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气和质疑总是共存的,自从2012年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莫言就没少受过质疑。他的小说《红高粱家族》、《蛙》等,很多人觉得有些俗气。甚至有人挖苦说,就凭莫言那小学学历,只能写出这些“下里巴人”的东西。
对于这些质疑,真正懂文学的人,比如写出过《活着》的著名作家余华,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余华丝毫不吝惜溢美之词,说:“从文学的标准来看,莫言起码可以拿10次茅盾文学奖了。因为90%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都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
事实上,莫言在文坛的巨大影响,早在他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就已经不小。换言之,诺贝尔奖只是一个“桂冠”,真正令人尊敬的不是这帽子,而是帽子下那个可爱的灵魂。在得到诺贝尔奖前的很多年,莫言的文字都可谓“一字难求”。不过前来“求文”的,并非是什么富豪和达官贵人,而是圈内人。其中有一个前来求诗的人,被誉为莫言之后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他就是阎连科。
2001年,阎连科邀请莫言来他老家游玩,莫言因为忙于创作,无暇前往。2005年6月,阎连科带着老家白云山的风景画册,登门拜访莫言,希望他能为老家的风景名胜写诗。好友如此看得起,莫言自然推不了。更让莫言诗兴大发的是,画册中的景色,确实美不胜收。莫言一面慨叹当年未能前往,有几分遗憾;一面当场提笔,写下这首七绝:
白云山头白云飞,,
风吹林表涛喧豗。
可有灵猿来献寿,
玉盘珍馐玛瑙杯。
写完之后,阎连科赞赏不已。实际上,当时白云山为了打造景区,向几十位大文人求诗,其中不乏王蒙、牛汉等大家。这些诗被刻在石头上,供游人赏读。
论意境,这首诗并不算很高明,但他却体现了莫言的一贯风格:通俗易懂,明白如话。首句连用两个白云,点明了这是为白云山所写。两个“白云”叠用,看似有点“俗”,但这并非是俗人可作。李白也曾叠用过两个白云,“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越清新自然的意象,比如“白云”,其意境才更天然、优美。比如张志和在《渔歌子》中的“西塞山前白云飞。”莫言首句的“白云”,亦有清新可喜处。
第二句,就有些令人捧腹了,将风吹树林的声音,比作“野猪拱土”。若非是有多年农村生活经验,断然无如此丰富之想象力。
三四两句,则有些打油诗的味道,也是一般应景题赠诗的格调。因为白云山上白云飘荡,风吹树林,发出阵阵声音,让莫言想到“灵猿献寿”的典故,也算是够有想象力了。如果说第三句是题赠诗少不了的“吉祥话”,那么莫言显然不想让诗停留在这个格调。最后一句,莫言微微发功,套用了古诗的意境。一是李白“玉盘珍馐值万钱”,一是李商隐“半展龙须席,轻斟玛瑙杯”。其深意则是说,阎连科不远千里而来,自己当与好友共叙情谊,浅斟低酌。
纵观这首诗,虽然跟古代名家作品是完全无法比的,但他毕竟是即兴之作,也还是有一定水平,毕竟要现代人写古诗确实挺难。大家觉得呢?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