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词的分类
在宋初时只按两类来分,短一点的就叫做“令”,长一点的就叫做“慢”。到了明代编辑词集《草堂诗余》的时候分的比较细了,按词的长短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因为唐五代以前的词多数都是比较短的小令,中长调的词是宋以后开始出现的。
现在的分类是按清时毛先舒的方法来确定的,58字以下的算小令,59-90字范围的算中调,91字以上的称为长调。现在知道最长的长调是吴文英的《莺啼序》共有240个字。
1.单调,即词只有一段,如一些小令等。
2.双调:是指词有两段落。
3.三叠、四叠:指词有三个、四个的段落。这是词的一种体式。篇幅较长,节奏较慢,分为三段的词叫做“三叠”,四段为四叠。
二、填词的术语
1、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如忆江南、调笑令、西江月、浪淘沙等。
2、词谱: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也就是平仄格律公式。
3、填词:“填”,即依谱填写之意。 按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等要求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 。
4、阕——是词所特有的单位名词,一首词被称为一阕词。小令或双曳头的慢词,都以一首为一阕。可以称为上下阕,或叫做前后阕。阕,也叫片、变、遍、段,就是一个段落的意思,有时也是词的代名词。
5、令、小令——唐时以“令”代替“曲”字。一曲称为一令,小令就是小曲。顾随说:"词之一名,至宋代而始确立。其在有唐,只曰‘曲子’。......‘子’者,小义,如今言‘儿’。故曰:曲子者,所以别于大曲也。奚以别乎?曰:大小之分而已。又,‘曲’者,‘谱’义,指声,‘词’、‘辞’通,指文字。是故,曲子词者,谓依某一乐章之谱所制之辞。"在唐时,称呼“小”物为“子”,现在广东方言里的“仔”字,就是唐遗风未改。既然“子”有小的意思,那么曲名后面加“子”,则基本都是小令了。“渔歌子”,“酒泉子”等,这类曲牌名不少。到了宋时,一般就不叫“子”了而称呼为“令”,比如“喝火令”“诉衷情令”等等,只要是小调都可以加“令”字。看词牌,“子”和“令”的意义没什么区别,但是我们由此可以知道“子”多是唐时的牌子,“令”则是宋时的牌子。
6、引——原是琴曲的名字,后来有人用唐五代时的小令,曼延其声,变为新腔。引,在这里就有了引申的意思了。凡题有引字的,引申之意,字数必多于前。有学者注释称“凡调名加引字者,引而伸之也。即添字之谓。“添字”和“摊破”也是对原调扩大的含义,区别是,“添字”和“摊破”对原调变动不大,仅是在字句之间,“引”则离原调比较远了。在查看词牌词,这些都经常看到的。
7、近——就是“近拍”的简称。“近拍”就是旧曲翻成新调的意思,也就是新调的含义。近词和引词一般都长于小令而短于慢词,所以后来又称它们为中调。
8、慢——“慢”在古书上被写做“曼”,延长、曼延的含义。一旦歌曲延长了,必然有迟缓。用在词上,就是指着“长调”。“慢”字加不加,就看有没有同名的令曲了,有则加,以示区别,没有则不必加。
9、摊破,添字——从音乐含义上看,“摊破”就是将一个曲调增加一些调变成一个新的曲子。从文字角度看,“摊破”就是“添字”。比如词中最常见的有《摊破浣溪沙》,就是在《浣溪沙》上下片的后面分别添加了三个字。
10、拍——拍做名词用,就是指音乐上的节奏单位。写歌词来配合音乐时,在音乐的节拍处,词也应该告一段落或者停顿一下。
第一韵句叫起拍,起句; 最后一韵句叫煞尾;上阙最后一韵句叫 准备过片,其实这个“准备过片”就是上阙的煞尾;下阙第一韵句叫 过片。
这几个组成部分,相当于律诗的起承转合。是填词和评阅时用的比较多的,起句、准备过片、过片、煞尾。起句仍然要求兴起,可以交代时间地点等等。煞尾要求语尽意不尽,把意境延伸到句号以外。叫“留白”。
11、双拽头:
词的三段而成一调的三叠,第一段与第二段句数和字数相同,第三段与它们不同,这样的词构成形式,叫双拽头。看成是第一段和第二段相并列的两根绳子,拽着第三段这个脑袋。这就是“双拽头” 。
12、肩头句:词中一个七字句间有顿,上三下四,这样的句子叫肩头句。例如:溯红渐、招入仙溪,(《莺啼序·春晓感怀》吴文英)就是肩头句。
13、肩头对:两个相邻的肩头句组成了对句,就是肩头对。如:倚银屏、春宽梦窄,断红湿、歌纨金缕。(南宋吴文英《莺啼序·残寒正欺病酒》 )
三、词的韵部:
关于词的韵部,并没有正式的规定。词韵不象诗韵。在科考时代诗韵是由朝庭颁布或认可的。所以近体诗一律要求押本韵,不得出韵、落韵。词与科考无缘,而长期与音乐结合在一起,词人填词用韵只要求唱之上口,听之顺耳,凡韵母相同相近的字都可以通押,用韵很宽,没有作诗那么严格的要求,有时还"随其口语"受方言方音的影响,韵域更宽。
南宋之前没有词韵的专书。明清两代有不少研究词韵的学者,根据唐宋著名词人的押韵情况,用诗韵加以归纳分类,出了不少词韵专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清人戈载的《词林正韵》,直到现代,人们仍作为填词用韵的根据。
《词林正韵》把填词能够通用的诗韵韵目(也就是《平水韵》的韵部》合并在一起。把平上去三声合并为十四部,入声合并为五部,共划分成了《词林正韵》十九部。
《词林正韵》原书用《集韵》标目,分类繁多,标目中有僻字,下面我们用通行的《平水韵》标目,介绍词韵十九部。
第一部:平声:一东二冬通用;
仄声:上声一董二肿,去声一送二宋通用。
第二部:平声:三江七阳通用;
仄声:上声三讲二十二养,去声三绛二十三漾通用。
第三部:平声: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用;
仄声:上声四纸五尾八荠十贿(半),去声四置五未八霁九泰(半)十一队(半)通用。
第四部:
平声:六鱼七虞通用;
仄声:上声六语七麌 ,去声六御七遇通用。
第五部:
平声:九佳(半)十灰(半)通用;
仄声:上声九蟹十贿(半),去声九泰(半)十卦(半)十队(半)通用。
第六部:
平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用;
仄声:上声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半),去声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半)通用。
第七部:
平声: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用;
仄声:上声十三阮(半)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去声十四愿(半)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通用。
第八部:
平声:二萧三肴四豪通用;
仄声:上声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去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通用。
第九部:
平声:五歌(独用);
仄声:上声二十哿,去声二十一个通用
第十部:
平声:九佳(半)六麻通用,
仄声:上声二十一马,去声十卦(半)二十二祃通用。
第十一部:
平声:八庚九青十蒸通用;
仄声:上声二十三梗二十四迥,去声二十四敬二十五径通用。
第十二部:
平声:十一尤(独用);
仄声:上声二十五有,去声二十六宥通用。
第十三部:
平声:十二侵(独用);
仄声:上声二十六寝,去声二十七沁通用。
第十四部:
平声: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通用;
仄声:上声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去声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通用。
第十五部:入声:一屋二沃通用。
第十六部:入声:三觉四药通用。
第十七部:入声:四质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辑通用。
第十八部:入声: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叶通用。
第十九部:入声:十五合十七洽通用。
(注:上面凡以括号注"半"字的韵目,表明该韵目中的一半字与此部通用,另一半与另一部通用)
据王力教授考究:"这十九部大约只能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其实某些词人的笔下,第六部早已与第十一部、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与第十四部相通。"这说明词的韵域是相当宽的。
上海古籍出版社《诗韵新编》以普通话字音为标准,分为十八部。按其通押情况,平上去声正好合并为十四部,与《词林正韵》大致相似,其中某些上声、去声字,今音同中古音有差异,但同为仄声,通用没有问题。至于入声字,该书分别列在麻、波、歌、皆、支、齐、姑、鱼等八个韵目后面,其中麻、波、歌、皆通用,支、齐通用,姑、鱼通用,只有三个部。
前人填词用入声押韵,有的十五、十六部通用,有的十七、十八部通用,也只剩下三部,《诗韵新编》与之相符。前人填词用韵也有的象古体诗那样,凡入声字皆通用,《诗韵新编》也注“八个入声韵部一律通押"。初学者也可以《诗韵新编》作为填词用韵的备查书。但最终我们还是以《词林正韵》押韵为好!
(本文最后被管理员一归修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