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怀思
独倚露台,望着白茫茫的云霄,任东君那柔弱的白光迷离着双眸,和风中弥漫着丝丝芳香,瞬时间,一股酸意涌上了空洞的胸腔,眼前泛起的轻雾,模糊了视界,看不清窗外的景色。
汨罗江波涛依旧,端午节的龙舟依旧,不知是否还有香糯的米粽投入江中?
有关端午节的传说不少,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一个是驱除邪毒,颐养身心,另一个就是纪念屈原,弘扬民族精神,二者之间风马牛不相及。也许是民俗的巧合,也许是历史的安排,千百年来这两个毫无关系的习俗竟然出现在同一天,冥冥中我总是觉得古人似乎想对我们说些什么。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屈原抱石纵身跳入汨罗江,这一跳,为后世跳出了一个粽香四溢的端午节,这一跳,赢得了后人对他的敬仰、赞颂和缅怀,这一跳,给端午节赋予了厚重的政治、文化内涵。用历史的眼光来看,这无疑更具人文底蕴,但是在普通老百姓眼中,这其实就是一个驱邪纳福的节日,体现了普通民众的一种美好愿望。从民俗方面去讲,这样的原始意愿,也许更具本意吧。
《怀沙》是屈原在临终前留下的不朽诗篇。诗里没有过多表述个人的遭遇,唯有表达忧国忧民的沉重情怀。他的一生屡遭奸臣陷害,但从未改变对自己国家的赤诚之心,特别是秦国灭楚之后,屈原流走了许多地方,尽管知道自己的祖国已经沦陷,可无论何时何地他都面朝楚国都城,决不直视秦国都城的方向。最终以一身傲骨,满腔赤诚,毕生气节结束了生命。若不是楚国灭亡,谁会相信屈子呢?他这抱石一跳,是个人的郁闷苦恼之殇,更是国之大殇。楚国没了,楚国的百姓不再是楚国的臣民了,这让百姓怎能不伤怀凄楚,怎能不将屈原放在心上,他以己之死警示后人:国将殁,百姓何堪?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而每个节日都有着特殊寓意。春节,是让我们享受一年到头难得的喜悦,总结这一年的得失,并为来年做出新的计划;清明节提醒我们去祭奠自己的先辈,不要忘记祖宗;仲秋节也是团圆节,无论你身处何地,你都会思念家人,想到家乡的月亮。与清明节不同,端午节更多的是喜庆,一直以来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活动,我们不知道古人是怀着何种心情过端午的。历史上在端午节这一天,许多地方都会有文人墨客及爱国志士缅怀、赞颂屈原这个人。也许,是因为时光的流逝,人们从起初对屈原的惋惜缅怀,已经发展到敬仰歌颂的高度,也许,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屈原的价值观有了全新的定位,也许,人们在当今物质富足的社会中,不愿在这特殊节日里回顾过往的历史……
在已经进入高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大都抛弃了端午节用艾叶洗澡、佩戴香包彩线等驱除邪毒的习俗,吃粽子虽一直是大家普遍接受的习俗,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选择越来越挑剔,粽子渐渐地成为一种形式。现在人们过端午,无非是吃顿丰盛的团圆饭,给长辈送上祝福,给孩子们多点欢乐,看似其乐融融,其实内涵却越来越淡了。传承了两千多年的节日,会在高度文明的今天逐渐褪色吗?当我们静下心,仔细品味一下,我们会惊奇地感叹,时间可以改变事物出现的形式,但是一切都无法改变事物的本质。任何事物的生存都蕴含着自身的一种精神,毒与邪也是同样,它们也会随着环境与时光而改变,出现的形式也就变化无常了。端午节纪念屈原是弘扬宁死不屈、洁身自好、赤诚忠义的崇高品质,而佩戴香包彩线、洗艾叶澡等,是警示我们后人,只有刚正不屈、洁身自好才能远离邪与毒。这原本看似两个截然不同的端午民俗,却在奔流不息的岁月长河中汇集到一起,值得深思。
有关端午节的传说有很多,不过,无论什么样的传说,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对华夏文明的一种传承,无需探究哪一种说法更准确。我们需要的是从这些古人留下的民俗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下物欲横流的怪圈中,高尚与自私、付出与索取、善良与邪恶都已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了。作为普通百姓,我们不讨论政治,不必为力所不及的问题而纠结,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了解自家的文明,无论世界如何变迁,不管走到哪里,我们还是中国人,然而,一旦忽视或是忘却了这一基本事实,就丧失了自己的尊严与存在的价值。
端午节,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民族瑰宝,这个节日所传递的文明内涵是普天下中华儿女受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管理员飞雁审核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