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今都江堰市城西的岷江上,距成都55公里,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渠道的分水堤(鱼嘴)、引水口(宝瓶口)、泄洪堤(飞沙堰)设计之巧令中外水利专家叹服,至今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公元前三世纪,动荡的中国,群雄对峙争霸、激烈兼并。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日益强大,逐渐具备了统一中国的能力。秦将司马错向秦昭王提出“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的军事主张,即:占领蜀地,再沿岷江而下长江,利用地处上游的优势由水路伐楚,则可灭楚统一天下。秦昭王采纳了司马错这一战略主张,于公元前316年举兵灭掉了蜀国,并开始打造成都这一战略基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保证伐楚所需的后勤物资保障,保证水路的贯通,就需要把岷江同成都这一战略要地连接起来。于是一项旷古未有的宏大工程开始酝酿并日臻成熟,而这项难度极高的挑战与历史的机遇,就交给了李冰。
李冰奉命担任蜀国郡守后,历时三年,多次沿岷江而上,直抵岷江源头,勘察水情,调查地形,最终选定了岷江在山地与平原交界处,也就是今日的都江堰市修建水利工程,引水直穿成都。李冰征集竹木工料,征调数万民工,率众用笼石之法建成酷似大鱼之嘴的分水堤,以火烧水浇之法凿离堆而成宝瓶口,前后历时14年,建成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水利工程。以后短短数十年,旱涝无常的四川盆地沃野千里,民无饥馑,食无荒年,号为天府。秦国则利用这处当时最大的粮仓,于公元前223年派发粮草兵马顺江而下一举灭掉楚国,两年后又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而从此以后的两千多年,岷江清流奔涌而入宝瓶口,永久性地灌溉着成都平原,永久性地造福于中华民族。可见李冰父子当年选址之精妙、设计之独特、效力之巨大,在世界水利史上都堪称奇迹,难怪余秋雨先生在散文《都江堰》中发出感叹:“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都江堰市东接平原,西接川西北高原,是成都平原通往青藏高原的咽喉重镇,也是成都去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和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必经之路。大自然的造化和中华民族的勤劳,赋予了都江堰市独特的魅力。这里城市与景区交融,互为依托,依山傍水,风光绮丽,景色诱人,集山、水、城、林、堰、桥、观、园为一体。境内除举世闻名的古代水利工程,有幽甲天下的中国道教发源地青城山以及众多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着实让人流连。
进入都江堰景区大门,便是素有“川西第一名园”之称的离堆古园。“离堆”之名取自当年李冰率众凿开玉垒山而形成的孤立山堆。它位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东面,南、北、西三面临江,依山傍水,古木森森,园艺考究,古迹众多。特别是被称作园中园的清溪园,更是浓缩了都江堰钟灵毓秀的山水风光,荟萃了无数形态各异、造型独特的川派盆景。园内建筑古朴而清新,手法以水景取胜,又大量采用透景、漏景、藏景的园林装饰,漫步其中,景随步移,如在画境。
走出“画境”,只见前方数条水柱从地下喷射而出,形成一穹形水帘幕屏,在阳光下折射出一道斑斓彩虹。彩虹下横躺着四根卧铁,那是内江岁修淘滩的深度标志,卧铁的外围摆放着一圈用竹编笼篼填满卵石堆砌而成的“飞沙堰”,现复制陈列于此,让游客更好的了解都江堰。
过喷泉踏上堰功道,此道为纪念历代治理都江堰功臣而设,李冰、李二郎、诸葛亮……等12位先贤铜像分列大道两侧。道旁有两条小水渠,雕有248个喷水龙头,按“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变四相,四相演入卦”的道家思想而建。248条龙同时喷水而出,阳光下清流汩汩,波光粼粼。
都江堰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至今犹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道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发挥的效益越来越大,它为四川50多个大中城市,数百家工矿企业提供了工业和生活用水。2016年,都江堰灌区供水86亿立方米,完成灌溉面积1043万亩,居全国之首,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在隆隆的涛声中,不觉间,已走进了雄踞在号称“中流砥柱”的离堆之上的伏龙观。这里陈列着从两千多年前到现在都江堰的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物。三面悬岩绝壁,下临惊涛骇浪,尤为壮观。伏龙观原系西晋所建“范贤馆”,据传李冰父子降龙治水锁岷江孽龙于离堆之下,后人立祠祭祀,宋初改为伏龙观。三重殿宇,逐级升高,观内陈列有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雕刻的李冰石像、堰功人物像、汉代石俑、石刻水塘、石马及明代飞龙铁鼎。
后殿是俯视宝瓶口的最佳地方,但见岷江激流奔涌,此时,眼里只有浩浩荡荡、奔腾不羁的水。那水气势磅礴,翻滚着、轰响着,争先恐后地宣泄着撼人的力量,冲向离堆这一中流砥柱,浪花飞溅,波涛汹涌。这里的水绝对不是温柔婉约的水,而更像是一条被降服的孽龙,仍带着难改的野性与脾气,极劲翻腾,不可一世。“宝瓶口”呈倒梯形,它是李冰带领广大民众用了8年时间,用火烧、水浇、人橇的办法,从坚硬的岩石上凿开一个大口子,它就像一个花瓶的口,因此就叫“宝瓶口”。它使上游流下来多余的水从这里分流,减少了水灾的发生。宝瓶口凿开后,右边形成的山丘,称“离堆”。
出了“宝瓶口”,再看“飞沙堰”。在古代“飞沙堰”是用笼篼填满卵石堆砌而成,现在用混凝土筑成。它主要功能是把从上游冲下来的沙石排走,从而起到防洪排沙减灾的作用。再往前就到了“鱼嘴”,“鱼嘴”是三大工程之首,呈三角形,就像鱼的嘴一样,它也是人工修建而成的分水堤,把滔滔岷江水一分为二。站在“鱼嘴”的前端,远远望去,汹涌的江水一泻而下,经过“鱼嘴”的分水分沙、“飞沙堰”排沙泄洪、“宝瓶口”引进水源并且控制洪水,都江堰的这三大工程,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思考着当年,李冰是如何巧借地利,创造人和;都江堰鱼嘴如何四六分水、飞沙堰如何二八分沙,宝瓶口如何引流防洪,三大工程如何相互依存,发挥效用,其智慧才思令人惊叹。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横跨内江、金刚堤和外江,是沟通内外两江的重要通道,古名“珠浦桥”宋淳化元年改“评事桥”,清嘉庆建新桥更名为“安澜桥,”桥梁专家茅以升称其为中国五座著名古桥之一。索桥也是我国古代人民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桥梁建筑的典范,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脚下这座走上去晃晃悠悠的索桥,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更是游客游览都江堰景区必到的景点。站在桥上,目睹水流湍急的岷江,看着“分四六、平水旱”的鱼嘴,你不能不为古时先贤与民众的智慧所折服。晃过索桥,沿石阶往上便是有“玉垒仙都”之称的二王庙。此庙原为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将“望帝祠”迁往郫县后,蜀人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将其改为纪念李冰父子的专祠。其建筑不强调中轴对称,而是依山势修建,庙内殿宇曲折飞环,令人赏心悦目。庙内有大量石刻和匾额,都是治理都江堰的至理名言以及对李冰父子功绩的称颂。
都江堰,中华文明史上堪与长城比肩而立的伟大工程!
我喜欢大海的波澜壮阔,喜欢小溪的流水潺潺,更喜欢这里的波涛汹涌和汩汩清流,它流经了秦时的明月,流经了唐风宋韵,流经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勤劳和不屈不挠。在这儿,所有的言语都是噪音。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眼眸的惊艳,更是灵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礼和心灵的升华!
去成都,可不去青城山,可不去三星堆、金沙遗址,但不可不去都江堰。
(管理员飞雁审核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