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下散文诗歌化的倾向
文/栈桥/原创
提起这个题目,我不禁思索起来。
在20世纪里,我发现中国有好多期刊杂志上都有小说,散文,诗歌栏目,小说第一位,散文第二位,诗歌第三位,也有少量的报告文学题材放在和长篇小说等同的位置,甚至比长篇小说更重要的位置。
我那时候还是青年,先回到1998--2002年前后,我最喜欢订阅的是《诗刊》《散文选刊》《小说月报》,这三本杂志很齐全地把当时中国的精品文学体现出来。
也有好多名家散文出现在小学中学大学的课本里,如矛盾的《白杨礼赞》,徐迟的《茶花赋》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尤其以朱自清的散文为代表,他的散文意境最好,更加贴近于诗歌。
到了21世纪,由于工作的原因,我看的文学杂志越来越少了。停止了杂志的订阅,转而埋头于工作。
看到现在好多诗人的诗歌,发表在各大文学刊物上的,包括《诗刊》上的,我感觉诗人的诗歌很接近抒情性散文,尤其接近朱自清的散文。
现在的文学杂志散文的篇幅越来越小了,而诗歌的篇幅空间越来越大。
这说明当下的人更加注重对生活人生的思考,包括对美的提炼,对散文和诗歌的创作趋势的追求探索。从篇幅上看,散文也不占优势,散文的动辄上千文字的篇幅,有几个读者还静得下心沉得住气阅读下去呢?
如果你仔细阅读这类诗歌,他们还以片段化的物像试图表达自己片段化的思考和感触。具体就是诗歌里物像很多不集中,也不典型,基本都是作者日常生活里遇见接触过的物像,而借助这些零碎的物像,作者试图表达出零碎的思考和感触。
把散文诗歌化也许是时代快速化发现进步的结果,是经济进步的体现。
为什么好多诗人的诗歌更加倾向于朱自清的散文,我觉得是朱自清的散文里的诗歌魅力吸引了诗人。他们的诗歌大多体现出诗人对社会,外界的自我认知和感触。
抒情性,人物性散文的诗歌化也许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未来这种倾向会更加明显和理性。
作于2018.8.9
(管理员云尔审核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