是借助
不会因为做了什么事情而骄傲。
长而不宰
帮助它们成长但是没有那种控制欲,没有想去占有它,“宰”这里是主宰、控制。
是谓玄德
是,就是这样,谓,就是认为、称为,玄,就是很玄妙。德,就是得道的意思。
是谓玄德,也就是说这种心态就是至高无上的那个“道”的境界。
载
是身体、肉体。
营
是先天之气。
魄
是属于精神状态的。
载营魄
就是精气神,就是身心。
载营魄、抱一
就是形与神俱,也就是精神和肉体良好地结合在一起。
能无离乎
就是平时要精神饱满,不要老是神不守舍、心猿意马。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就是我们身心状态要回复到婴儿那样自然的状态。
疵
是属于缺点或者是其他不对的东西。
玄览
玄见,古怪的、自以为很独特的见解,这些要去掉它,不要使你的心造成干扰。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就是你能不能将这些东西给去掉,不要受它们影响。
无为
就是无妄为的意思,要以最客观的心态来学习和做事。
治国
是属于要规定种种的法律法规。
爱民
是深入群众,关心百姓。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就是以最客观、最正确的方法去做爱国、爱民和治国这些事情,不要带着自己的妄想、自己的偏见或者是习惯,一定要实事求是。
天门开阖
就是一切自然规律,你可以理解成一切自然现象的变化。
雌
雄雌,跟随、遵循的意思。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就是做什么事情,要完全遵照客观规律去办,不要有个人的一些妄想。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四达
四通八达,也泛指一切的现象你都明白了。
能无知乎
就是用你的习惯性去判断事物会犯很大的错误的。
你不要带着成见去观察。
无知
就是不要带着成见,实事求是。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去掉我们的习惯性和执着,以最清净的心态去实事求是,然后按客观规律去办事。如果你们做到这样了,那就是达到了认识世界的最圆满的状态,也就是“玄德”。
第十一章
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释:
你做个车轮,就要想这个车轮要怎么做才能够好用;你要做一个陶器,这个陶器你的目的,做这个陶器要用来干什么;要造个房间,这个房间要来怎么用?
就是说,做事要明确目的,然后要围绕着实现你的目的而去利用种种可以利用的条件。
第十二章: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释义:
盲
就是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五色、令人目盲
颜色太多,会看到人眼花缭乱。
五音、令人耳聋
声音太多太吵闹了,会搞到这个耳朵都没办法分辨。
爽,对各种味道感觉不灵敏。
五味、令人口爽
味道太多种了,讲不出哪种好吃。
驰骋
就是骑着马,跑得很快的样子。引申太过放荡,疯疯癫癫地在外面吃喝玩乐。
畋猎
是到野外去打猎。
令人心发狂
使我们的心躁动不安,没办法静下来。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所以说人太过贪玩,会使你的心狂乱,失去正知正见。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那些稀奇贵重的东西,就会吸引别人想去不择手段,想去谋取。
为腹
就是填饱肚子。
不为目
就是没有太多地去追求那些声色货利,去贪玩,去特别地执着精神上的享受的那些高标准的生活模式。
去彼取此
就是我们一定要立足于现实,不要太过分地所谓的奢侈。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是以圣贤之人为了使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为了使我们行为端正,所以他往往生活都比较实在、朴素,只是注重正常的生活起居。
第十三章
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释:
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我们的心态。宠也会惊,使你的心产生波动,有点猜疑、提心吊胆。辱也会使(产生)我们种种(猜疑)。
身
就是指不仅身体,在精神上,或者是社会地位、社会名誉等。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如果将你的利益、你的名利、你的得失,与天下共荣辱。那么你就宠也不惊,辱也不惊,就将自己的利益和大众的利益紧密联系一起的时候,你就没有“大患”了。
因为我的行为都是符合社会的要求,都是为社会谋利益,而得到自己合理的利益。
故贵以身寄天下
就是将自己的利益和社会大众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你就没有宠辱若惊了,也没有个人的名利得失的忧患了。
第十四章
原文: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释:
道纪
道的规律。
夷
就是颜色。
希
声音。
微
是微小、微细。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就是不要看到了什么就引发你喜欢和讨厌。听也是这样,不要因为听了这你的心喜欢,那个讨厌。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那些该我得的,该我争取的,争取得到也很好,争取之后得不到也就算了,不要那么执着。
老子这段重点就是讲一个认识事物的心态。也就是实事求是地去认识事物。
得之勿喜,失之勿悲。能保持这心态,你就能够与“大道”融通,就掌握了合道的规律。
第十五章
原文: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释: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从前那些有道之士,他们的智慧是高深莫测,对万事万物无所不通。
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他们太高深莫测了,我们对他们的观察,确实很难看得清楚。所以勉强来描绘一下。
豫兮若冬涉川
冬天过河,如履薄冰,走一步要站稳一步,小心谨慎。就说有道之士做事谨慎,他们会冷静观察,仔细计划。
犹兮若畏四邻
所以说他做什么事情,他会很认真地考虑周边的情况。一步搞错了,整局都乱了。
俨兮其若客
举止还是很谨慎的,好像去做客。做客一定要尊敬主人,客随主便,千万不要喧宾夺主。
涣兮其若凌释
你要很自然,虽然循规蹈矩,但是也要从容自然,如冰融化成水一样,没有那个很拘泥、很执着的现象。
敦兮其若朴
就是说我们要做一个真诚的人,要做到实实在在,不要装腔作势。
旷兮其若谷
也就是要有一种心胸开阔的那种气度。
混兮其若浊
就是和周边的环境,周边的一切人能够打成一片,不会那么孤立,不会那么另类。
澹兮其若海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言谈举止的流露,不管是热情还是严肃,但是这一切都不会使他失去内心安稳、安详那种宽广气度。
飂兮若无止
就是他需要表现的时候。他浑然一体,没有什么障碍,自然,潇潇洒洒。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就是什么情况下他需要由动而静?什么情况下他需要由静而动?
该动时他会慢慢地动,该静时他会慢慢地静,也就是不会搞错方向。
保此道者,不欲盈
就是悟道的人,他不会自满,不会对某些欲望过度地执着。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遵守大道规律的人,不会自满。因此,他常常还能够发现新的空间,创造新的成就。
自古以来,那些有道之士,他们高深莫测,智慧无边。他们的行为都很谨慎,但又不拘泥。他们善于发现新的天地,不会自满。
第十六章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释:
老子世界观,就是万物和自己不二。
虚
就是虚无。
极
就是极点。
致
就是达到、做到。
守静笃
就是我们们心态,要很专心又要很安静,又很至诚。
复命归根
就是回到了无极的状态。
夫物芸芸
就是世间万事万物非常多,生罗万象。整体观。
没身不殆
要将自己和周边的一切,乃至整个世界融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那就没什么牵挂了。
第十七章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释:
太上
最高的为人处世的标志,一般是指领导者。
太上,不知有之
就是最高境界的领导者,是使下属不会觉得特别的畏惧,特别的压抑。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下属亲近而发自内心的赞美领导者。这多少有我相人相了。
其次,畏之
其次是下属对领导者敬而畏之。
其次,侮之
其次就是下属起了逆反心理了,要造反了。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就是领导者信用不好,所以大家对他疑神疑鬼。
悠兮,其贵言
就是说领导者要创造一个宽松的气氛,不要随便去指责、干预别人。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手下的人做事做得那么认真、负责、圆满,而且他们会觉得这是自己心甘情愿,自然而然去形成的一种风气。
这章是老子是告诉领导者要怎么做。要如何去调动大家积极性。
第十八章
原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释:
本章接上一章,讲“大道”渐渐地不存在了,出现的社会问题及应对之法。
仁义
就是按良心、将心比心,讲规矩、讲道理。
大道废,有仁义
“大道”失去了,大家都不安分守己了,所以就需要发布一些规矩来管理。
智慧出,有大伪
就是发布各种规章制度后,要防止有人钻空子,弄虚作假。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六亲不和,有孝慈
家庭不和睦了,就要提倡仁慈,孝悌。
国家昏乱,有忠臣
就是国家有奸贼了,需要大家挺身而出去平这个叛乱。
这一章,严格来说是指这种种的提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老子的本意也并不是说这么做是没用的,而是告诉我们,在这种条件下只能这么做。
第十九章
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释: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不要搞表面功夫,口头上说说,纸上写写是不足的。
故令有所属
就是必须使它落到实处,落到实处!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那些假的圣和假的智,假的仁,假的义,假的巧,假的利,都给去掉!真正圣贤,真正仁义,真正巧利的做法是脚踏实地,以身作则去带好头,而不是嘴巴上在讲仁义,自己暗地里就在不仁不义。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就是非常朴和素,没有私心妄想。
绝学无忧
就是说你学问达到了最圆满,你就没有忧虑了。那最圆满的学问就是跟大道相合,也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没有带有主观的成见。
第二十章
原文: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释: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也就是说你客气的回答,和不耐烦的答应其实都是答应,有区别吗?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对于一件事情你去赞美,或者是你去诽谤,有区别吗?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修道的人要懂得入乡随俗,懂得人情世故,大家都避忌的事情,你也要避这个忌,避这个讳。
荒兮,其未央哉
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你宁可唯,不要阿,你宁可美,不要恶。自古以来,许多人都在计较这个事情,所以你们要注意。
如享太牢
就好像要去赴宴一样。
如春登台
春天去外边春游,登到高处,眺望远方。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就是整天好像很开心的样子,像参加大宴会,像去外边旅游,这个人的心就安静不下来。
我独泊兮,其未兆
不必要的交往,我就不怎么喜欢,能回避就回避,我就没有这方面的兴趣。
婴儿之未孩
那就是一种婴儿般安祥的状态。
傫傫兮
就是好像我们人很疲倦了。
若无所归
就好像游子还没有找到家一样,一种淡淡的忧愁。
傫傫兮,若无所归
就是一种自我的一种牵挂,自我的一种独自想自己的事情那种心态,对周边的其他都不感兴趣。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很多人都喜欢去外边玩耍,犹如去赴宴,去旅游,很开心。我就很安祥,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他们是意犹未尽,我则怅然若失。
我愚人之心也哉
我的心啊,就跟那些傻乎乎的人一样,是那么的平静,对一切都不感兴趣。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大家看起来是精神是那么好,很精明,我则像头晕一样,看起来有点傻乎乎。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察察,就是非常精明,什么事情大事小事无论什么事,甚至都吹毛求疵,个个都是斤斤计较。
察察
看了再看,注意了再注意。
我独闷闷
这个闷闷就是闷闷不乐,当我们心情不好,闷闷不乐的时候,就好像对周边的一切就不怎么太过去关注。
人家个个都那么精明,个个都那么会算计,只有我就好像心情不好一样,对别的事情都没有太大的去注意。
澹兮,其若海
其实我的心犹如大海般波澜荡漾,宽广和宁静。
飂兮,若无止
就犹如清风吹拂,那么的潇洒,那么的逍遥自在。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大家都是自以为是,有恃无恐,我就觉得我自己顽劣且低微。
食母
“无名,天地之母。”吃老本。意指依道而行。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我跟别人只有一个不同,我会依道而行。
第二十一章
原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释: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真正合乎大道的那些德行,要怎么来描述呢,描绘呢?就是一切都合乎大道之理。
接下来告诉我们,大德的一切体现、一切行为、一切表现,都是合乎大道之理。
道之为物
大道是怎么样的?
惟恍惟惚
是非空非有的意思。要说没有,它确实是存在的,要说它存在,也没有个东西让你能够抓得到,摸得到。
象
有些抽象,但是有时候也觉得还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物
非常的精妙。
其中有信
也就是说使你的心灵产生某一种感触,某一种信息,古人说,感而遂通。
恍兮惚兮
也就是你感受到跟万物能够融为一体,然后从跟万物融为一体的这种境界里边,来观察万事万物的生长变化的现象。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象,物,精,信,就是说它是物质吧,也有点不像,要说它没有吗,又有某一种信息的存在,真的叫做玄妙。这几句就是形容道。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很多人都知道大道之名。我们认识种种事物的产生,发展,灭亡,都是借助与道相应的状态来认识的。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我为什么能够知道万事万物的生长、变化的这个道理呢?我就是因为与道相应了,达到了炼虚合道。
第二十二章
原文: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释:
二十二章告诉我们:事物是怎么地发展变化。
曲则全
退一步海阔天空,小不忍则乱大谋。
枉则直
人,有时候受点冤枉,当场就爆发,可能会惹出更大的麻烦。等到有一天有机会了,你就可以将这个冤枉给搞清楚,也就是得以伸直。
洼则盈
有水的时候一定会充满那个地方,所以你放低位置了,往往就能容纳很多东西。
敝则新
东西旧了,就换新的。即发现有那些落后的、那些过时的、陈旧的,要善于发现,才有可能会革新。
少则得
就是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有很多短处,你才会去提高,才会有进步。
多则惑
就是你喜欢的东西太多了,你真的是理不出一个主流的方向,就会迷惑。
抱一
其实就是整体观,整体观。
抱一为天下式
圣贤都是以整体观来展示给世人看。
不自见,故明
就是不自吹自擂,那些人就是高明的人。
不自是,故彰
不用急功近利,自以为是,等到有一天大家都知道了,那个时候反而是有很大的影响。
不自伐,故有功
不要自己给自己抹金,不要自我邀功。功劳才会被称颂。
不自矜,故长
不要骄傲,要谦虚谨慎。才能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提高。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你要努力去做,但是不要老是去计较你的得和失,你只要去做了,时间长了,大家都会认可你的。
曲则全者
也就是说你在这个大整体里边,你需要扮演什么角色才是最佳的方案,你必须按照实际情况去调整。
诚全而归之
这句话确实将大道之理全部包括在里边。
第二十三章
原文: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释:
希言自然
也就是说不要整天说废话,那才是符合自然之理。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狂风不可能刮半天,暴雨不可能连续一整天。比喻那些嫉妒你的人,总有会说累的时候。所以你只要重视做实事就好了。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天地还没办法维持长久的暴风和骤雨。别人争到一定程度都自讨没趣,自然就会停息。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崇尚大道的人,他会处处依道而行。“德”者就是君子行为端正,在各种场合循规蹈矩。“失”者就是那些品德不好的人,他到哪里去都会做出不如理不如法的行为。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这个就是物以类聚的道理。崇尚大道的人就喜欢那些崇尚大道的人,行为端正的人就喜欢那些行为端正的人,歪门邪道的人往往也是和那些歪门邪道的人混在一起。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一个人信誉不好,就会失去别人的信任。
第二十四章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释: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踮起脚尖站不稳又站不久。脚步迈得太大了,走得不舒服,也走得不长久。
自见者不明
太过自我表现的人,其实是不明智的。
自是者不彰
你自以为是,别人就会打压你,反驳你,你反而失去了最客观的赞扬。
自伐者无功
你自我吹嘘,大家反而会否认你。功劳,越讨越没有。
自矜者不长
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余食
这里是指吃剩下的食物。
赘形
是说那些多余的东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所以上边所举的六种情况,从大道的角度来说那些都是没有价值的,都是画蛇添足的做法。
物或恶之
这些都是不受欢迎的,都是没有价值的东西。
故有道者不处
真正有道之士,明白大道之理的人,他们是不会这么做的。
第二十五章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释:
有物混成
那个东西好像不是单纯的一种,好像有很多种混在一起。即“道生一”的那个“一”。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这个混合的东西,是比天地的形成还要早。
寂兮寥兮
形容这个有物混成是那么的深邃、那么的幽静,一般人是感受不到的。
独立而不改
就是大道,这个“有物混成”,它不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周行而不殆
就是永远是生生不息,流通变化的。
可以为天地母
所以这个“有物混成”充塞天地,包裹生罗万象。所以形容为母亲。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不知道,这个有物混成叫什么名字?我就给它找一个字,叫做“道”。“有物混成”在天地之间,它是最大了,所以我就给它名字叫它做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我为什么叫它大啊?因为它是不断地扩展,无穷无尽地扩展,扩展到非常遥远非常遥远,遥远到可以说是天地的极处。我为什么说它远到极处?因为我感受它又回荡回来了。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道”、“天”、“地”、“人”都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就说我们不要小看自己,虽然这个大自然里边这四方面的因素都很厉害,不过“人”也是属于其中一员。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要真正能够发挥我们的威力,那必须遵守客观规律。这客观规律是怎么的顺序呢?“人”要做事情,必须按照“地”的种种规律。“地”则受“天”的影响。“天”则受“道”的影响。那“道”呢?“道法自然”。“自然”就是整体观。无论你做什么事情,你都要有这个整体的观念。
你做事首先必须认识周围环境,大地种种的规律。
第二十六章
原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释:
重为轻根
一切轻的东西是依附在重的那一方面,以重为根本,重能够固定轻的东西。
静为躁君
一个人动作很快,你还先必须有冷静的头脑,冷静的心态。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君子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自己一言一行他都要管好自己,就犹如负责守护辎重的军士一样。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自己处于顺境里边,有很好的环境条件的地方也不敢放逸,不敢放纵。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无可奈何连“万乘”的大国王,都常常只顾个人的享乐而忽略了对天下的治理。
轻则失根
本来你要重天下而轻自身,天下是你的根本,你要希望你个人有长久的幸福生活,你必须要将天下治理好。
躁则失君
一个人太浮躁了,一个做事情不冷静了,那么你对大局就失去了掌控的能力。
第二十七章
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释:
善行,无辙迹
那些善于行走的人是不会留下什么痕迹的。
善言,无瑕谪
善于说话的人会说到很圆满,人家不会觉得你说的哪里听得不顺耳。
善数,不用筹策
善于算术的人只用脑袋,不用竹签等工具。
善闭者不用关楗而不可开
能工巧匠善于做巧妙的机关,你看不出来,也不懂得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善于捆绑东西的人,你甚至看不出来他怎么捆绑的。
以上都是在说有智慧的人有很多巧妙的方法。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
圣人经常很巧妙的、用种种好办法去帮助别人。
故无弃人
人尽其才,也就是说在圣人眼里每一个人都有可用之处。
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就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在他心目中每一个人都有可用之处。
常善救物
常善用物,在圣人的眼里什么东西都有可用之处。
故无弃物
在圣人的眼里,没有一件东西是没用的废物。
是谓袭明
一切圣贤都是有这种智慧。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就是那些有聪明才智的人、有智慧的人,就是那些笨拙、没有智慧的人的老师。
这是老子告诫我们,如果某方面有欠缺,就要虚心地向那些智慧的人学习。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聪明才智的人,要帮助教导那些笨拙的人,这是显示你才华、价值的用武之地。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那些没本事的人不珍惜良师益友,不向别人学习,就碌碌无为;那么有才能的人不善于去帮助别人,才能就显示不出来。
虽智大迷
你很有智慧,但是在这个关节眼上你不懂得这么做,还是糊涂蛋一个。
是谓要妙
也就是说不会的人懂得向别人学习,迟早就会变得专业,聪明人善于发挥你的才能,你才有人生价值,这个道理其实就是人生很重要、很深奥的道理。
第二十八章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释:
常德
道所体现的,就是大德。
雄雌、白黑、荣辱。
雄雌就是你和别人的强项和弱项;白黑就可以说是优点和缺点,或者是外在的或里面的。荣就是荣耀,辱就是比较低位的。
老子告诉我们如何的去认识事物和认识自己、认识别人。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
一个人如果能够明了自己和周边一切的强弱势力,学着天下的小溪流那种作用来调配强弱之间的关系,强的一方怎么去分化,弱的如何去扶持。那这个人的本事也差不多和常德不会离太远。
知其白,守其黑
看事物不仅仅看表面,更要注意其内在因素。不仅要知道别人的优缺点,对自己的优缺点也要谨慎。
为天下式
这种方法论是天下的绝对标准,每一个有智慧的人看事物或做事都是这样的。
常德不忒
忒就是违背,这就不会违背道的道理。
复归于无极
复归无极就是万物不二。彻底的、究竟的整体观念,认识事物、处理事务一定要这样,那就比常德不离的境界更深一层了。
知其荣,守其辱
在荣耀面前要保持低调、保持警惕。
天下谷
虚怀若谷,就是心胸宽广,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不离就是不会离开;不忒就比不离更靠近了,没有一点违背;常德乃足就是百分之百。
复归于朴
复归到最标准的合道的状态,与大道彻底不二,原原本本。
朴散则为器
器字就是器具,也就是有用的东西。
散就是发挥。
这个彻底的整体观的思想发挥起来无不中用,一切时、一切处都有真实的受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官就是做官,这里引申的意思就是管理、规范。
长是长辈,这里引申出来就是目标、方向。
圣人就是用这种整体观来规划事物、管理事物、判断方向。
故大制不割
最好的治理事情的方法就是整体观,不会割裂,不会孤立。
第二十九章
原文: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hui1)。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释: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不得已是说要等到时机。
天下不是你想要搞就能够搞得到的,而是必须有一定的天时、地利、人和。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夺取天下或做事情就必须要等到众缘所合、众望所归的时候,就可以水到渠成。不可轻举妄动,不可能用强力去抢夺。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如果你主观地去做,那必然会失败。如果你一厢情愿去抢夺,也一定不能得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
有大智慧的人,一切都是合乎客观、自然的现象而为之,则水到渠成。因为他没有妄为,到时机成熟才去做,因此他就不会失败,也不会不成功。
或行或随
行就是走,自己走。随就是跟在别人后面,人家走我也走。
也就是有主动自己去做的,有在后面观望别人的。
或觑或吹
觑是嘘声,嘘出的那个气是比较热的,吹就是吹出冷气,有冷嘲的,有热讽的。
或强或羸
有些人比较勇敢的、强悍的,有些人比较软弱的。
或载或隳
载就是安稳的,隳就是不安稳的,有些人比较稳重的,有些人没那么稳重的。
天下的人、物会有很多种属性或类型,非常复杂。有些人比较主观,有些人会相对客观一点,有些人比较冷静,有些人是比较冲动的,有些人是比较强悍的,有些人就是比较低调的,有些人地位高的,有些人地位低的,什么人都有,什么事都有。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这三方面都是指极端的行为,甚是太冲动,或是太保守;奢是属于太高调;泰是指太轻敌,对事情的估计太过低。一个是行为上的极端,甚;一个是形象上的极端,奢;一个是思想上的极端,泰。
第三十章
原文: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释:
以道佐人主者
就是以大道之理来帮助国王治理天下。
不以兵强天下
他们是不会用武力来强制地管天下的。
其事好还
以兵强天下往往容易招来人家的报复或反击。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军队所到的地方,一片荒凉。大战之后,肯定会满目凄凉,多的可能会很多年环境都不好。
善有果而已
就是做事情达到目的就可以了,不会小题大做,有智慧的人做事会适可而止。
不敢以取强
不会去争强好胜,不会仗势欺人、耀武扬威、穷兵黩武。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果就是战胜之后。
矜就是内心觉得很了不起。
伐就是自我夸奖。
骄就是骄傲。
矜属于自我表现,骄就有些挑衅性,伐就在中间,就是嘴巴说说。
果而不得已
胜仗也要付出代价,不得已才去打仗,胜利是没有什么值得高兴。
果而勿强
胜利之后不要耀武扬威。
物壮则老
所有的事情达到顶峰,接下来就开始要衰退了。如果一切都没有留一点后路、没有留一点实力,全部都表现出来了,也就是达到了最高顶点的体现。
是谓不道
就是不符合大道之理。
不道早已
不符合大道之理的事情都非常短暂。
做什么事情一定要保存实力,留下余地,不要凭强好胜,否则会自取灭亡。
第三十一章
原文: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释:
夫兵者,不祥之器
兵器都是不祥的东西。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有道者不喜欢炫耀武器、武力,而是以讲道理为主,军队、武器为辅。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君子为人处世喜欢吉祥、安详。用兵打仗是凶煞的事情,打仗一定要有杀伤力、战斗力。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真正的君子不会崇尚杀人、崇尚战争,不得已而用之,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要充分发挥武器乃至军队的力量。
恬淡为上
打战时心态要心平气和。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打胜仗之后我们不要沾沾自喜,以杀人为快事,那就说明你很喜欢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如果穷兵黩武,到处耀武扬威,这种人是会失去民心的。
乐于杀人,到处都是耀武扬威,那是不能得民心的,志就是志同道合,不可得志于天下也就是不能得到天下的民心。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上将军就是主将,居正位,是右边,偏将军就居左。
言以丧礼处之
据说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这种排列方式,是做葬礼时候的仪式的一种做法。
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双方参战的将士,必须要以悲哀的心态去参战,不管是谁胜利了,都是一个悲哀的过程,所以要以丧礼处之。
第三十二章
原文: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释:
道常无名
就是大道永恒而没有名字。
朴虽小
能够复归于朴的圣贤,就没有觉得自己有超越别人的地方。
天下莫能臣
不要以为放到很低位就会被看不起,因为一切的行为都是圆满的,所以没有人能够超越你。
侯王若能守之
诸侯国王如果能够做到一切行为都跟大道相应,也就是复归于朴。
万物将自宾
就是万事万物都会自然而然的像宾客那样的服从你、尊敬你。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天地很和谐,自然就风调雨顺。
民莫之令而自均
老百姓不用特别命令他、特别去管制他,他们自然就很听话、很服从。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当初、最开始为什么要设立那些名字啊?都是有种种原因才设的。
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起名字使我们知道范围、知道方向、知道规范,因此就不会出现差错。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领略大道之理的人在天下为人处世,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就像川谷之水自然会流归大海,那么自然。
第三十三章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释:
知人者智
能够看清楚别人的种种性格、动机、目的,这种人就很有智慧。
自知者明
一个人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这种人就是聪明人。
胜人者有力
能够胜过别人就说明你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比他强。
自胜者强
能够挑战自己的极限,能够战胜自己的某一些缺点和执着,那你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
知道满足的人,即使生活简朴,也没有欠缺。
强行者有志
就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要自强不息。
不失其所者久
从大道的角度,我们能够利益大众、利益社会、利益天下,这些事情就能够长久。
死而不亡者寿
真正依道而行者,依道而行者往往就是利益社会利益人民利益天下的那些人,就算他已经死去了,还是永垂不朽,名垂千古。
第三十四章
原文:大道汜(si4)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释: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
大道无处不在,会影响一切事情。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万物就是凭借大道而产生,但是它永远没有离开万物,也就是万物与大道是不二的。
功成而不有
大道产生了天地,但大道没有占有或控制万物,大道和万物是浑然一体。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从内到外大道都在护持着万物,而不占有,也就是不二,大道与万物不二。
常无欲,可名于小
没有特别的执着,彻底地与万物融为一体,是那样的玄妙微细,一般人不能觉察。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道是万物之主,但是道和万物是那么的融洽,那么的不二,没有一丝占有、管制的意思。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如果认为大了那还有个范围,它没有认为自己有多大范围,一切万事万物都和我大道不二,有多少?无穷无尽,这才是真正大的含义。
第三十五章
原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释:
执大象,天下往
如果掌握了大道之理,那天下都会向往着你、归顺于你。
往而不害,安平太
人家向往着你、跟随着你,你就不能损害他们,这样就能够永远保持安详、和平。
乐与饵,过客止
假如你能够更进一步,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好处,那么连本来不是很向往的、稍微经过都会被你吸引了。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道从我的口中讲述、描绘。非常淡薄,非常平淡,没有什么具体的味道可以来形容的。
视之不足见
它很微妙,用你的眼睛还是不能够看到的,太微妙了,太微细了。
听之不足闻
用耳朵也听不出来。
用之不足既
怎么用也不会达到穷尽的程度。
第三十六章
原文:
将欲歙(xi1)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释: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准备想要将东西或事情给收敛起来,那就必须先打开、舒展好。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要消灭敌人,就必须先使他骄傲自大,骄傲了就会放松警惕,而后乘虚而入、攻其不备。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要撤掉一个不称职的人,先委以重任,出了差错你就有理由废掉他了。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这个东西你想要,你先给别人,别人都不要了,你再拿别人就没有异意。
是谓微明
对上面四大种类事情的洞察。
鱼不可脱于渊
鱼在深渊里,水是软的,它就跳不高。
柔弱胜刚强
认识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能够控制它,就能弱胜强。
鱼不可脱于渊就是柔弱胜刚强的一种体现。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国家那些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方法、重要的设备,不能随便泄露出来。
第三十七章
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释: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遵循大道之理的人不会妄为,因此做事成功率很高。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国王、大臣如果能够遵循大道的规律去做事情,万事万物将按照自己的客观规律去变化、发展。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在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如果某一些人有私心妄想,或者是事物有一些特殊情况的出现,应该怎么去处理呢?我就以最符合实际情况的那种方法、心态,来化解这个欲。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只要你能找到最客观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欲望、或别人的贪欲,就能找到最客观、最公平的处理方案,一切的欲望、一切的私心妄想就会在真理面前被化解。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大家都没有私心妄想,那么局面一定是很平静的。
第三十八章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释: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就是德行圆满境界的人,心里其实没有对德的执着。做什么事情都像面对自己的事情一样,彻底的整体观,所以他们的一切言行都符合大道之标准。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对德的体证比较浅的人,对大道之理认识比较浅的人,他们很怕违反道德标准,所以他们做什么事情都很谨慎。
他们没办法和大道之理融为一体,还是有点教条主义地去做,有时候还会不符合标准,总是有一些疏漏、疏忽。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上德之人一切言行都是按最实际的情况、最客观条件的规范,所以他们做是势在必行。
他不仅仅无妄为,而且做完之后也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成就,觉得就是需要自己这么去做的。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下德之人是以上德之人为榜样,也学他们的大公无私,但是毕竟他们的智慧水平还不够,所以他们做完事之后对过程、结果还比较执着。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最标准的仁慈的人是看到这个情况觉得应该去做,他就会认真去做。
做完之后没有执着功德相,助人为乐。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义就是讲义气,仁义。
最有义气的人看到一些事情觉得应该去做,他就会认真去做,做完之后他会想,你们对我这些行为不知会感觉怎么样?会牵挂后效应,有淡淡的功德相。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礼节比较圆满的人,往往会讲究礼尚往来,我对你好你有没有什么回应?如果没有就会不高兴了。
则攘臂而扔之
卷起衣袖,像要打架一样,意为指责、抗议。
故失道而后德
大家对大道之理没有了认识,以为大家都是孤立的,所以不得已而讲德行的规范进行补救。
失德而后仁
对德行的自我修养已经不认同了,只能谈做人要有良心、仁慈进行弥补。
失仁而后义
仁慈之心也没有了,只能讲做人的道义进行弥补。
失义而后礼
连义气、正义都不认同了,不得已讲礼尚往来。
夫礼者,忠信之薄
人们忠诚心也不好了,信用也不注重了,所以只能讲种种的规范制度,按合同办事。
而乱之首
忠信之薄是混乱的根源,人们不讲信用了,所以就会出现混乱,不守信用、信口开河、出尔反尔等等现象。
前识者,道之华
认识了前面所说的这些道理,那就掌握了大道的核心思想。
而愚之始
认识到万事万物的变化现象,因此才会认识到大智若愚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大丈夫为人处世注重厚道、诚实,不会去搞刻薄、虚伪。
尹喜啊,自古以来大丈夫都是这么做的,所以你也必须这样去做。
第三十九章
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释:
昔之得一者
过去那些得道之人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得道高人就明白这些道理,得一,我们说得道,那老子为什么不直接说得道呢?道可道,非常道,我们就觉得很玄妙,很难理解,他用一字来概括,其实就是整体观。
天和谐统一就能够清明,天气就非常正常,非常好。
地和谐统一就能够安宁,不会有太多洪水、地震之类的灾难。
我们的精神如果很安详、很和谐,就会有智慧,心不会乱。
周边的环境和谐统一,有青草、绿树、流水,花香鸟语,山谷就显得生机盎然。
生态环境和谐统一,万物就能够生机勃勃。
侯王能够以和谐统一的思想来治理国家,天下就会太平。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
如果天没有什么好办法维持其清明,那将会引发气候反常。
地无以宁,将恐废
大地没有什么条件使它安宁,那就会变成废墟。
神无以灵,将恐歇
如果我们的身心状态都是糊里糊涂,没有办法使我们心灵安静、安详,则做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了。
谷无以盈,将恐竭
如果山谷一片死气沉沉,泉水干枯,那这个山谷就会荒凉一片。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万物如果没办法正常的繁殖,慢慢的就死亡、灭亡。
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如果侯王没有好办法使天下保持太平,那迟早会倒台的。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没有打好下面的地基就不可能建楼房,没有这些低层的人也显不出你的高贵,这就是组成社会现象的形式,二者相互依存。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寡德之人,就是自谦说自己的品德不好。
不谷是指自谦说自己的胸怀不够宽广,跟孤、寡一起都是一种谦虚。
此非以贱为本邪
那些高贵的人都很谦虚,都是以贱为根本,不敢高高在上。
非乎
没错吧。
故至誉无誉
真正成就最高荣誉的人,往往是那些不执着于名誉的人,因为他的成就都是真实不虚的。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那些真正复归于朴的人,在大家的心目中无论是琭琭如玉,还是珞珞如石,都不会执着,永远会脚踏实地的做事情,因此才有可能成就至誉。
第四十章
原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释: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的变化规律和世俗人的习惯、看法是相反的,道的作用是很微妙的,不是一般人能看的出来的。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若有若无的道生出天地,天地又衍生出万物。
(管理员一归审核通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