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略文学网_华人文学
登陆  注册  发表文章   
五略文学QQ群:518532181
帮助
首页
近体诗
词赋
古风
长篇
社团
诗赛
自由体
散文
知识
网校
官网
|  
  五略文学网_华人文学 散文小说 正文
  老家的年味
 
2 加入收藏
 
 
独步闲云( 举人正 2802浏览  2018-02-26  

北京商书策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精益生产咨询,人力资源咨询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传承方式和载体,蕴含着我们民族的智慧结晶和情感寄托,传承着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这种习俗,历经数千年的传承演变,早已在无意识中就镌刻在我们心灵的深处,成为深层次的心理需要。有了对春节的这种诗意的信仰,传统文化才能被传承,我们才能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才能懂得感恩、感激和孝顺。这样的“节日梦”也许是“中国梦”的一个重要成份吧。

    这些年,城市的年味越来越淡了,可每当进入腊月,随着那由疏渐密,由远及近的鞭炮劈啪声,年味似乎在我的嗅觉上也就渐渐地浓重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还在上小学时候回老家过了一次年,对家乡的古朴民风,春节那些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细想起来还是颇有印象。老人们把春节叫作“过年”,并传述着一个流传已久的关于过年的故事。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大家便聚集起来,燃起大火,投入竹节,敲打着各种能发出声响的器具,“年”一见熊熊大火,听到叭叭炸响的爆竹和叮叮咚咚的声响,就逃遁得无影无踪。后来,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进入腊月吃过腊八粥,,忙年的活动就算开始了。在当地有句俗语:“吃了腊八饭,忙把年货办”,就是说,从腊八节开始,就要准备各种各样的过年美食和筹备各种民间风俗活动了,这段时间所干的营生也都被称作“忙年”。老家过年的味道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就开始浓厚起来。按照当地习俗,腊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祭灶。当地民间有传说,灶王爷有两个特点,一是爱吃好的,二是爱打小报告。他整天守在锅灶前,吃香的、喝辣的,还监视妇女的勤懒和饭菜的好坏。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灶君上天庭向玉帝汇报人间一年来的各种情况,经常还添油加醋、说东道西。这样一个得罪不起的神灵,老百姓对其甚是敬重。因此,祭灶神,是老百姓向灶王爷讨好的活动。这一天晚饭后,给灶王爷摆上自家过年最好的吃食、水果和糖果,还得再抓一只大红公鸡活着献在灶前,作为灶君上天的坐骑。祭灶时先烧香,再跪着念叨“今天腊月二十三,灶王老爷要上天,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上天只说全家好,回宫多带金银宝”之类的吉祥话,然后,行跪拜大礼恭送灶王爷上天。这一天过后,人们便到集上“请”回新的灶神画像,到除夕这天,将其贴在灶前,放上供品,点蜡烧香叩拜,再说一些“过年了,请灶爷老人家回家来,请向上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平安”之类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那种朴素愿望的话。

忙年,其实最忙的是婆姨(妇女)们。忙吃忙穿,忙洗忙涮,大多活儿都是她们亲手操作。推上碾子碾糕面,赶起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各种豆类磨成粉擀出的长面条),炸油糕以及过年的各种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还有全家老少、里外,都要换新衣服。再穷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还要把全家所有的被褥衣服浆洗干净。这里还有一句流传下来的话是,有钱没钱,不能连毛过年”。在除夕前,男人女人都必须要理发,正月里是绝对不能理的,说是正月理发克舅舅。直到除夕夜(老家称“月尽”)才算是停当。

月尽这天的晚饭前,家家户户必须把室内、院落、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收拾清整,贴大红对联及门神、窗花等。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点腊烛、烧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之后,全家老小共聚一桌吃“团圆饭”,俗谓“团年”。桌上热腾腾的油糕,滚滚的米酒,可是当年款待毛主席和中央红军的美食啊。这里的油糕和枣糕,是陕北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风味小吃,枣糕是用黏糜子面和大枣蒸制,油糕是把黏糜子面拌水发酵后蒸熟,再用当地特有的小麻油烹炸后,色泽金黄、细腻柔软,香甜可口,存放一正月也不变色不变质。在各种叫不上名的菜肴中,几十年后,唯一忘不了的是那盆酸白菜冻豆腐与宽粉条红烧肉烩菜,就着油糕入口那叫一个绝啊。吃腻了再喝口酸甜爽口的米酒,两碗过后就有些轻飘飘晃悠悠的感觉了。

晚上,各家门口都亮起了自制的各式红灯笼,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炉火熊熊,老少彻夜不眠,孩子们一边口袋揣着拆散的鞭炮,一边口袋揣着摔炮,成群结伙满村造响。记的村里有一位独身老人,当我们走到他家门前时,高兴地提出一个盛满红枣核桃和花生的篮子,把我的所有口袋塞了个满,另外还给了两角钱,这在当时可算是很大的收获了。炮仗放完各自回家围炉“守岁”,开始“坐年根”。在守岁的同时,全家老少依次要洗澡,换新衣,包饺子,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正月初一家家户户吃扁食。老家的扁食就是大家通常吃的饺子。家境好些的,扁食一般是白面皮、黄萝卜、羊肉馅,包成元宝状,所以村里人也把吃扁食叫吃元宝,盼望招财进宝。包饺子时,大人们把烫洗过的铜钱放进去,谁要是吃出有铜钱的,就意味着一年财门大开,大吉大利。所以,大人们包饺子时,孩子们都会在一旁静静地死盯着他们的动作,努力地想记住里边有内容(铜钱)的饺子,好多吃几个能带来“好运”和“福气”的饺子。这时妈妈们会给孩子挂枣串,据说枣串能辟邪祈福一棵枣,一小节谷草秸杆,一个旧时铜币这样依次重复串起来,最下面串几个鞭炮和几块小红布条避邪,再把枣串缝到孩子的两个肩上,第二天孩子们会数谁的枣最多,这是那个时候孩子们不小的财富。待到子时(相当于23时—1时),家家鞭炮齐鸣,放“开门炮”,意为开门大吉。老人们便忙着“接天星”,“迎财神”,有的还摆上香案,行跪拜之礼。据说谁家鞭炮响起最早,财神就最先光临谁家。然后,便是晚辈给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也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发给孩子。此时,妈妈们也把早已准备好的瓜子、花生、糖果、炸麻花、馓子、红枣等食品端出来,让孩子们品尝并招待前来拜年的客人。这一天,逢人必说“过年好”!见长辈则要加一句“祝福康健”的话。农村正月初一禁忌特多:忌讳大吵大闹,忌讳说不吉祥的话,忌讳倒垃圾,更忌讳打坏家什。这一天不能动刀剪,不许推碾磨,给人的感觉是啥事不能做。这些个讲究大概就来自于“初一闲,满年闲”的谚语吧。

    从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就开始忙碌着走亲串门了。期间,大家都会带上礼物和美好的祝福,到亲朋好友家串门子,相互拜年。每到一家,主人就会准备很丰盛的菜肴茶饭招待,大家举杯畅饮,互送美好祝福。孩子们最高兴的不仅是收到的那些祝福,更喜的是收到了实惠的压岁钱。

   除了走亲戚,老家还有个特殊的拜年方式,那就是“秧歌拜年”。“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这时候,村村都拉出早已组织好的秧歌队,首先是谒庙、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是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每到一户,秧歌队里一个个扭似春花绽,摆似风吹柳,走似水上漂,伞头(队伍领头的)扯开嗓门,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家祝福。有的秧歌队伍甚至走出村子,串村串乡,记得当时我和哥哥就跟着村里的秧歌队跑了两天,糖果花生的也是小有收获。村里的老人回忆说,我们的父亲在十五六岁时就曾是伞头之一了。父亲摆着手解释,“那时候耍秧歌,一是为凑个红火,主要还是生活所迫之为。正月里出去耍上半月二十天,既能为家里省些吃喝,有时还能带点吃食回来”。那时候的父亲已经是走西口赶牲灵队伍里的一员了。

老家的年是用红色染成的,年俗的主旋律是用红色音符谱成的。耍“红(社)火”用的红旗、红战鼓、红绸子、红扇子、红腰带、红袄子,长号上、鼓槌上系的红布条;吃的红烧肉、喝的红西凤、信天游吼的是红太阳。哪里红色最艳丽,哪里的年气就最浓重;哪里最红火,哪里的人就最快乐!大年初三,人们敲响了锣鼓,扭起了秧歌,年才真正拉开了帷幕。震天的锣鼓响起来了,火红的旗帜和绸带在空中肆意挥洒,天红了,地红了,超乎夸张的步伐,大摇大摆的姿态,虽略显夸张,却正显北方人的豪迈。


(管理员云尔审核通过)
 
 
 
  版权说明:本文版权归五略文学网_华人文学网站和原作者所有,未经本站允许不可转载及复制,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评论
内容:  
图片:  
格式为.gif或.jpg或.jpeg,大小不超过300k。
登录系统   注册会员
 
首页
关于
站务
初学
帮助
榜单
楹联
 
鲁ICP备1302676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