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之瑞,民族之光
文化昆仑,精神脊梁
上海纪实频道《大师》栏目
1974年5月30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李政道,问他的第一个问题是“告诉我,为什么对称是重要的?”
1980年,在中国没有托福和GRE、留学美国通道还未打开的情况下,李政道创建“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简称卡斯匹亚(CUSPEA)。让中国学子得以留学美国。
1993年5月8日,梵蒂冈教皇保罗二世为伽利略平反,并为其所受的不公正待遇向全球科学家道歉,李政道代表全球科学家接受教皇道歉。
李政道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26年生,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与杨振宁一起发现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扑孤立子场论等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李政道1946年离开祖国,在阔别家乡26年后,于1972年第一次回国,这次回国,让李政道的人生除了物理之外,又多了一项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他每年把三分之一的工作时间用来帮助中国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对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
李政道1926年出生在上海。祖父是东吴大学的创始人,父母亲也都受过良好教育,儿时的李政道在书海里长大。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全部沦陷。15岁的李政道也流亡了。在辗转浙江、江西、贵州、云南的流亡路上,他完成了中学学业。
1943年李政道考入在贵州的浙江大学,在浙大遇到了他人生第一位物理学导师:束星北。
那时,整个浙大分散在黔北近百公里的山区。理学院在湄潭,物理系一年级则在30里外的永兴。老师束星北每周从湄潭到永兴为学生答疑。因是自由讨论,不是规定课程,李政道成了唯一的学生。
60年后,李政道撰文回忆先师:
“在这样一对一的师生密切教学的关系下,束老师帮助我建立了我对整体物理的认识、了解和自信,使我一生受益。”
但这样的求学只读了一年。1944年底,日军侵入贵州,师生再次流离。
李政道来到昆明,敲开了西南联大物理系教授吴大猷的门。这时他只有18岁。他渴望到联大完成学业。
在西南联大,李政道还有一个恩师,就是叶企孙,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奠基者、开拓者。
“吴大猷先生是我学物理的启蒙和引路的恩师。”
——《真人真知吴大猷——纪念恩师吴大猷》
“没有吴大猷老师和叶老师,就没有我后来的科学成就。叶老师不仅是我的启蒙老师,而且是影响我一生科学成就的恩师。”
——《我的老师和老师的老师——纪念叶企孙老师》
抗战胜利的第二年,联大教授吴大猷、华罗庚、曾昭抡分别推荐物理、数学、化学专业里优秀人才各两名赴美深造。吴大猷推荐的一个是物理系助教朱光亚,另一个就是李政道。
1946年的秋天,20岁的李政道到了美国。因那时还在读大二,没有大学文凭,芝加哥大学也破例地让他入研究生院旁听试读。
当时芝加哥大学师资强大,汇聚了国际第一流的物理学家:费米、泰勒、密立根、钱德拉塞卡等。
不知是因了他读书的“疯魔”,还是他的天才,两个月后,李政道成了物理系正式研究生。接着他又收到费米教授邀请,加入教授主持的晚间专题讨论,能上此课的学生须是由教授点名邀请。
作为核物理学家,费米开创了物理学的原子时代。李政道在赴美两年后成了教授一生唯一的中国博士生。这一年他22岁。
做费米的学生并不容易。他要求你对问题要有独到见解;所用数据和公式必须是自己证明或推导过的。在一次讨论太阳内部结构时费米发现,李政道使用的数据引自文献。
“那时候做粒子物理的研究,他就问太阳中心的温度。我就回答是差不多一千万度,这是个准确的回答。对他完全不够,可是你自己算过没有,我说这两个公式相当复杂,我又不能自己算,他说不行,你必须每一个你要独立思考。我说这两个怎么算,你来算算看。他说我们做个大算尺。”
费米带着李政道制作了一把可以计算太阳内部温度的计算尺。计算尺六、七英尺长,很壮观。这个世界顶级的科学家为此花去整整一周的时间。他以此告诉李政道,“不应盲目接受别人的结论”。
1950年李政道完成了博士论文,先后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普林斯顿工作。1953年,李政道移师哥伦比亚大学,3年后成了哥大最年轻的教授。这是1956年,他30岁。
也是在这一年,李政道、杨振宁合作发表论文,质疑长久以来科学家一直深信的“宇称守恒定律”。他们一起发现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7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后来吴健雄以一项天才的实验证明了他们的理论。这是现代物理学史上划时代的。
有马郎人:“人类,一直以来都认为左右是对称的,自然科学中有对称,任何地方都存在着对称。这是物理学上的法则。宇称守恒被推翻这件事给人类思想带来了巨大影响,不仅仅在物理学方面,更是思想层面上的巨大革命。这是李先生年轻时,也就是他20多岁时的成就,其影响却持续至今。”
“宇称不守恒”发现60年。60年间,李政道的研究涉足高能物理、天体物理、流体力学、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广义相对论等多个领域,在物理学领域都留下了开创性和里程碑式的工作。
▼
自1946年离开祖国,在阔别家乡26年后,李政道于1972年第一次回国。那是文革期间,国家的教育科研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1974年他第二次回国,看见的情况同样令人不安。他到了复旦大学,看到绝大部分师生被下放农村,工农兵学员缺乏基本常识。
“我特别沮丧地发现,在这文明古国,教育几乎完全停止。我非常希望有一种办法能改善这种状况。”
——《李政道文录·与毛泽东谈物理》
匆匆的行程中,李政道写下了《参观复旦大学后的一些感想》。这是一份关于培养人才的建议书。
李政道写道,中国要富强,就要重视基础科学的发展,而基础科学的人才要从小培养,希望模仿芭蕾舞校的做法,从小培养不能中断。李政道说,这是他1972年回国后就一直想说的话。
但不料,这一直想说的话一说出来就捅破了天。
到了北京,周恩来总理会见李政道。但会见中,李政道竟与江青等人发生了激烈的辩论。
李中清:“有的人支持,有的人也是很对抗的,头一个人发言是王洪文,他头一句话说国内只有两条路,你到底走那一条路,所以说完全是对抗的,说你这是修正主义,所以后来爸爸就说回答他说他走的一条路就是中华民族的一条路。”
会见后,周恩来问李政道:“你看这个问题有没有阻力?”李政道答:“我想会有阻力的。”
李政道连夜写下《关于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补充说明》。第二天清晨呈交周恩来。
文中,李政道以简练的文字阐述他的观点:要有将来的应用科学,就得有今日的基础科学,所以,培养基础科学人员的问题恐怕是不能忽略的。
自第一次回国讲学开始,李政道就明确必须派人出国深造培养。中国改革开放了,但1979年中美刚刚建交,还没有文化科技交流的关系,派遣留学生障碍重重。
柳怀祖:“美国方面跟中国没有任何联系,美方有考试,这个考试,美国学生要考GRE,外国学生要考托福,这个当时中国都没有。”
“当1979年我在北京讲学的时候,就有CUSPEA的设想。因为我的计划,一切程序和中国及美国的通常手续很不一样,当时我不能确定,是否一切可以行得通。”
——《李政道文录·CUSPEA与中国物理学的未来》
1980年,名为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正式展开。简称卡斯匹亚(CUSPEA)。从中国各大研究院校选拔的学生,通过接受的美国大学考试入读研究生。
卡斯匹亚(CUSPEA)每年招收一百多位中国学生,分布60余所一流大学。李政道犹如一个坚毅的拓荒者。仅与学生和学校联系的信函,他就要写上千封,写信、贴邮票、投寄邮件都是他和夫人自己一点一点做。家附近的邮筒塞满了,夫妇俩就推了装满邮件的小车到更远的邮筒投寄。
从1979年到1989年,卡斯匹亚(CUSPEA)培养了千名中国青年科技人才。当早年的莘莘学子遍布物理科学、生物科学、金融经济等各个行业,成为中国科学事业不可或缺的中坚,人们感佩李政道不仅是一个大物理学家,也是一个战略科学家。
为系统紧密地与世界科学的最新成果结合,李政道在1986年倡导成立了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这是个国际学术组织,目的就是在中国组织国际学术讨论会,请世界一流科学家来华讲学。这一年他60岁。
这项工作仅从1986年到2006年二十年间,有三万人受益。
1996年,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成立十周年,李政道也70岁了。他作了一场科学报告,论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间的关系——“基础科学清如水,应用科学生游鱼,产品科学鱼市场,三者不可缺其一。”
李政道在报告中指出,在21世纪,研究并揭开暗能量暗物质的奥秘,是21世纪人类必然面对的科学大挑战。他将对暗物质来源进行探讨。
十年后,中国探测暗物质的研究计划启动,领衔学者就是卡斯匹亚(CUSPEA)计划培养的季向东。
2006年,李政道80岁。那一年,他发表论文6篇。他说“物理是我的生活方式”。
李政道以自己的工作和胸怀,一生都受到国际物理学界的广泛尊敬。
曾任美国物理学会主席的德雷尔教授曾这样评价李政道:
“纵观物理学的各个不同领域,很难找到一处没有留下李政道的足迹,他犀利的物理直觉和高超的解答难题的能力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持久而明确的贡献。”
2018年11月11日 19:30
《李政道》
上海纪实频道《大师》栏目播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