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略文学网_华人文学
登陆  注册  发表文章   
五略文学QQ群:518532181
帮助
首页
近体诗
词赋
古风
长篇
社团
诗赛
自由体
散文
知识
网校
官网
|  
  五略文学网_华人文学 近体诗 正文
  团泊洼的秋天
 
1 加入收藏
 
 
南晓( 贡生准 2896浏览  2023-09-11  

北京商书策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精益生产咨询,人力资源咨询
 
 

 
 

团泊洼的秋天 / 郭小川

1975年9月

 

秋风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

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

----

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

向日葵低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

----

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

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

----

蝉声消退了,多嘴的麻雀已不在房顶上吱喳;

蛙声停息了,野性的独流减河也不再喧哗。

----

大雁即将南去,水上默默浮动着白净的野鸭;

秋凉刚刚在这里落脚,酷暑还藏在好客的人家。

----

秋天的团泊洼啊,好象在香甜的梦中睡傻;

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一般羞羞答答。

----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这样静静的吗?

全世界都在喧腾,哪里没有雷霆怒吼,风云变化!

----

是的,团泊洼的呼喊之声,也和别处一样洪大;

请听听人们的胸口吧,其中也和闹市一样嘈杂。

----

这里没有第三次世界大战,但人人都在枪炮齐发;

谁的心灵深处——没有奔腾咆哮的千军万马!

----

这里没有刀光剑影的火阵,但日夜都在攻打厮杀;

谁的大小动脉里——没有炽热的鲜血流响哗哗!

----

这里的《共产党宣言》,并没有掩盖在尘埃之下;

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在这里照样有最真挚的回答。

----

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在战士的心头放射光华;

反对修正主义的浪潮,正惊退了贼头贼脑的鱼虾。

----

解放军兵营门口的跑道上,随时都有马蹄踏踏;

·七干校的校室里,荧光屏上不时出现《创业》和《海霞》。

----

在明朗的阳光下,随时都有对修正主义的口诛笔伐;

在一排排红房之间,常常能听到同志式温存的夜话。

----

……至于战士的心情,你小小的团泊洼怎能包容得下!

不能用声音,只能用没有声音的“声音”加以表达:

----

战士自有战士的性格:不怕污蔑,不怕恫吓;

一切无情的打击,只会使人腰杆挺直,青春焕发。

----

战士自有战士的抱负:永远改造,从零出发;

一切可耻的衰退,只能使人视若仇敌,踏成泥沙。

----

战士自有战士的胆识:不信流言,不受期诈;

一切无稽的罪名,只会使人神志清醒,头脑发达。

----

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忠贞不渝,新美如画;

一切额外的贪欲,只能使人感到厌烦,感到肉麻。

----

战士的歌声,可以休止一时,却永远不会沙哑;

战士的双眼,可以关闭一时,却永远不会昏瞎。

----

请听听吧,这就是战士从心中掏出的一句句话。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那样静静的吗?

----

是的,团泊洼是静静的,但时时都会轰轰爆炸!

不,团泊洼是喧腾的,在这首诗篇里就充满着嘈杂。

----

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坝下,

它也许不符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

…… 

 

附:郭小川的名篇《团泊洼的秋天》和它背后的故事


 转自 五千风雨 2023-09-11  


秋风象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

秋光如同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

1975年9月,诗人郭小川在天津静海五七干校写了这首著名的诗歌《团泊洼的秋天》,这是诗歌的开篇部分。

1974年底,郭小川从刚解散的湖北咸宁干校转赴天津静海干校。这时的郭小川心绪之坏,大概达到了平生之最的地步。他真有些心灰意冷了,天天以烟酒度日,身心极度交瘁。

1975年2月,家属终于获准去探望,女儿郭晓惠来干校陪父亲过年,她还记得,团泊洼干校那片没有围墙的红砖房中,只剩下郭小川和几个“陪同”他的人。西北风阵阵袭来,一派荒冷而凄寂的寥落景象。郭小川见到女儿自然有几分高兴,郭晓惠在团泊洼呆了五六天,别时的依依之情是可以想见的。郭小川对女儿说:我以后再也不写东西了。这句话让女儿觉出父亲内心的沉重。她深感让父亲放弃笔,比放弃生命还要痛苦。

时隔不久,形势有了转机,郭小川的情绪随着团泊洼干校和整个社会气候的宽松,日渐舒朗起来。恰在这时,原在《人民文学》杂志做编辑的刘小珊作为中国作协待分配的工作人员,被轮派到团泊洼干校“值班”,同去的还有张光年等十几个人,他们和郭小川朝夕相处了一个多月。

在刘小珊看来,郭小川那段日子过得还算自在,闲适,充实。他几乎每晚都和朱康平、钟灵等人在昏黄的灯光下冒着蚊子的袭扰打桥牌至深夜两三点;白天则读《红楼梦》,学习《哥达纲领批判》;他还自告奋勇地给“校友”们上政治经济学课;上午,他就带着来干校过暑假的一帮半大孩子去独流减河游泳。平时大家相处也都还随意,互无戒备,谈笑风生。

刘小珊回忆说:晚饭后,是散步的时间,她和郭小川常到独流减河的大堤上漫步、闲谈,这种交流套用一个外交辞令,是“广泛而深入”的。他们谈创作,谈《红楼梦》,郭小川也间或讲些当年采访中国乒乓球队时的趣闻。其间,郭小川反复问过刘小珊:“我还能不能写诗?”前后问了五六遍。刘小珊说:这个问题他也一定问过别人。他问别人,实际也是在问自己。他渴望得到肯定的反馈,渴望重新拿起笔。

9月初,刘小珊结束了一个月的干校生活,回到北京后,她和郭小川时有书信往复。刘小珊在一封信中写道:“我最喜欢北京的秋天,它不仅有着洁净的高高的蓝天,而且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惟其接近严冬,因此更富有生命力,但不知团泊洼的秋天怎样?”郭小川回信说,你的信给我送来了一首诗歌的主题。不久又回了一封信,里面就是这首后来打动了不知多少读者的《团泊洼的秋天》。

刘小珊说:这实际上是一封诗信,因为它没有写在稿纸而是写在信纸上,信封里也没有别的附加文字。只是在诗的末尾,诗人写了这样一句话:“初稿的初稿,还需要做多次多次的修改,属于《参考消息》一类,万勿外传。”

1976年7月,文化部派两个人到郭小川所在的林县农村追查情况,诗人感到了形势的险恶,写信给刘小珊,要她把他写的所有书信烧掉。此时,刘小珊已把郭小川的来信转移到郭的女儿的一个朋友家里。刘小珊不得不把信件取回,忍痛付之一炬,唯独留下了《团泊洼的秋天》,她实在不忍销毁这首佳作。她把那三张信纸叠好,用塑料薄膜严密封装,然后用四枚图钉钉在大衣柜的底部。这个衣柜至今还放在她家的一间卧室里,是一个很沉的花梨木衣柜,除非把它翻倒,是发现不了这份诗稿的。

1976年夏天,刘小珊的日子也日见难过起来。工作组进驻文化部分配办公室,进行面对面和背靠背的大清查,刘小珊也在当中。后来,作协的清查转入与郭小川的关系问题,首当其冲的冯牧被连整带吓,病在了家里。刘小珊也成了重点“关照”对象,要她揭发郭小川。她一言不发,双方僵持了半个多小时。组长发话说:总要讲一点吧。刘小珊就说了些郭小川和她谈到过的诸如有关“反右”、《红楼梦》研究之类不疼不痒的问题,应付过去。尽管刘小珊态度坚定,但毕竟承受了五十多天巨大的精神压力。

1976年10月,美酒飘香歌声飞,但诗人郭小川却在这正当放歌的日子里离开了大家,所幸刘小珊为他留下了那首《团泊洼的秋天》。刘小珊被解除审查回到家中后,马上从大衣柜底下取出诗稿,交给了文学评论家冯牧,他看后眼睛一亮,连连问:“诗写得很好,哪来的?”他当即决定,在第一时间发表这首诗。

1976年11月,《诗刊》发表了《团泊洼的秋天》,随即引起广泛而热烈的社会反响。不久,在一次文艺晚会上,演员瞿弦和朗诵了这首诗,全场轰动;又过了不久,在工人体育馆举行的一次“悼念周总理大型诗歌朗诵会”上,诗朗诵《团泊洼的秋天》再次引发全场轰动,万余人掀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之后,这首诗歌曾入选中学课本,充满情感昂扬的诗句,受到广大同学的欢迎。当年,刘小珊舍着政治生命保存了这首不朽的诗篇,而她始终没有公开这个“秘密”,《团泊洼的秋天》的读者们自然不明底细。对此,刘小珊作了这样的“解释”:“《团泊洼的秋天》是郭小川在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激情的迸发,心血的结晶。没有必要让人知道,这首诗歌和我有什么关联。”


 
 
 
  版权说明:本文版权归五略文学网_华人文学网站和原作者所有,未经本站允许不可转载及复制,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现有评论  
【←前5页 [1] 后5页→

共 1 条,目前1 - 1 条 共 1 页

1楼 南晓 贡生准  
 
《团泊洼的秋天》是郭小川在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激情的迸发,心血的结晶。 1975年9月,诗人郭小川在天津静海五七干校写了这首著名的诗歌《团泊洼的秋天》。 1976年11月,《诗刊》发表了《团泊洼的秋天》,随即引起广泛而热烈的社会反响。……
 
  2023-09-11

【←前5页 [1] 后5页→

共 1 条,目前1 - 1 条 共 1 页
我要评论
内容:  
图片:  
格式为.gif或.jpg或.jpeg,大小不超过300k。
登录系统   注册会员
 
首页
关于
站务
初学
帮助
榜单
楹联
 
鲁ICP备1302676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