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略文学网_华人文学
登陆  注册  发表文章   
五略文学QQ群:518532181
帮助
首页
近体诗
词赋
古风
长篇
社团
诗赛
自由体
散文
知识
网校
官网
|  
  五略文学网_华人文学 华人网校 正文
  精华帖 古韵学习教材(一.对联)
 
0 加入收藏
 
 
云尔( 翰林准 62428浏览  2016-10-13  

北京商书策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精益生产咨询,人力资源咨询
 
 

 
 



古韵学习教材(一.对联)

        

课程前言

各位学员:

从今天开始,我来陪伴大家一起学习古韵基础知识。

1. 首先说一下办这个学习班的动机和指导思想。

青诗论坛成立不久,为活跃创作气氛,开展了一系列“同题诗会”活动。研学部发现有一部分诗友与会员的诗词基础知识有些薄弱。有部分爱好诗词的会员尚欠缺系统的基础训练。于是研学部与一归站长研究,以补基础为主旨开办这一学习班。我们的指导思想是,既对完全没有学习过基础的人提供一个入门的学习机会;又能对有了一定基础的人提供一个补基本功的机会。

2. 有鉴于上述办班目的,我们的初步打算是:资料编写得更细化一些,学习进度放慢一点,以求收到更好的效果。

虽然征得多数参学者(“报名学员”)的意见,学习内容采取精简的50课次的安排。但根据以后的实际情况与大家的意见和要求(主要听取“报名学员”的意见,同时也参考青诗各级管理人员并兼顾其他自由学习者的意见),可能再做适当的调整。大家有任何意见或建议,可以直接向我提出,也可以向一归站长反映,我们将及时改进与完善。

3. 做练习的必要性。

有的学员可能说,愿意听一听基本知识讲解,不愿意做练习。看一看资料,增加一些感性知识,自然也有用。但若想真正学会写作,不动手实践写作是不行的。一些人也写古体诗词,许多随性的作品发在群里,群友碍于面子,中肯予以指导的不多,其实横空说一句半句也没什么用;一些人只愿意当“评论者”,说这不好那不妥,其实自己的意见未必都能说到了要害处。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找找自己的差距也是很好的。

4. 有关学习内容方面的答疑。

“报名学员”请在个人的练习本帖上进行一对一的个别答问与辅导。由于我眼神不济和难以及时面对面等各种主客观原因,我一般不在群里答疑。(自由学习者一般不答问),这一点是要请各位特别理解的。

5. 课次的具体内容与安排,以及办班的有关事项,在“站务”版办班通知主帖上长期保留,大家可以随时去查阅:

http://www.wenrenbang.com/blog.asp?wenzhangid=35379

学习资料原编辑成三份,内容目次及安排的课次数是:

古韵自学资料(一)

第一章:对联入门  177课)

第二章:对联进阶  8125课)

第三章:对联提高  (13142课,“对联创作方法介绍”删减)

古韵自学资料(二)

第四章:近体诗     152814课)

第五章:古风与杂体诗 29335课,杂体诗部分删减)

诗综合             34352课)

古韵自学资料(三)

第六章:词   364611课)

第七章:曲   (全章删减)

第八章:赋   (全章删减)

总 综合      47504课)

其中第三章的大部分、第五章的杂体诗部分以及第七章、第八章,因缩减到50课次而删减。但原资料仍发到学习资料的相应位置去,有兴趣自学的朋友可自由去复制留存。作为资料保存,或者据以自学均可。(就免了你再去搜索整理之苦。)为保持这份资料的连续性,请都不要在资料专用帖里回帖,造成中断。

保存学习资料,最好到论坛“知识”版“古韵学习教材(专用帖)”复制:

http://www.wenrenbang.com/blog.asp?wenzhangid=35473

那里保留了文件所有的编辑特征,便于醒目学习。“青诗”群这里只能一色显示,有的符号还不能正常显示。(大家星期六晚听课,或交练习,应回避手机以上电脑为好!)

6. 资料原来是按照一课次一节编写的。如仍这样进行,需要100多个课次。现在安排成50课次,势必其中一课次要进行好几节的学习,这对于完全没有基础的学员,会觉得进度还是太快了些。那没奈何,只有请你服从大局,每周花的时间比别人多一点,以便跟上大家的进度。

   

下面就开始进入课程内容。




(本文最后被管理员云尔修改)
 
 
 
  版权说明:本文版权归五略文学网_华人文学网站和原作者所有,未经本站允许不可转载及复制,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现有评论  
【←前5页 [1] [2]  后5页→

共 51 条,目前1 - 40 条 共 2 页

1楼 云尔 翰林准  
 

第一章:对联入门篇

   

1. 序言: 对联简述

中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汉字是华夏文化的载体,没有汉字,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感,炎黄子孙的强大凝聚力是不可想像的。

以方块形、单音节为特征的汉字是符号文字,形声兼备,视听俱佳,分辨率高,组合力强,信息量大,传播久远。作为文学的信息载体,汉字的优越性超过拼音文字是无庸置疑的。这一点,通过我们的学习,大家将会有更深的体会。

现代文学中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国都有,唯有对联是中国特有的,功在汉字。

对联采诗、词、曲、赋、骈文之精华,穷平仄对仗虚实之变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体裁,包含了传统文化的基因,可谓中华之瑰宝,国学之明珠!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对联由上、下两句组成,分别称为“上联”、“下联”。有些用于张贴的对联,还需要一个横批。横批一般都由四字组成,紧扣主题,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和灵魂。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与上下联相互补充的作用。张贴对联的时候,一定要按照汉语旧时竖排的习惯,右上左下,贴反了就贻笑大方了。

            对联按字数与句式结构,按功能与应用场合,可以分成若干种,以后再逐步介绍。

   

辅导:有人说:“我只学词,或者只学诗词,不学对联可不可以?”我说:不好!几乎可以说不行。

近体诗中的律诗,必须要用对仗句,词中也常常要用到对仗句。因此对仗是写作诗词的一个重要基础。学诗词临时来补习对仗知识是不敷使用的。

中华古典文学的门类,其精髓是互通的。学习对联不但不会影响学习诗词的进度,反而会促进后面诗词曲赋的学习。学习总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首先学好对联初步,是学习诗词曲赋的一条捷径。学对联,不但掌握了一种专门的古韵门类,而且按照半文言思路组词造句的锻炼,是学习诗词曲赋的很好的热身。

我们可以这样说:对联功夫好了,倒不一定诗词就好;但诗词要基本功好,必须要把对仗练好!

    

思考题:(思考题不必写到练习本上,有疑问可以在“练习本”上提出,予以解答。——以后仝,不再注明。)

请欣赏下面的对联(欣赏其中的词句美和意境美,格律美在学习了格律之后再回头体味。):

1.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石出”按今音读成第二声与第一声)

2.地到无涯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

3.江河无止,终而为海;桃李不言,下自成溪。

4.胜地重新,在红藕花中,绿杨阴里;清游自昔,看长天一色,朗月当空。

5.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洞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占缀些翠羽丹霞。莫辜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轻霜。

(此系有名的“天下第一长联”,书于昆明大观园公园大门前两侧。)




 
  2016-10-15

2楼 云尔 翰林准  
 


2.        对联格律的基础:

字的平仄声调

中国国粹古典诗词与对联之所以很美,一个重要因素是读起来有阴阳顿挫的音韵美,而且句与句之间互协抑扬高低。这种文学形式蕴含的音乐美,是由创作时字句声调的安排即所谓格律决定的。

汉字的声调,古音比今音要复杂。入门时,我们先从简化了的以普通话为基础的今音新韵开始学习。因此入门篇默认今音新韵,不特别说明的话,都只使用今音。到“进阶篇”才学习使用古音(请大家记住)。

今天的汉字只分四声:

阴平——第一声;

阳平——第二声;

上声——第三声;

去声——第四声。

阴平、阳平,即第一、第二声,发声平稳,我们把读这两种声调的字,叫做“平声字”;

上声、去声,即第三、第四声,发声陡仄,我们把读这两种声调的字,叫做“仄声字”。

今音普通话中的所有汉字,非平即仄,非仄即平。

例如“天、风、云、霞、山、河、湖、花、荷、梅、兰、诗、词、楼、林、枝、他、谁、魂、吟、飞、红、黄、清……”等等都是平声字;

而“地、雨、雾、岳、海、谷、麦、水、叶、树、我、你、去、走、打、笑、大、小、语、影、写、赞、紫、绿……”等等都是仄声字。

在对联、诗词中表示字的平仄要求的时候,有以下几种方法

. 在一些出版物中,直接用汉字表示平仄,而用带圈或带框的字来表示可平可仄的字:

“平”——表示“平声”字;

“仄”——表示“仄声”字;

”或“带框平”——表示“平可仄”字;

“带圈”或“带框仄”——表示“仄可平”字;

“中”——表示完全没有平仄要求的字。

有时还简单地以“中”来代替“带圈‘平可仄’、带圈‘仄可平’”的字,这在表示词谱时会带来许多不便。

②. 早年有一些专业书籍上,用横竖线段来表示平仄字:


“―”——表示“平声字”;

”——表示“仄声字”。

优点是很直观形象,可惜没见到有表示“可平可仄”字的符号。除书籍印刷之外,使用起来也不便。

. 在古典诗词资料例如《钦定词谱》中使用的符号(引用《钦定词谱》的时候都用这类符号,大家务必要熟悉):

”——表示“平声”字;

—— 表示“仄声”字;

”——表示“平可仄(尽量用平放宽可用仄声)”字;

”——表示“仄可平(尽量用仄放宽可用平声)”字。

有些资料例如“常用词谱50例”,对叶韵的字,还规定了专门的符号:

”——叶平声韵的字;

”——叶仄声韵的字。

(《钦定词谱》没用这两个符号,而是在例词的相应位置,用“韵”字注明的。)

. 今天信息时代最通用最方便的表示符号:

0”—— 表示“平声”字;

1”—— 表示“仄声”字。

可惜没有与“平可仄”、“仄可平”对应的符号。为了表示方便,我们今后将经常使用“01”来表示平仄,就设定:

#”—— 表示“平可仄”字;

*”—— 表示“仄可平”字。

因为这两种符号是连手机上也最常见最易打出的符号。

有了这些符号,就容易标注对联的平仄规律了。例如:

海内存知己:   11001  ●●○○●

天涯若比邻:   00110  ○○●●○

海到无涯天作岸:●●○○○●● ││―――││

山登绝顶我为峰:○○○●●○○ ―――││――(“绝”今音平)

入门篇,有时用“平”“仄”直接标示,更多的时候(练习中)为输入简单方便计,我们常用“01”表示平、仄,并增加“#*”分别表示“平可仄、仄可平”两种需要限定声调的字,同时在用文字“平、仄”表示时,也借用“#*”来代替(平带)‘平可仄’、(仄带‘仄可平’”两种字。请大家留意。

   

辅导:

1. 尽管你可能会有地方方言的困扰,但如果按普通话读音的四声辨析没有困难的话,决定字的平仄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2. 在学习区分字的平仄的时候,为什么要在入门篇“默认今音”?对于刚接触古韵的朋友,从今音学起,起点比较低,容易入门,符合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对于已经熟悉古音入声字的朋友,对“一、七、八、十、白、出、发、节、合、夕、学、竹、菊、……”等等这些字已经习惯它们是仄声了,回过头来按今音认它们为平声,可以进一步巩固入声字的辨析。有一点请予重视,有些字的平仄,如果没有把握,要习惯经常使用字典。你浏览器收藏夹的工具栏里,应该有“在线新华字典”,进阶篇以后还应该有“在线康熙字典”。

给一幅对联标平仄,例如要标(此作为练习一的样板):

窗寒梅影淡/林静鸟声幽。

窗寒梅影淡  ——00011

林静鸟声幽  ——01100

    

练习1将下面对联标平仄(使用“01”符号按文中例):(读音以“新华字典”查得的今普通话读音为准)

1. 一岭松风天放鹤/半山云雾洞藏仙。

2. 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

3. 竹本无心,节外偏添枝叶//藕虽有孔,胸中不染尘埃

4. 明月初临,夕阳乍隐,趁恁好心情,请君同入潇湘梦//

春花正苒,时雨将兴,凭斯新景致,偕汝共谐秦晋缘。

(“/”与“//”是对联单句与复句上下两联的隔开符号,一般只用于行文或题目上。正规的对联格式,应该写成正文中上下两行的形式。)


 
  2016-10-15

3楼 云尔 翰林准  
 

3. 对联五要素

对联都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概括之,对联必须具备五个最基本的要素:(新《联律通则》规定为6条,此处仍按原来通则讲解——请留意其区别。

1.字数相等;                 

2.内容相关;

3.词性相当;

4.结构相称;(新《联律通则》派生出“节律对拍”一条。本资料包含在此条内)

5.平仄相谐。

   

下面分而述之。

一、  字数相等

不仅单句联(即每一联只有一个单句)的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的上、下联各分句字数也应分别对应相等。不合此律的特例偶尔也有,但是很罕见。例如有人撰联讽刺袁世凯: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故意让上联少一字,贬损他。

长联也偶有字数不一致的情形,但极少。


二、内容相关
    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联意)应当有某种关联。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完全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称为“隔”的毛病。不能算一幅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比如:

一劳永逸长生乐;

万象回春大地新。

此联在平仄、词性方面基本对称,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上、下联内容的关联关系大致可分为两种:

正对:即上、下联立意相近;(但不是合掌,有关)

反对:即上、下联立意相反。(但不是无关,不隔)

另外,上、下联内容之间应存在各种逻辑关系,常见的有并列、连贯、递进、假设、条件、转折、选择、因果、目的等。

内容不关联或关联牵强是常犯的毛病,值得注意。但有特例,专门制作一种完全不相关的对联,叫做“无情对”。“无情对”也有某种妙趣,将在以后介绍到。 

内容相关又有个禁忌:即同义相对,叫做“合掌”。制作对联,或者应对时,要避免同义相对(合掌),是说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即完全是一个意思)。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生意兴隆通四海”对“财源茂盛达三江”等,都属合掌。

当然,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还是可以的。某些情况下,使用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能起到加强的作用,也未尝不可。如:

心色皆空成正道

根尘俱彻证圆通

此联上下联联义颇为接近,但终究不是同义。

三、词性相当
1、现代汉语词性分类

实词,意义比较具体的词。

包括:

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声音等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包括: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这些上初中时,都应该学过,不详。


2、词性相当的规则

词性相当是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词性。即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实词中,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代词对代词。虚词中,也要求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叹词分别相对。

对联有严格对仗的“严式对”与略微放宽的“宽式对”或叫“放宽对”。严式对要求严格遵循上面的词类对应规则。传统的联律中,词性分类更为细致。名词还要区分,实名词:天文、地理、时令、宫室、国号、姓名、身体、衣帛、文史、珍宝、器皿、食馔、果品、蔬菜、饭食、茶酒、草木、药石、鸟兽、虫名;虚名词:声色、情怀、方隅、分别等。

初学对联,应先学习“严式对”。即最好进行词类的细致区分。但在实际运用的实用联中,往往可以用放宽词性分类的“宽式对”。不过放宽是有限的,细类可以不究,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拟声词这些词性大类是不能混淆的。

(参见工具资料之简要汉语语法知识)。

四、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是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说其词组和短语的词性与组成结构以及音律音步结构),应当相同。

对应部位的词性要一致,组成结构也要一致:

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

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等等。如:

一心常忍辱

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随缘”皆为动宾结构。

如春联:

春回大地千峰秀

日暖神州万木荣

此联上、下联各为两个单句,“春回大地/日暖神州”为主谓宾结构;“千峰秀/万木荣”为主谓结构。其中,“春/日”为时节名词;“大地/神州”为偏正名词;“千峰/万木”为数名词;“回/暖、秀/荣”为动词做谓语。

又如有联:

软首妙光,威名显赫

雄狮利剑,宝相庄严

“软首妙光/雄狮利剑”,皆为并列结构;

“威名显赫/宝相庄严”,皆为主谓结构;

“ 软首/雄狮”、“妙光/利剑”、“威名/宝相”,皆为偏正结构;

“显赫/庄严”,皆为并列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例如,“还我河山/逐胡韬略”。“还我河山”为动宾结构(“河山”双宾语),“逐胡韬略”为偏正结构,作为结构上之宽对,也能允许。

音律音步结构  是指句子以语词意义为基本单位的音步单元,诵读时不能割裂或其后方可稍稍停顿的基本单位。

“我读书”的音步节奏是111

“我读小说”是112(因为“小说”必须连读,分开就不是“小说”这个意思了!);

“我草草看‘红楼梦’”是1213

数字是音节(音步)单元的汉字数目。

来看对联的音节节奏排序。

例如:

无边/落木/萧萧///不尽/长江/滚滚/

节奏是:2221 // 2221

宜将/剩勇//穷寇//不可/沽名//霸王

节奏是:2212 // 2212 

对联上下联的节奏都完全一致。

我们再来看两个对得有毛病的例子:

寄语南飞雁/举杯游子心

寄语//飞雁;或: 寄语/南飞/

举杯/游子/

——先看对句“游子心”只能读成“游子-(的)-心”,即21节奏;“游-子心”12读法是不通的;——而“南飞雁”可以读成“南飞-(的)-雁”,即也读成21,“南飞/游子”词性结构就不一致,是显而易见的;也可以读成“(向)南-(的)-飞雁”即12 。上句与下句音律音步就不同,不相对了。

又如:

挚友呼来相向饮/闲云飘去不停留

挚友/呼来/相向/

闲云/飘去//停留

——下句只能读成“…不-停留”12(“不停-留”21读法是不通的);上句只能读成“…相向-饮”21 (“相-向饮”12是不通的),因此音律结构不同,不能成对。

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和结构这两个语法要求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也就是保持对仗),以使上、下联在结构上显得协调与工整。

这些要求在实用中根据联意可以适当放宽允许变通(如义对、借对等)的情形,暂不叙述。词性与结构规则中还有一些特例,如当句对(“句中自对”)等提高篇部分再涉及。
   
词性及结构的对仗中有一个重要规则,禁止上下两联“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即一联不管是“同位”还是“异位”上使用过的单个字,另一联不得再使用。例如不能:

风吹大地/雨落长空”(同位重字);

也不能:

风迎朝旭/薄雾启天”(异位重字)。

但是同一句中,可以使用重字。例如可以:

色美”,此时在下句的同一位置上也要求重字。例如“光明”(而且少重一个字都不行)。

对联中同一句允许出现连续的重字叫“叠字”,叠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但重叠的字在上、下联中的位置要完全一致。如:

红尘滚滚/世事纷纷。

还有一些特殊重字的规则,暂不涉及。

五、平仄相谐

1. 平仄归类标准

在现代对联写作中,既可以以上述介绍的今音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也可以以古四声(平、上、去、入)为平仄归类。但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音混用,这一点必须记住。

2. 平仄相谐规则:马蹄韵

当代楹联界公认的平仄相谐规则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马蹄韵”规则。

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是:“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华所在,因状如马蹄的“嘀嘀哒哒”节奏,“马蹄韵”因此而得名。

无论上联,还是下联;无论是单句,还是复句;无论字数多少,除结尾部分之外,都是:

上:……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下:……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这其中截取的一段。(这叫做“平仄杆”,进阶篇还要再细述。)下联平仄要求和上联要一一对应相反。

联脚字(最后一字)必须严格相反,这一点要首先记住。

          

辅导:对联的五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平仄相谐”,看似很复杂,用起来是很简洁的。

字数相等”,显而易见,一般都字数多少一致;

内容相关”,想而当然(连一篇文章,不也是一个主题吗);

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这两条可以合起来看,就是两联句子的词语成分和音律结构(或说“音步组成”)要完全一致;

平仄相谐”, 就是两联句子字词的平仄要对应相反。

因此,对多数初学者而言,对联要特别关注的核心要求,就是后面这两项。掌握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有些学员可能还是第一次接触对联的要求,会把重点放在“平仄相谐”上;而有些学员则可能有了一些基础,或者对过对联甚至写过律诗,“平仄相谐”的要求不是主要的,重点是要学习“词性相当,结构相称”的规则。这都是适当的。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习有所侧重,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就都会有自己各不相同的收获了。

举例来分析对联五要素中的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这一条是如何体现的:

示例一: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地——名词;

/动——动词;

五岭/三河——数词、名词;

银锄/铁臂——名词偏正短语(主语);

/摇——动词(谓语)。

音律节奏都是11221 (或2221)。

示例二

诗堪入画方称妙;官若能贫乃是清

/官——名词(主语);

/若——副词;

入画/能贫——动宾短语;

方称/乃是——副词动词偏正短语(谓语);

/清——形容词(宾语)。

音律节奏都是11221

练习2试分析如下对联五要素中的“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这一条是如何体现的:

1. 寂月眠云榻/孤松对水帘。

2. 红杏枝头春意闹/乌衣巷口晚霞暄

3.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

(至少完成前两题)


 
  2016-10-22

4楼 云尔 翰林准  
 

 4. 七言律句式对联的基本格式

最常见的对联格式与律诗中的颌联、颈联格式一致。因此,叫做律句式的对联。律句对联的掌握,是写好律诗的基础。律诗有七律、五律,相应的对联是七言、五言的。

七言律句式的对联有两种基本形式(称为“正格”):

第一种:(平起)

[说明:“平起”通常是对上联来说的 ]

平平仄仄平平仄  0011001

仄仄平平仄仄平  1100110

第二种:(仄起)[说明:“仄起”也是对上联来说的]

仄仄平平平仄仄  1100011

平平仄仄仄平平  0011100

正格的这两种形式,一定要记住,记牢!(随时随地要能背出来。

请留意:七言律句式对联这四种句式的前四个字,都是上一节“五、平仄相谐:……2. 平仄相谐规则:马蹄韵”中“平仄杆”的两节,只有后三字缀以“平平仄(001)”、“仄仄平(110)”、“平仄仄(011)”、“仄平平(100)”。这样就好记了。

第一种形式的对联如:
莺歌燕舞留春住(
平平仄仄平平仄 0011001

虎跃龙腾报晓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1100110

第二种形式的对联如:
浩海腾霞燃玉宇(
仄仄平平平仄仄 1100011

高山仰日照神州(平平仄仄仄平平 0011100

但是做对联,并不要求一定是正格。句中有些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变换,叫做“变格”。

句中平仄变格的原则,是在不违反以后将要讲到的避忌“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的前提下,大体可以用如下的口诀来概括: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也就是说七言句的第一、三、五字可以“不论”平仄,而有一定灵活变化的可能;而第二、四、六字一定要论平仄,而且要严格“分明”。

此规则的要点在于:只注重双音节词组第二个字的平仄交替,而第一个字则可以灵活处理。 具体来说,是:

第一种:(平起)

# *#平仄

*仄平平 *仄平  (注意:从简单的情形学起,第三字“平”先没有考虑变,变了以后情形变得更复杂一些。)

这里需要说明,第一句第一字的 #、第三字的 * ,以及第二句第一字的 * ,当两句第五字都不变的话,属于正常变格,并不引起对这句的基本判断。而两句的第五字如果出现与正格不同的平仄变化,叫做“拗句”(正常变格不叫“拗句”)。拗句的情形处理起来,稍微麻烦一点(拗句及救拗详见下节)。初学时先尽量不要出现拗句的情形,即最好第五字先不考虑变,(但实际上,这第五字是可以变的。)即先学习正常变格的情形,再考虑非正常变格的情形。

第二种:(仄起)

*#仄仄

#*平平

   此时,两句的第五字的变化就更不能随便变了,否则会出现三平尾与三仄尾的情况(所以格式中两句的第五字不用 # * ),详见下节。

还有一点值得说明的是:在变格的情形下,由于第一个字往往可变:可平可仄,

则所谓“平起”、“仄起”就应是按上联的第二个字来定的。为统一起见,正格也都是由上联的第二个字来决定“平起”或“仄起”的指示字。

请注意:这一规则,一直到绝句与律诗中,都是如此的。

辅导:这一节给出的七言联的两种正格形式是最基本的,一定要牢记于心。是撰写、欣赏、鉴别七言对联合格与否的基本依据。这种两两重复平仄交替的音韵节奏,是对联包括诗词音乐美的基础。一定要细心体会于心。



 
  2016-10-29

5楼 云尔 翰林准  
 

5. 对韵学习及有关资料介绍

(以下对联适应性资料,供你参考,不必硬记硬背!)

在即将开始进行对联练习的时候,我们来逐步适应字、词、短语的平仄对仗关系。

有些学员说对联概念容易学,但一开始对句,便缺乏词语,往往不知从何对起。先来熟悉各种景物、事物、人物、各种被描述对象的对仗关系,是很必要的。

古之学子,自幼要学习各种声律启蒙的读物,才能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这类资料,最主要的有:

车万育声律启蒙》、佚名《声蒙启律》、司守谦《训蒙骈句》李渔《笠翁对韵》陆伟廉对韵屑玉等几种。

网上能找到的这类资料还有:杨林兰《声律发蒙》、佚名《对类》、苏友章《时古对类》、佚名《学对歌诀》、熊颖湄《声律指南》、苏友章《中药对韵》、陈华棠《韵律例对》、熊尚鸿《对韵初阶》、严家骏、胡术林《声律初步》、萧玉苍《新编韵对》、蒋兰实《联韵新编》、蒋兰实《联韵新编(《学宋斋词韵》仄声)》、徐平《药学联韵》、杨天材《对韵全璧》、杨天材《对韵全璧续编》、刘亦山《新编通俗对韵》、李云蔚《红豆情深鼓子词》、郁犁《新四声对韵》、靳中人《新声律启蒙》、李瀚《蒙求》、周守忠《中医蒙求》等。

对于缺乏这一课的今人,在学习对联与古体诗词的时候,有必要来补一补这一课。

大多数这样的对韵资料都是以写作诗词时所用的“平水韵”或今韵的声韵为序排列的。少数也有按分类排序的。

首先,我们以今人刘亦山编写的《新编通俗对韵》为依据来熟悉。这份资料也是以“平水韵”平声部为序的。现将其声部标序去掉,并删除注释,部份引列如下:

河对海,岭对峰。陕北对山东。大连对深圳,夹谷对长冲。

闯新路,游故宫。父老对儿童。春来四野绿,日出九州红。

填海移山真壮士,顶天立地是英雄。保卫边疆,个个龙腾虎跃;振兴生产,村村林茂粮丰。

无对有,始对终。秋露对春风。青山对绿水,电闪对雷轰。

舒伟略,树奇功。鸟雀对昆虫。言美行为美,人穷志不穷。

发奋读书心爱国,热忱习武志从戎。蝶舞翩翩,遨游百花大苑;鹰扬矫矫,搏击万里长空。

(每句落脚到的韵字:

峰、东、冲、宫、红、雄、丰;终、风、轰、功、虫、穷、戎、空。(除了一个“轰”字)都在“平水韵”的“上平一东”中。)

…………

纯对杂,拣对掺。蒲柳对松杉。幼儿对老叟,拔类对平凡。

鹰矫矫,兔毚毚。棉袄对汗衫。平原无乱石,峻岭有悬岩。

刁顽放纵人人怨,弱小哀怜个个搀。绘影图形,即兴便将风月弄;吟诗作对,有心常把姓名嵌。

(每句落脚到的韵字:掺、杉、凡、、衫、岩、搀;嵌。

都在“平水韵”的“下平十五咸”中。)

(全文见“对仗练习资料”。)

下面我们再列出另一份《学对歌诀》共大家参考,其主要部分是按词性分类排列的。

平对仄,仄对平。平仄两分明。有无与虚实,死活并重轻。上去入声皆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虚对实,实对虚。轻重莫偏枯。留心勤事业,满腹富诗书。古人已用三更足,年少今开万卷余。寻义理,辨声音。呼吸务调匀。宫商角徵羽,牙齿舌喉唇。难呼语气皆为浊,易纽言词尽属清。须熟习,莫闲嬉。讲解更思微。磨穿桑氏砚,坚下董生帷。一旦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

天文 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寿十千年。

…………

将乍 久对暂,乍对将。欲绽对初芳。偏宜对雅称,甚愧对何妨。横斜北斗夜将半,萧瑟西风天正凉。

(全文见“对仗练习资料”。)

《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训蒙骈句》、《声蒙启律》等这些传统对韵练习资料网上都能搜到。我提供的“对仗练习资料”中除上述四份,还列出了《对韵屑玉》、《学对歌诀》、《新编韵对》、《新四声对韵》、《新编通俗对韵》五篇,(还有《红豆情深鼓子词》)共十种资料(涵盖了网上最主要的对韵资料),免去大家再去下载的麻烦,大家不妨复制下来学习参考。

这些资料中的对仗词语可以用于楹联,组成骈偶句还同样可以用于诗词或骈赋。

辅导:

1. 从练习3开始,要正式开始练习对句了。初学者应该从工对学起,所谓“入门须正”。待有基础了,在写实用联时是可以适当放宽的。犹如练书法,需从“横平竖直”的正楷学起,一点马虎不得。待得心应手了,再练行书、草书,行草字的“横平竖直”规则是可以放宽的。

我们来举几个工对的例子,

杜甫有一首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2句、第34句就是两首极为工整的对联。“黄鹂鸣翠柳”与“白鹭上青天”是同一画面的两道景致;“窗含…雪”与“门泊…船”也是远近两道风景,十分协调。

雨霁风清山滴翠/霞明日暖水流金

黄鹤楼边明月小/寒山寺外晓风轻

“山滴翠”、“水流金”; “…楼边明月小”、“…寺外晓风轻”对的工整,意境燮和。

一些人在没有认真学好对联五要素的情况下,就急于参与对句。我从他们的对句中随便摘下下面这些对句的后三字,你能看出这些对联的后三字有何不妥吗?

……东流去/……心上来;……相对饮/……不留心;

……谁与共/……月不知;……三秋雨/……游子吟;

……莺乱语/……恨无凭;……欺老髯/……了浮名;

……将进/……沁春;……线/……竹情;

……老不死/……无愁;……成/……有故情;

……春有脚/……夜无眠;……高大上/……好春光。

不管它们与前四字是否搭配,也不管它们的平仄是否正确,单从其词性和音律来看,您应能分析出它们对得不好的原因之所在。除了词性不对,短语对得不合适,有的音律也不对。(如果您也不能辨别,请在练习中询问。)

2. 有些学员说,对联的规则要求容易学会,但一参与对句,却总是不会创意,找不到适当的词语。其实没什么捷径,大家有空多看看对韵资料,多看看别人的对句,看多了印象就深刻了。资料和现成的对句并不要硬记,也不是每次对句都一定要按照某些固定的词句来对。多看是为了增加对句与对仗词汇的阅读面,印象深了对句时就轻车熟路了。

对联的内容,依所表述的目的和描述的对象,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大类;
一.  胜景类:对联上下联的句子纯粹描绘自然景色。

如:

西风吹汉阙/暮雨隐唐宫;


二.  抒情类:对联上下联的句子看似写景,实是抒发内心感受或宣泄个人情怀(往往带有情感强烈的词汇)。

如:

灞桥凭柳泣/铜雀断桥愁;


三.  哲理类:对联上下联的句子阐述和表达社会道德观念和哲学思想。

如:

大道无为处/佛缘有遇时;

我们初学对联,先从较容易的第一类胜景类开始。对多了再对后两类。

举一些例子来看如何思考胜景类对句的意境营造,即如何构建协调的对联画面环境。

每一幅对联都要创造一幅有声有色的图画:

灼灼桃花开柳岸/潺潺涧水绕山村——这是一幅有山有水、有柳有桃花的胜景;

鸟衔星月水中戏/鱼挂云帆天上游——这是一幅有鸟有鱼、有星有云的夜景;

芭蕉叶上泉流细/杨柳枝头鸟语轻——细雨天,芭蕉叶上水流淌;杨柳枝头鸟鸣啾。其景不难想象。

根据一联景象的提示,只要你充分发挥想象,你所到过的地方,你所见过的景象,你的全部生活体验,都会涌现到你脑海中来。你就容易造出对应的联句来。

思考题:背出七言联正格的两种形式。分清正格、变格的区别;分清平起、仄起的区别。变格时哪些字可平可仄,要逐渐熟悉。你不妨默写出来,如果是初次接触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先只记背下七言联正格的两种形式。变格再逐渐记,记不得可以中间去翻看资料,争取尽快记下来。

     

练习题:3

1.  请问下面8幅七言律句式的对联中: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乾坤日月祥光照/龙虎风云瑞气生

.水如碧玉山如黛/露似珍珠月似弓

.正是风轻荷媚处/恰逢花好月圆时

.庙内无僧风扫地/寺中有客月临庭

.千年古树当衣架/万里长江作浴盆

.好古不求秦以下/游心常在物之初

属于第一种(平起)式的是              

属于第二种(仄起)式的是              

属于正格的是              

属于变格的是              

2. 将下面出句按:平起正格和平起变格两种要求各对一句。

出句:山前岭后风梳柳

对句:                平起正格

出句:山前岭后风梳柳

对句:               平起变格

2. 将下面出句按:仄起正格和仄起变格两种要求各对一句。

出句:柳叶湖边风送燕

对句:              仄起正格

出句:柳叶湖边风送燕

对句:              仄起变格

(注意:此次练习中的变格对句,变字的位置可由自己决定。对句时,要按照五要素的要求作,尤其是第三条要仔细斟酌每个字的词性与音步。)



 
  2016-10-29

6楼 云尔 翰林准  
 

6. 两点重要说明

关于对联的基本知识,我们来 做如下几点说明。

1.  一幅常规的对联,必然是:

上联落脚到仄声,而下联落脚到平声

不管是“正格”的七言律句式对联:

平起第一种:

0011001

1100110

还是仄起第二种:

1100011

0011100

还是它们的“变格”,都符合这一规则。就是下面即将介绍的五言律句式对联,或是后面还要介绍的其他字数单句,或复句结构的对联,也都是符合这个规则的。传统的对联都是如此。应对时,当给出的是下联(平声落脚)的时候,则对句应为仄声落脚的上联。

除非某些特定情形,按其意境转折的需要,必须上联落脚为平,下联落脚为仄,这是例外。这种例子也有,绝少。

2.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不能绝对理解。上联第135位上的字,特别是第5位上的字变了以后,可能要涉及到下联第56位上的字的相应改变,问题就较为复杂了。这个问题在我们的课程里,准备分“对联入门”、“对联进阶”、“近体诗”三次说完,以便于初学者不至于一下子陷于五里雾中。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对前四个字的影响暂时认为没问题。一旦有第5位上的字,参与变化情形就麻烦些了。平起、仄起四种正格句式的567字,正常分别为001110011100 。离开正格的这个句型,句式就非正常而“拗”了,叫做“拗句”。拗句根据“拗”的程度(即离开“正格”的距离)分为三种:距离最小的叫做“小拗”,一般认为这种情形可以容忍,不必另外处置;距离中等的叫做“中拗”,一般认为这种情形要“自救”或者“对句救”;距离最远的叫做“大拗”,一般认为这种情形不能救,是不允许出现的。

我们以平起第一种来说:

#*#平仄

*仄平平 *仄平

其中上联的第一#、三* 两字和下联的第一*字,可以任意改变,即可以“不论”。而第五字其实是不能任意改变的:

两联的末尾:001/110 ,这是“正格”: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若上联第五字改为“仄”,末尾成为101,这是:

“小拗”。两联的末尾是:

101/110 ——对句不救;也可以

101/010 ——予以对句相救。

末尾是 011 时是:

“中拗”,必须 011/010 对句相救。末尾成 111 是:

“大拗”,出现三仄尾如同000三平尾一样,是无法相救而不能允许的。(古风里允许!)

下联的第三字,暂时规定它只为平。若为仄,句式为:“**仄平”,则可能会出现孤平的情况。(关于孤平的问题,进阶篇还会仔细讲解。这里在本节的附录中先给出一些常识性的介绍。)

至于仄起第二种:

* #平 平仄仄

#*仄 仄平平

第五字在第六字不变的情况下,就完全不能变。否则会出现“平平平”尾对“仄仄仄”尾的情况,这是不能允许的。

如果五六两字同时变,则第三字为平,

上联为:“*仄 平平 仄平仄”

下联为:“平平 仄仄 平仄平”,这种句式有人说可以,有人认为不可以,初学者以不用为好。

所以被人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正规联家是不主张重视的,我们不能机械地照搬照用。

“拗句”与“孤平”的规则,对联比诗词要求严格。因此,在对联学习时,搞清楚了,再学诗词就驾轻就熟了。

辅导:

. 拗句与救拗的问题,本节结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做了初步的介绍,在进阶篇还会进行一些补充说明。其主要原则与近体诗中的情形也是大体一致的,学习诗词时还会讲到。因此还有些不甚清楚也不太要紧。

. 关于孤平的初步知识。“孤平”是近体诗中对“韵脚句”存在重要缺陷的一种特定说法。由于五七言对联是借用的律诗句式,因此也就有“孤平”问题。需要说明。孤平是对一个完整的句子来说的。不是对某一个字而言。

孤平的本来定义是:一个句子除平声韵脚字(尾字)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就叫此句为“孤平”句。但有另一种评判方法可能更易掌握:一个有韵脚字的句子(对对联而言就是平脚的下句),至少应有一处两个相连的平声字。如:

“仄仄仄平仄仄平”、(对应的五言是“ 仄平仄仄平”)就是典型的孤平句。而“仄仄仄平平”不算。

“平仄仄平仄仄平”这个句式也应属于孤平句,原因是两平声字没有相连。孤平句之所以应当避忌,是因为这种句型的平仄变化太少,古人都觉得它缺乏平仄变化应有的音韵美,因此要避免出现孤平。

6这一节的内容,以及以上这两点辅导知识,如果你能接受,那最好。如果一些初学者一下接受还有困难,那也不要紧,你可以先只按照正格来对句,待你有一定基础了,再回头来学习这些内容也是可以的。


 
  2016-11-05

7楼 云尔 翰林准  
 

7. 对联要点的顺口溜

为了简要记忆对联的基本要领,有人编写了下面的顺口溜。可以作为简单的口诀,来建立对联要领的一个笼统认识。录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名对名,动对动,
实对实来虚对虚,
数字上下两相望,
词类相当结构同。
(结构是指音律音步)
上下两句字数等,
之间莫有虫子现。
(“虫子”谐音“重字”)
一声二声我说平, (指普通话中的一声和二声)
三声四声他言仄。 (指普通话中的三声和四声)
上句我用仄作尾,
下联他以平来结。
三平尾,三仄尾,
(指上联或下联中,最后的三个字)
对联忌讳不可要。
一三五位可不论,
(一三五,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奇数的字)
二四六字巧分明。 (二四六,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偶数的字)
一三五, 天下汉字任我用。 (这话要辩证理解)
二四六, 他说平来我说仄, 他说仄来我说平。

细敲平仄费心机,
朗朗上口成好联。

以上顺口溜,之所以说只能用于帮助记忆的参考,而不能作为准则。原因上一节说过了。


 
  2016-11-05

8楼 云尔 翰林准  
 

8. 五言律句式的对联基本格式

第五节已经指出:最常见的对联格式与律诗中的颌联、颈联格式一致。因此,叫做律句式的对联。

律诗有七律、五律,相应的对联是七言、五言的。

这一节来介绍五言律句式的对联。

五言律句式的对联与七言律句式的对联一样,也有两种相似的基本形式(称为“正格”):

第一种:(平起)

[说明:“平起”、“ 仄起”的规定与前面的规定相同]

平平平仄仄  00011

仄仄仄平平  11100(孤平不包括这种情形)

第二种:(仄起)

仄仄平平仄  11001

平平仄仄平  00110

正格的这两种形式要记住。(我们注意到:五言的格式就是七言格式去掉前二字的格式。

第一种形式的例句,如:

登楼迎暮色平平平仄仄  00011

把酒慰斜阳仄仄仄平平  11100

第二种形式的例句,如:

古寺凭林隐仄仄平平仄  11001

幽泉侍月眠平平仄仄平  00110

同样,五言律句式的对联除了正格。也有“变格”。

“变格”,仍然不能违背避忌“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的原则。具体来说:

第一种:(平起)

#平 平仄仄 

*仄 仄平平

例如:

百花开盛世(仄平平仄仄  10011

双燕入凡家(平仄仄平平  01100

桃花妆麓上(平平平仄仄  00011

春色暖人间(平仄仄平平  01100

这一种变格其实只有第一个字可变。第三个字的变化会造成三仄尾、三平尾的状况,应为避忌。

第二种:(仄起)

*#平仄

#*仄平

 其变格,有两种可能的形式,其一为正常变格的形式:

平仄 平平仄

平平 仄仄平

下句不能为“仄平仄仄平”,这是孤平句。

其二为上句“小拗”下句相救的形式:

平仄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 (也可以不救为“平平仄仄平”)

上句不是韵脚句不算孤平,但不能为“仄仄仄平仄”(三连仄);下句为“仄平仄仄平”时,是孤平句。

 

辅导:

关于孤平与拗救的有关知识,初学者可能会觉得有些麻烦,可以逐步加深理解。孤平的定义与认定,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一些争议。网上这类分析资料很多,这里介绍的是主流的观点,有兴趣了解更多的,可以自己去搜询。

如上一节已经说过的,这些内容初学者可以先放一放,不求一下都能接受。

     

练习4

思考:为什么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是不够严密的。仄起变格与平起变格字的可平可仄的区别在哪里。(可不必练习本上写出。)

1. 请问下面五言律句式的对联:

1.布谷迎春叫/牵牛引富来

2.丑时春入户/牛岁富临门
3.
欢度新春日/高歌小放牛

4.黄牛耕绿野/猛虎啸青山
5.
莺舞池边柳/鹊飞院外田

6.芳草水牛卧/古松仙鹤栖
7.
牵牛花报喜/布谷鸟催春
8.
燕翔芳草地/牛启艳阳天
属于第一种(平起)式的是              

属于第二种(仄起)式的是              

属于正格的是              

属于变格的是              

2. 指出下面对联的问题:

.花开江左白雪尽/春到人间黄牛忙

.犬吠柴门鸡伴唱/莺鸣垂柳燕穿虹

.山外斜阳湖外雪/窗前流水枕边书

.山含暖气千林翠/园啭莺声万花荣

3.应对:荷花湖畔柳丝长

(这是出的下句,要你对上句。须写成标准形式如下。)

对句:                (按*1#0011

出句:荷花湖畔柳丝长  0001100

(提示:把“荷花湖”当成一个偏正短语来对待。)

4.应对

出句:窗含翠岭山萦雾  0011001

对句:                (按1100110

对句:                (按*110010

(萦:萦绕,动词;对句时注意“翠”是颜色形容词。要用颜色形容词来对。例如“红、黄、蓝、青、灰、紫、褐、绛”等字。熟悉入声字的学员,可以用入声字为仄声如:白、黑等)


 
  2016-11-05

9楼 云尔 翰林准  
 

9. “严”与“宽”的掌握

学对联,立刻就遇到一个“宽与严”的问题。严格按照“五要素”实现“工整”对仗,即格律十分工整的对联,叫“严式对”,也叫“工对”;“五要素”满足得不是很好的对联,叫“宽对”。“工对”还是“宽对”,是就对联满足五个基本要素的严格程度来区分的。

“宽严”如何掌握呢?这里给出一些普遍的原则。

1. 初学对联应从严,先进行“工对”训练,以求打好基础。即所谓“入门须正”;

2. 五要素中,第一条,字数一致;第五条平仄相谐,特别是上联“仄收”,下联“平收”要从严。此外,正格和变格的可能体式都算是工的(要注意,“宽”或“严”,要与“正格”、“变格”的概念相区别!)。只有余下的第二.内容相关;第三.词性相当;第四.结构相称,这三条的掌握上,才有放寛的可能。

3. 在应用上,文学联应从严;实用联(春联、囍联、寿联、行业联等)可宽,还有一些特殊要求的对联,如“谐趣联”、“谜语联”等,可以放宽。

4. 从联句的成份上来说,句子的主要成份做主语、谓语的名词、动词,要从严;次要成份的补语、状语、宾语,可适当放宽。

5. 从词性上来说,实词应从严,虚词可放宽:实词中,名词、动词、代词应从严,形容词、数词、量词可放宽;虚词中:连词、拟声词应从严,副词、介词、助词、叹词可放宽。

下面举一些例子来说一说。

先举一个文学联,文学联常可作为名胜的楹联:

竹因临水情斯畅;

兰以当风气亦和。
  联句上下第一字“竹”、“兰”均为草木类名词;第二字“因”、“以”均为介词;第三字“临”、“当”均为动词;第四字“水”、“风”均为天文、地理类名词;第五字“情”、“气”均为人文类名词;第六字“斯”、“亦”均为助词;第七字“畅”、“和”二字均为形容词。三个条件满足得非常好,故为工对。
  再如,杭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急水与天争入海;

乱云随日共沉山。

上下联首字“急”、“乱”均为形容词;第二字“水”、“云”均为天文名词;第三字“与”、“随”均为动词;第四字“天”、“日”为天文名词;第五字“争”、“共”均为副词;第六字“入”、“沉”均为动词;第七字“海”、“山”均为地理名词。对仗也是极工的。

另外,

孤舟拖碎影/满月戏轻云(暮雨罩荒村)

一窗秋/满垄夕阳红

雨戏花含泪/风撩叶点头

闲笔勾山月/拙诗写性情

几缕花香来陋室/一弯月影上寒窗

柳线垂帘风落幕/云衫解带雨敲弦

老院无香苔自绿/新篱有色菊犹黄

轻舟暂泊烟云渡/古寺长居雾雨村

山顶云霞推墨雨/溪头蒲柳掩云舟

松云半榻邀来鹤/雾雨一帘送过莺

身在尘中如过客/心关世外似游仙

人行四水心才阔/鸟越千山羽更丰

润笔含冰诗溅玉/书文用典意藏龙

大地披红辞旧岁/小区炫彩闹新春。

……

这些对句大抵都是工对的,放宽的地方也都是次要之处。

名词的义类相对在“工对”中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在出句中有“风雨”一词,首先要考虑到“风雨”是天文类名词,仄声,并列结构,在对句中必须用天文类名词对仗,而且要以平声的并列结构属对。比如,可以选用“星辰”、“冰霜”、“云霞”(均“00”)等相对。如用“日月”(11),则为平仄失对。如“晚霞”、“星光”是偏正结构,如用之则犯了结构失调之错。如用“山河”属对,则不为工对,只能算作宽对了。如用“鱼龙”相对,则犯异类相对的弊病,虽宽也还算可以。
  在对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对仗是较普遍的。如谢贞、王籍诗句联: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有一些文学联用于文学作品中,其对仗只是字面相对,并不一定在句法、结构上相同,如下联:
  永忆江湖归白发;
(此例中“白”算仄声,与入门篇规定不符)
  欲回天地入扁舟。
  句中出句的“白发”不是“归”的直接宾语,“归白发”实际上是“白发归”的倒装句,对句的“扁舟”则是“入”的直接宾语。而且“白”颜色形容词与“扁”形状形容词也略有不同,虽不甚工,由于意境表达的需要,放宽要求也可成对。


 
  2016-11-12

10楼 云尔 翰林准  
 

10. 对联意境的营造

对联的拟制或参与对句,和诗词创作一样,也是一个文学创作的过程。有写景状物,有情感表达。写景状物有对景物的欣赏热爱,也有自己的情感寄托。僵死的描写是没有生命力的。

因此我们在拟制对联或参与对句时,一定要赋予自然景物灵性,通过拟人的表现手法,达到要宣示的主题思想。

要表达的情感思想,当然不止是欣赏和热爱,同样也可以是厌恶和鞭笞。

古典文学善于表达含蓄美。无论何种情感都不会是白描的。而是通过作者眼中景物蕴含的情感特色。来巧妙映射的。因此,你所选择的词、词组和句式结构既要能够符合对联的格律,又要合乎事物的常理和你要营造的意象。达到你所设计的艺术效果。两者都要兼顾,不要忽视任何一方。

初学对联拟制或对句时,可能偏重于符合格律,对于意境可能不够讲究,这是无妨的。但是,有了一定基础之后,为使联句生动有活力,意境的营造就不可马虎。可宽可严之处,有时要有意适当放宽,不要以辞害义,成了僵化的死联。

在求对时,琢字要贴切。古人云:“选字无垠,用字有师”即是这个道理。初学者要多看、多写、多练。如无必要,暂时找不到好句以对时,哪怕暂时不参与对句,也不要勉强凑一句挂上。难的先放下来,以后再说。拟制成联时,卡在中间久不成句,就当另起“炉灶”另创意。写作的艺术是提炼的艺术。写作的过程是提炼的过程,只要我们多多实践,多多练习,就会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达到出口成对。 

 以下这些,也是敝人参与对句的部分对联,列此供你参考。

云催墨雨千山冷/日照红霞万物新。

月栈云梯天闭户/山帷雾帐地铺床。

夕阳不欲青山挽/明月难将好梦留。

雨打平湖千万曲/风吹乱柳二三层 。

云牵淡月星含笑/树捧青峰雨绕行。

柳掩江边渡/云吞坳里村。

一径春风轻剪柳/几行乳燕巧拨云。

小柳垂钩莺把钓/轻风引耙燕牵耘。

平桥雨过千丝柳/峡谷风来几树莺。

流云泊月江心淡/滞水藏天眼底清。

风梳柳发(发按仄声)江留影/雨涤山衫雾隐形。

秋风拂木萧萧落/旭日推云踽踽行。

帆带青山转/岸牵碧水流。

云卧青山静/雨飞绿野平。

舟行暮色屏风里/燕吮春香画卷中。

空山鸟语花间月/峡谷松涛寺里僧。

奉茶迎过客/温酒待归人。

深闺寂寞佳人泪/陋室悠闲雅客诗。

平川开远势/碧野展竑濛

青山有意长铺画/碧水无心巧作文。

街为夜色添虹袖/树倚春光着绿衣。

邀得青山同一坐/牵来碧水共偕行。

深谷幽兰谁识韵/高山流水我知音。

浓云缠淡月/喜鹊嫁孤松。

……

思考题:严式对(工对)与宽对的区别是什么。

练习5

 (尽量按工对完成下面对句)

1.出句:春色暖人间 (要求对上句,写成上仄收下平收的标准形式)

2.出句:窗明几净梅花影  (注意:“几”是“茶几”的几,名词)

3.出句:雨过天晴云万里

4.出句:小池映月亭前柳

5.出句:蝉鸣蛙鼓荷塘月


 
  2016-11-12

11楼 云尔 翰林准  
 

11. 题图对联

题图对联是按给定的一副画面(一般是国画)题配的对联,与题图诗词的意境要求一样。是过去文人雅士常乐于创作的形式。

题图对联拟制的练习,由于有图中意境的提示,因而有助于无图想象时对联拟制或对句创作水平的提高。所以初学对联时,多参与题图对联创作是有好处的。

题图对联相当于命题联。有画中意境提示,易得主题思想要领的好处,对初学者上路的一条捷径;对训练有素的人来说,可能也有人也会觉得有画中意境局限,不易放开思路的缺点。对前者而言,要充分利用其好处,习惯于观图写意与观图遐想,来提高对句水平。

古来,题配的画以山水画居多,也有为人物画题句的。

与题画的绝句、律诗(也有词作的)一样,题配的对联要能与画面契合、协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题画的对联,与题画的绝句相比,还少一半的容量。更需高度凝练。既要状景,更要写意。把画面希望表达的意境,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题画对联要能抓住画面的主题意境并进行一定合理的想象,使画面表达的意象有所延展和开拓。所以题画对联也可以说是对画作作品的一次再创作。

有的朋友常说自己词汇缺乏,临时总想不出用什么词来表述。这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诀窍。开始时可能不易得要领,练习多了,就会驾轻就熟。

我们试举一例:为下面山水图题图写意:(见:国画山水图4.jpg



 
  2016-11-14

12楼 云尔 翰林准  
 

这样的山水图是最常见的。这个图上,有高峰,有远山,有渡口,有浩渺的江面。你可以设法把这些核心词组织进一幅七言对联中去。例如我们可以题句如下:

上联:奇峰秀色千山远

下联:古渡新粼一水悠

也可以进一步发挥想象,用代词把作者自己摆进去,如:

上联:峰缠老树谁能伴

下联:楫带轻涟我愿随

又如下面这幅山水国画(见:国画山水图1.jpg


 
  2016-11-14

13楼 云尔 翰林准  
 

图中近处松树、垒石;中间静静的一条大江;对岸还有层层远去的远山。这些景物没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抓住最主要的就可以了。可以题联如:

上联:双松侧立迎来客

下联:一水中流载去舟

   

又如这幅图中:


 
  2016-11-14

14楼 云尔 翰林准  
 

如果你只关注荒野、树木、茅舍,就失去图像表达的中心了。图的核心部分是有一个老者斜卧在草棚里休憩打盹。就算他是在修炼而进入梦境吧,于是可以题一联如:

上联:缱绻秋风凝暮色

下联:孤清老道梦仙音


 
  2016-11-14

15楼 云尔 翰林准  
 


 

12. 嵌名对联

嵌名对联是将预设的人名(网名)或者指定的词汇,镶嵌到上下联的相应部位中去的一种对联格式。这种形式早就有,但在网络论坛里为轻松气氛,联络情感很是盛行。

嵌名对联嵌入的文字可以在上、下联的同一对应部位,也可以在不同部位。因嵌入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嵌入格式名称。

例如最常见的,嵌在上、下联的第一个字处,叫“凤顶格”:

□□□□□□

□□□□□□

嵌在第二个字处,叫“燕颔格”:

□□□□□

□□□□□

其他依次并列往后嵌,以及交错嵌在不同部位的,还有很多种嵌入法,在中级班时再一一介绍。

嵌名对联最重要的要求,是嵌入的字要与其他文字有机组合,意境完整,不能生插硬塞。所谓天衣无缝才是最佳的境界。

嵌名对联还要注意的两点是:

1. 严肃的赠人嵌名联,应当尽量使用褒词、褒义,而避免贬词、贬义。美好的寓意,能增进友谊。如果你是用于嬉闹打诨,就另当别论了。

2. 应把指定的字(最好是偶数个字),平均镶嵌在上下联的对应位置处,并且按音步把嵌入的字分开,否则为失对。如果一定要嵌入奇数个字,多出的一个字要仔细处理,以与另一联相对仗。例如要嵌入“潇湘神”这个网名,按21结构只能拆成“潇湘/神”,在嵌名对联中,处理成“潇湘/之神”会使对仗失律,可以处理成“潇湘/神也”。有的也可以采取将多字的一边省略一字或数字的办法,权宜处理。可省略的字一般用括弧标出,例如“柒柒(的)探戈、青诗(小)慕容、书生(洗碗)亮亮、”

3. 由于名字属于专用名词,其中的非名词类词,可放宽视作名词,相应的词组结构同样可以放宽,按照22结构拆开嵌入上下联的相应位置,就认为它是并列合成名词或短语而对仗的。但是双字词的第2字平仄应该是错开的才好成对。例如“云山遐迩、江州司马、偶上楼台、寒塘鹊影、今晨飘雨、舒山云隐、萸江舍予、潇湘闲士、陋之安者、大有真无、桓簃居士……”等。如果第2字平仄相同,或者字数多难以都嵌入的话,就只能就中取单字来嵌入了。如:“/(雅居)士、(望)湘/(痴)人、湘/(里伢)子、莲(的)/心(事)、(离不开)水/(的)鱼……”,如果难以取舍,就得与本人协商了。

不合适的对法,举一例,如有人为“杨丽华”作嵌名联:
  丽华欢快舞

海棠璀灿畅悠扬

三字全部嵌入上句,这样嵌显然不妥。

4. 如果要嵌入的名字是“某儿”或者别的类似“儿”这样的字,采用凤顶格,“儿”字就不好处理,容易造成不恭。这就要慎重斟酌。例如有人给“雪儿”嵌名:

飘云路新梅绽;

上联坛雅韵连。

这个“儿”有叫人“儿子”之嫌,就有些不妥。调整的方法有二种:一是后面做特殊处理,如某人嵌“冬儿”一联:

飞瑞雪梅千点

献蟠桃寿万年
  
下联由“三个儿子都作贼,偷来仙桃献寿星”中化出,就很好。

二是不用凤顶格,而把“儿”字往后移(如“魁斗格”):
  梅傲雪妆娇女
  夜月临风浴健

  当然,如果是熟人戏水,图个开心,亦无不可。

这里介绍几个本人在另一论坛为网友写的嵌名对联供大家参考。

水心

涨山溪溪

牵网友友

夜雨梧桐

夜雨敲窗寻故友

梧桐掬泪等知音

月光

朗星稀妆夜色

移影动酿诗情

青梅 

山不老多争媚

蕊常新少自轻

风舞烟(

风舞云霞春正好

烟飘水雾梦犹酣

香气美人

香气氲氤弥广道

美人蹀躞踱幽村

青岛-赵淑敏、

缘金玉树

得米粮川

   

     

思考题:

1. 多写题图对联有什么好处。

2. 写嵌名联的要点是什么。

练习6

1. 为下图题联一幅。 (荷花2.jpg




 
  2016-11-14

16楼 云尔 翰林准  
 

2. 下面是青诗群里8位诗友网名中的核心二字(括弧内其他字不用),请你从中挑选三到四位为他(或她)以凤顶格嵌名各拟联一副。(至少完成三副。)

/水(或“江水/清清”),山/水(悟道),鹤/影(或“寒塘/鹤影”), 剑/(与)琴。琴/心(或“冰魄/琴心”)、云/心、雨/荷、舒/儿。


 
  2016-11-14

17楼 云尔 翰林准  
 

7课次  小结和综合练习

13. 复习

入门篇即将结束的时候,再补充与强调如下几点。

1.  五、七言对联正格的基本格式(共四种),一定要熟记于心,而且在对联中要能有意识地应用和检查核对,包括看别人的对联,能知道对与错,这是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功。

一些学友常常出错,有的不是不记得,是不敏感,一疏忽只注意了立意构思,就忘了格律而出错!要多多训练,才能熟能生巧。

2.  关于变格,不要简单背记“135不论,246分明”。前面已有详述,这里不再重复。

有一点需要强调归纳一下:

*仄平”

不管第一字是否平,这是一个孤平句。你如果采取:

*#*仄平

135不论,246分明的通式来记忆的话,就必须记住下表:

情形

第一字 *

第三字 #

第五字 *

说明

仄可平

基本式  正格或变格

可用但中间三连平,音步不协,尽量不用(即第3字为平,第5字不要平)

孤平句,不允许使用

自救,可以用了。③必须自救为④

即第三字为仄,必须第五字为平才能本句自救。

3.  格律只是形式与规则,意境才是对联的灵魂。对已有的出句,可按出句(要区分出的是上联,还是下联)已经提供的思路来引申、联想,而得到关联的对句,再进行修改(包括格律和意境两个方面)。

如果是独立拟联,就要根据已经提供的图象、嵌入文字,或者文字标明的要求,先设计一联。可以先拟上联,也可以根据偶得好的想法而先有下联。再进行对句拟制。在此过程中,可以根据对句求对的需要,再反过去修改出句。两联综合调整修改,尽量保留那些独到的好的创意。直到两联都满意为止。

4.  有些学员说,参加对句时,自己肚子空,想不出什么词汇来组词造句构筑意境。这方面其实并没有什么捷径可循。只能多看对韵资料,多看多对,经过时间的积累,自然容易联想形成对句的腹稿。但要说明,拟联一般不是先有词句再凑意象,而是先有起意(意境)的思维意象而后再找词语进行描述的。

把名家拟制的名联,和参与对仗的好句,留存作为参考,也是一个好的方法。



 
  2016-11-17

18楼 云尔 翰林准  
 

思考题:参与对句的思维顺序是怎样的。

练习7

14. 第一章入门篇自我测验

一.    背出七言、五言律句式对联的正格谱式(5*4=20分)

1.七言平起:

2.七言仄起

3.五言平起

4.五言仄起

二.    指出下列对联有哪些不当或失律,并改正(5*4=20分)

1. 云深难隐月/雨住可见山

2. 四方青山三面水/一轮明月半杯天

3. 转眼霜风频剪叶/敲窗夜雨骤添冷

4. 烟岫寒鸦小/荷下弱波平

三.    对句 (5*8=40分)(要求自己写成标准格式)

1. 花香鸟语人欢畅  (或做:斜风细雨莺啼柳

2. 山色清幽临海岸

3. 小径苔痕绿

4.  长林有绿方留鸟

5. 十里荷香香引客

6. 皓月映千江

7. 月来花入梦

8. 雪映红梅千岭艳

四、 按图和网名拟联(共20分)

(以下两题要求:五言、七言不限,平起仄起不限,正格变格不限。但要求意境连贯和谐,不隔不合掌。)

1.  按下列二图各拟联一副。(5*2=10分)

    (不要只根据画面拟制,要充分发挥合理的想象拟人地来拟制。)

①. 双树


 
  2016-11-17

19楼 云尔 翰林准  
 

2. 晨渡


 
  2016-11-17

20楼 云尔 翰林准  
 

2. 下面是青诗群里8位诗友网名中的核心二字(括弧内其他字不用),请你从中挑选二位为他(或她)以凤顶格嵌名各拟联一副。

  5*2=10分)

/归、夜/空、(品)春/秋、(家有)龙/凤、风/雨(过后),花/(与)树(的完美)、风/云,云/霞、海/歌、雪/松。

    

    

(此次测验,能得65分者,入门算过关。)


 
  2016-11-17

21楼 云尔 翰林准  
 

8课次    第二章 第123三段

   

  

第二章:对联进阶篇

   

1. 前言;

我们在入门篇的第一章里已经学习了以普通话为发音依据的今音五言、七言律句式对联的基本格式,正格和变格。这是进一步进行进阶篇学习的基础。

进阶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古音平仄识别,入声字;五七言之外其它杂言联格律;复句句式;镶嵌;玻璃对;等。


 
  2016-11-28

22楼 云尔 翰林准  
 

2.   为什么要学习古音读法;

中国的对联(习称楹联)文化,和古诗词一样,是传统的国粹。有千年以上的文化积淀。今天我们学习联律,首先就要继承传统,然后发扬光大。要继承就得了解古人读音与今人读音的主要区别,才能真正欣赏古典作品的韵味,欣赏它们的音韵美。掌握并尽可能适应它,才能真正领略这一国宝的魅力。学习古音古韵,是学习古典知识的必经之路。

当然,学习古音读法,会给只习惯于普通话的当代人带来一些麻烦。但要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适应,是并不难掌握的!

诚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的这一国粹,肯定会朝改革的方向发展。作为目前这一过渡阶段的过渡措施,中华诗词协会,以及楹联界达成的共识是实行双轨制。即以平水韵为基础的古音古韵,与以普通话为基础的今音新韵双轨并行。在诗词、曲赋、对联的创作、评比中都是这样推行,不歧视也不强行要求某一种音韵模式。

但是,按照现在通行的惯例,因为多数人已经习惯了继承古韵,就以古音沿用为基准,不作任何标注。而采用今音新韵的,需要加注“今音”,以示区别。但在同一部作品中是不允许今音、古音混用的。这一点,入门篇已经说明,这里再一次强调。

学习古音区分平仄,不但是对联学习的必要,也是进一步学习诗词的基础。这里熟悉了古声平仄区分,写绝句、律诗时,就无需另起炉灶再从头学习了。

有一点需要预先说明,下面的叙述须先从古声辨别的基本知识说起。但到后来,你会发现采用古音和今音的区别,不过就是记忆“入声字表”!事实上,这也就变得非常简单的了。大家不必有畏难情绪。


 
  2016-11-28

23楼 云尔 翰林准  
 

3. 古音四声简要介绍

声调,是汉语的主要特点之一。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

为了对比,我们复习一下第一章学过的今音。现今普通话的声调,共有四个声调:

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 (不升不降叫平);

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 (不高不低叫中);

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

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阴平、阳平定为平声;上声、去声定为仄声。)

古代汉语读声,不同的历史时期语音是有变迁的。我们这里学习的是唐代开始的“中古音系”(还有“更古音系”、“近古音系”(即中原音系),不予细说。有兴趣了解的可去网上搜),即平水韵四声辨析。其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音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同。

中古音,汉字的读声比现在复杂,其四声规定是:

1)平声——此声调到近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此声调到近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此声调在近代仍是去声。

4)入声——此声调是一个短促的急降调子,近现代的普通话中已经消失。

古代的平声单指上面第(1)种,后来分化为阴平、阳平两种声调。仄声即是“不平”,包括第(23)、(4)三种情形。

第(1)、(23)种情形的发声特点与现代普通话读音大体相当,不同的只是第(4)种情形,即入声的读法。我们重点来说说入声。

入声读法在现在的各地方言中有不同程度的保留。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保存着入声。

北方也有一些地方保存着入声。例如山西、内蒙古等地。

湖南的入声不是很短促,但也明显保存着入声这种调类的发声特点。

但在长江以北的北方广大地区,和西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中国的四大语系中这些地区属于“北方语系”——此外还有越语系、闽南语系、粤语系、湘语系)的绝大部分地区的口语里,入声音已经消失了。这些地方的入声字:

有的变为了今天的阴平;

有的变为了今天的阳平;

有的变为了今天的上声;

有的变为了今天的去声。

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阴平、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既然如此,

对以普通话为标志的今音而言,入声音既已消失,学习古音就只需找出那些变成了阴平、阳平的字就行了!因为变为上声和去声的,仍是仄声,不必理会它。

因此简单来说,学习古音只需记忆变成平声的入声字,就变成了一件并不复杂的事情了。


 
  2016-11-28

24楼 云尔 翰林准  
 

1:古四声读法的补充说明;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已难详细知道了。

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促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虽不够严明准确,但也能够提供给我们一个了解古代四声读法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这在学习古诗词讲述平水韵时,会再详述。

2:如何根据你的方言发音来辨别入声字?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例如江浙人、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问题可能比较容易解决。在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像广州粤语,入声还分为三类。只须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即可。问题是要先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

对于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入声字在方言里都归了阳平。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声是属于入声字的。

举几个例子。

一,普通话读音:  ,第一声阴平;而中古音读极短促的入声音:yì 

十,普通话读音: shí ,第二声阳平;而中古音读极短促的入声音:shì 

黑,普通话读音: hēi ,第一声阴平;而中古音读极短促的入声音:hè 

白,普通话读音: bái ,第二声阴平;而中古音读极短促的入声音:bè 

湖北等地虽属北方语系,但有些字的读音与北方读音并不相同。对于只用普通话的北方人,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

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的字才造成了辨别平仄的困难。

我们遇到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究竟有多少有哪些?应该靠查有关的入声字表来解决。

(详见下一节)

总之,入声问题是学习古音,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只要我们细心处理就能解决。

至于哪些是今音已属平声的入声字,过去有韵书可查,而今人已经整理了有关资料,是很便于查找识别的。

思考题:学习对联和古典诗词,为什么一定要学习古音读法?为什么说学习古音的关键是记忆“入声字表”?

   

    

练习8     (此次练习可仍用今音)

1. 出句:云走天涯风做伴

2. 出句:枝头风舞花羞落
3. 出句:古寺凭林隐
4. 出句:推窗邀月至

5. 出句:俯首江心天近我



 
  2016-11-28

25楼 云尔 翰林准  
 

9课次   456三段

4. 需要记忆的入声字表

为了今人方便掌握入声字的归属,许多专家编辑了不同形式的“入声字表”,在网上都不难查到。但是不同的人整理的材料的详略,各有不同。本人手头有几种这样的资料,本来想介绍给大家。又恐资料紊乱,莫衷一是。现就自己根据所收集的材料,整理了一份简化了(删除若干生僻字)的,以音序为索引的440字的“常用入声字”表,推荐给大家。(见附录1.)大家可以将它作为记忆的初步依据。如有需要其他资料的,可向我索取。而最终确定所有字是否入声字,还得依据“康熙字典”与“词源”。

注意:首先可以先看几遍,有个初步并逐渐加深的印象。如果不是十分熟悉,到使用时,还须不厌其烦去查对!

如果你印象不是很深,或者没有把握,那你必须常去核对证实!切忌估摸、蒙用。

还有一份如何记忆入声字的材料也介绍给大家参考。可以作为进一步学习古诗词时的留存资料,暂时可以不细究。

1常用入声字表 440字)

八白百佰北捌笔剥泊伯柏薄博搏膊脖渤别勃逼钵拔跋钹舶帛驳鳖憋卜

擦察插撮吃出戳拆

D 答搭达得夺德敌蝶喋堞碟迭叠褡滴夺度跌读督咄的沓笛迪狄荻嫡镝籴犊牍渎毒铎踱度癖撇匹朴笃

发法乏伐筏阀罚福幅弗佛拂彿伏茯服蝠辐仆璞

格隔阁革搁骨疙胳割鸽刮聒郭膈国帼虢葛骼鹄

黑合忽核盒曷阖劾阂貉涸翮斛滑曷斛滑豁

节迹吉击急及极汲岌笈积极激即脊瘠疾嫉蒺集籍藉辑楫绩缉屐棘绝杰捷决夹揭竭结接洁絜拮诘劫桀栉婕睫截掬鞠亟荚颊局跼菊橘觉抉诀玦倔掘崛厥蕨爵嚼蹶

磕搕哭窟咳壳

拉勒

摸抹膜没

泼劈撇瞥扑仆拍霹泊

七切曲屈缺柒漆戚沏掐

十什石食失实识虱湿蚀杀刷撒缩塞叔淑菽舌折孰熟秫赎勺俗说

塔帖塌踏剔踢贴铁秃托脱突

屋挖

夕汐惜昔吸悉蟋析息熄锡晰浙晰膝瞎戌削席媳习袭檄歇楔侠狭峡狎辖协胁颉撷穴薛匣歇蝎

压曰约壹押鸭噎揖掖翕揖

杂砸铡闸则竹直责贼辙辄谪蛰只汁桌执灼昨酌着琢族择泽织扎卓倬捉拙摘植殖执姪职宅折竺轴妯斫浊烛逐粥

我们来看下面的对联:

洞庭斑竹湘妃泪/喜马琼衫舜帝衣

涉足三千里/成诗七八章

巷尾街头人约伴/花前月下蝶成双

入画三千尘外竹/吟诗几首岭边云

阅透春华诗笔畅/邀来秋月笛声悠

你来看看这些对联,其中哪些字,如果不按古音入声字读音,会出现什么情形?(作为练习9的思考题)


 
  2016-11-28

26楼 云尔 翰林准  
 

5. 常用可平可仄的字

还有一个问题很重要,我们要特别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

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此时词性往往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

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

在古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

例如: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

“望”、“叹”,“看”都属于这一类。

“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 kān)。在现代汉语里,除“看守”的“看”读平声以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了。

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读,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可平可仄常用字表

. 平仄两音意义不同
  疏 仄-名词       平-形容词
  难 仄-名词       平-形容词
  扇 仄-名词       平-动词
  烧 仄-名词       平-动词
  行 仄-名词       平-动词
  吹 仄-名词       平-动词
  思 仄-名词       平-动词
  乘 仄-名词       平-动词
  从 仄-名词       平-动词
  传 仄-名词       平-动词
  闻 仄-名词       平-动词
  调 仄-名词       平-动词
  论 仄-动词、名词    平-名词
  骑 仄-名词       平-动词
  观 仄-名词       平-动词
  兴 仄-名词       平-动词 形容词
  令 仄-名词       平-动词 使
  教 仄-名词       平-动词 让
  分 仄-名词 名份    平-动词
  王 仄-动词       平-名词
  衣 仄-动词       平-名词
  冠 仄-动词       平-名词
  荷 仄-动词       平-名词
  间 仄-动词       平-名词 中间
  污 仄-动词 染     平-名词
  中 仄-动词       平-其它
  长 仄-动词及长幼    平-长短
  漫 仄-动词 漫出    平-形容词 漫漫
  相 仄-宰相       平-互相
  燕 仄-燕子       平-国名
  翰 仄-翰墨       平-鸟羽
  便 仄-方便       平-安静
  胜 仄-名胜       平-经得起 胜过
  为 仄-因为       平-作为
  雍 仄-州名       平-和也
  占 仄-占据       平-占卜
  扁 仄-形容词      平-名词 扁舟
  治 仄-形容词      平-动词
  正 仄-形容词 副词   平-正月
  判 仄-判别       平-拼着
  不 仄-否定       平-是否
  傍 仄-依        平-同旁
  浪 仄-波        平-沧浪
  强 仄-勉强       平-强有力 
  施 仄-施舍       平-施行
  当 仄-相称       平-应当 正值
  称 仄-相称合适     平-称谓
  要 仄-要不要      平-约也
  旋 仄-副词 俄顷    平-动词
  和 仄-唱和       平-合好 与
  颇 仄-略有       平-形容词 偏颇
  供 仄-陈设       平-供给
  那 仄-无奈       平-何也
  华 仄-华山       平-华美
  禁 仄-禁止 禁令    平-经得起
  殷 仄-雷声       平-富 大
  重 仄-轻重 副词    平-重叠
  任 仄-听任 任务    平-动词
 
 
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的字
  醒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听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看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过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望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忘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2016-11-28

27楼 云尔 翰林准  
 

6. 几点补充

再说说入声字的问题。

前面介绍了古入声字及其识别记忆方法。作为补充,这里再谈几点个人学习中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1. 一下记不住那么多入声字,不要紧。先记住最常用的:

最常用入声字表(从上一节的“常用入声字”中摘出)

(约200字)

八白百北笔剥薄柏伯泊别勃逼帛

擦插撮吃出拆

D 答达得夺德敌蝶迭叠滴夺度读督的笛迪

发法福幅乏伐罚佛拂伏服

格隔阁革鸽刮郭国

黑合忽盒喝

吉击急及即集疾节觉绝杰接捷结劫决夹菊局角

咳哭

拉勒

摸抹没

泼扑拍泊

七切曲屈缺漆

十石食实识说杀刷塞湿失叔什舌折俗熟勺

塔帖贴秃托脱

屋挖

夕惜昔息吸悉析歇戌削席媳习袭侠

压曰约壹押鸭噎约 

杂砸则竹直值植织烛逐责贼只汁足昨桌昨酌着卒族择泽捉拙

200个入声字,更常用一些,比较容易记。但也不是一定要背下来(如果能基本记住,当然更好),只是要你多看几遍,有个印象。当然印象越深越好。写对联时,估计会涉及入声字时,就来查对入声字表。查对时还是要用前面的“常用入声字表”,以免遗漏。上面的“最常用入声字表”,如果比较熟了,有一定把握时,就不必每次都查了。时间久了,自然大部都能记住的。

2. 有些入声字一时分不清,不要紧。除了按上述的方法先熟悉最常用入声字表”,并常查对之外,极个别生僻一些的字用错也没关系的,切不可因噎废食。因为既使训练有素的大家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地正确。何况初学者?

3. 可平可仄的字,使用时要留意:

平仄两读意义不同的,要注意区分应用场合,即要区别所用字的词性是怎样的。例如:

教 仄-名词(如“教育”);平-动词,“让”的意思,(如“敢教…”)。如对联中:

子云有教须无类——教,名词,仄声;

你教我学恰其时——教,动词,平声。
而平仄两读意义不变的,则可随意使用。例如:

看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远看成岭侧成峰——看,动词,平声;
但看古来歌舞地——看,动词,仄声。

其次谈一点对联对仗的问题。

学会写对联,必须掌握对仗方式的基本要求。

古人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前人讲对仗,有明确的原则。《缥湘对类》一书提出了“实对实,虚对虚”的基本法则,强调“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这为后来的楹联艺术奠定了基本框架。古人做对仗,将汉字分为实字、虚字、助字三大类。实字类又另外分出半实字,虚字类又分出活与死两小类,并且又另附半虚字。分类如下:

实字:花、草、林、山、天、地……

半实:力、雄、文、武、光、雷……

虚字(死):高、新、强、大、精、小……

虚字(活):流、歌、升、斗、照、开……

半虚:上、下、中、内、外、里……

助字:之、也、然、哉、焉、何……

前人对以上这种分类,概括了几句话:

“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

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

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

这种分类方法,比起我们现在的汉语分类,似乎单调而新颖,然而仔细分析,它同现代汉语分类也有相通之处。

古人所说的实字,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实物名词;

所谓半实,则是抽象名词;

所谓虚字部分,活的是动词,死的是形容词;

助词,即是虚词,包括介词和连词、助词等。

“半虚”则包括较抽象的时间词和形容词。

掌握和熟悉古代词分类法,对我们今天研究和欣赏对联是很有帮助的。
    当然,这种分类如果在今天的对联中,要一一对应地对仗,是没有必要的。只需大类不错,小类合并放宽就可以了。

如何放宽,后面总结时,还会说到。

练习9

思考题见第4段文末。(入声字不熟悉的,应仔细辨别!)

1. 下列出句,先指出古仄今平的入声字,再应对。至少做3

. 出句:翠竹绒花人影远

. 出句:篱边黄菊云中燕

. 出句:驿外寒梅白

. 出句:黄花疑是蝶

. 出句:水月逍遥逐浪行

2.下面几联存在什么问题?应如何修改?(至少做2

. 满径黄花疑是蝶/一阁古画可成书

. 满苑寒梅羞白雪/一阁明月映红梅

. 雾里看花难识色/水中捞月只得空

. 稻菽飘荡随风舞/水月逍遥逐浪行

3. 下面两个出句,求:

a.指出存在的问题,作出正确的修改。

b.标出 平仄两读意义不同,平仄两读意义不变 的字。

c.应对修改后的出句。

. 出句:闲行岸边听鸟曲

. 出句:雨过青山千层绿


 
  2016-11-28

28楼 云尔 翰林准  
 

10课次     789三段

7. 平仄杆与其它字数的对联格式

对联与近体诗(绝句与律诗)一样,除强调语法结构,还特别强调声律结构。即句内的平仄关系和联内的句脚安排一定要合乎约定俗成的形式。古人虽未制定严格的联律,但律即在联中。由于短联句式与律诗、骈文句式没有多大区别,长联结构又比较复杂,人们对联律的理解曾经存在分歧。现在我们介绍的联律,是历代(包括当代)联家在创作实践基础上,对各种对联结构经过比较和选择,简化和优化的结果。这种最佳的对联结构,是目前联界的共识。

最佳的对联结构的核心是平仄相谐的规则,即马蹄韵。

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是:

“平平仄仄”两两交替!

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髓。因状如马蹄的节奏,而得“马蹄韵”之名。

对联不管字数多少,都应是一个平仄交替的长序列中的一段。这个长序列就叫“平仄杆”。上联和下联的平仄杆不相同:

上联,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是:

第一种: ……―││――││――││――│

第二种: ……││――││――││――││

下联,马蹄韵的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是:

第一种: ……│――││――││――││―

第二种: ……――││――││――││――

在一般的键盘上,使用“―、│”符号表示平、仄并不方便,从本节开始,我们更多地使用“01”表示平、仄。上面的平仄杆就是:

上联1:……01100110011001

上联2:……11001100110011

下联1:……10011001100110

下联2:……00110011001100

注意:上联平仄杆的第一种与下联平仄杆的第一种配合成联;上联平仄杆的第二种与下联平仄杆的第二种配合成联。

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一规则:

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句脚字都必须是平仄杆规定的平或仄声字。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对“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截取一段,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下联平仄和上联平仄,永远相反。

完全符合“平仄两两交替”规则的联句称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称为“变格”。

我们来列出不同字数,正格的平仄形式:(括号中为例句)

一言句:

1 ——(旧)

0 ——(新)

二言句:

01  ——(诗癖)

10  ——(画痴)
11 ——(看水)

00 ——(听泉)
三言句:

001 ——(独生子)(独:今音

110 ——(特种兵)

011 ——(龙胆草)

100 ——(马兰花)

四言句:

1001 ——(四方来宝)

0110 ——(八路进财)(八:今音

0011 ——(恩来立志)

1100 ——(马到成功)

五言句:
11001 ——(有客如擒虎)

00110 ——(无钱请退之)

10011 ——(百花开盛世)

01100 ——(双燕入农家)

00011 ——(八方盈正气)(八:今音

11100 ——(四化涌春潮)

六言句:

110011 ——(处处明山秀水)

001100 ——(家家笑语欢歌)

七言句:
0011001 ——(莺歌燕舞留春住)

1100110 ——(虎跃龙腾向未来)

1100011 ——(碧海红霞辉玉宇)

0011100 ——(东风旭日荡神州)


八言句以上多为拆分复句,见下节。


 
  2016-11-28

29楼 云尔 翰林准  
 

 8. 复句正格格式

复句式的对联,每一联都由相同句数的多句组成。虽然复句多为八言及八言以上的多字句,有时七言以下的也可以拆分成多句结构。

复句对联,其平仄格律,有正格、变格两种模式。此节先介绍正格模式。

正格模式的复句结构,其平仄律相当于把此复句取消隔断变成同字数的单句来看待。此时复句的平仄结构,从头至尾是一段完整的平仄杆。

单句对联的句脚总是“仄/平”的。多分句的复句,每个分句都有一个句脚。因此复句的分句句脚是二位或更多位的。

例如一种比较常见的四、七言结构的复句,其正格格式是:

00110011001分句句脚就是“11”——,下同!

1100110011000

或者:

1100110001101

0011001110010

若是三、五结构的复句形式,其对联的格式是:

0011001111

1100110000

1001100101

0110011010

若是四、六结构的复句形式,其对联的格式是:

110011001101

001100110010

011001100101

100110011010

若是一种三、三、六结构的复句形式,其对联的格式是:

100110011001001

011001100110110

若是一种五、四结构的复句形式,其对联的格式是:

11001100111

00110011000

或者:

10011001111

01100110000

若是七、四结构的复句形式,其对联的格式是:

0110011001111

1001100110000

或者:

1011001100111

0100110011000

……

其余以此类推,不难得到其它字数的各种复句结构。


 
  2016-11-28

30楼 云尔 翰林准  
 

9. 复句变格格式

复句变格有两种变化形式。

A. 一种是其中的单句,完全按照“135、……不论,246、……分明”(不包括上下联的后三字)的原则,“135、……”位平仄机动,产生出的变格形式。这与入门篇讲到的五七言律诗结构型的对联变格形式相似。

B. 另一种是各个单句,单独从平仄杆上截取。放宽单句间的马蹄韵连接限制。也可叫“变格”

例如前面说到的最常见的四、七言结构的复句形式对联,若不考虑A. 变格,其变格格式可以是:

1100001100101

0011110011010

及:

0011110001111

1100001110000

或者:

1001001100111

0110110011000

及:

0110110001101

1001001110010

……

其它复句结构形式的平仄律,亦可以按平仄杆类推。

显然这几种形式的对联,其马蹄韵效果要差很多。创作对联时,还是尽量不要采用的好。

这种变格放宽的情形,在不少社区网站对联版常有出现。但在诗钟联句时,是不被允许的。

上面A.B. 两种变格中,不管如何变化,有两条原则是不能违背的:

1.     联脚字上联仄收,下联平收,不得改变;而且复句联的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平仄必须相反;

2.     246、……位置上的字,平仄必须相反。

然而在四句、五句及以上的长联,有时为了联意需要或者运用特殊联格,打破“两两交替”的马蹄韵规则,也是能允许的。

关于句中平仄变格的允否,与五、七言律句式对联的情形是一样的:

即上句“……001”式结尾的句式,“135、……”不论,一直可以延续到倒数第三字,成为“……101”式拗句,只要下联为“……010”进行拗救即可;

而上句“……011”式结尾的句式,“135、……”不论,就不能延续到倒数第三字。倒数第三字为仄,将会出现三仄尾,(同时,下联将会出现三平尾),为绝对不能允许。除非倒数第二字变为平,成了上一种形式,而按上一种形式处理。

上句“……011”式结尾的句式,不同字数(含复句)联举例分述如下:

三言句:只有“1不论”,为(# 01);

四、五言句:可有“13不论”,为(#0 *1*1 #01);

六言句:可有“135不论”,为(*1 #0 *1);

五、六、七言句,还有一些情况较复杂,需要结合孤平问题一起说,详见下节。

以上复句正格和变格,试举几例:

二句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句脚01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10

爆竹知人意,声声悦耳;(11

梅花晓天时,朵朵欢心。(00

三句联:

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001

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110

勤廉并行,作风转变,民安国泰千秋富(011

法德齐治,正气弘扬,地久天长四海春(100

四句联:

九州风物,荡漾胸中,一任他海阔天空,鸢飞鱼跃;(1001

三晋溪山,奔腾眼底,合归我松青柏翠,鸟语花香。(0110

申奥扬眉,入世争雄,足球圆梦,喜事桩桩强国力;(0011

促农迈步,航天斗艳,科技兴邦,丰碑座座快民心。(1100

句脚平仄也可以变,成变格的情形:

民意顺,国运兴,四海讴歌称盛世(101

春风和,日色丽,九州景物换新颜(010

句脚平仄不遵循“两两交替”规则(即不从“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截取),算是变格。

四句、五句及以上的长联,为了联意需要或者运用特殊联格的缘故,句内就打破“两两交替”规则,也是变格。

例如:

新相识,旧相识,春宵有约期方值。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识、值、夕,古音都是仄声)

这边游,那边游,风景如斯乐未休。况是前头后头,几度茶楼酒楼,尽勾留。(分句句脚均平,但押“ou”韵,是另一种形式联。)

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

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此联字面上,属于拆词分总格式。详见提高篇。)

循规曰圆,循矩曰方。当圆则圆,当方则方。或舍圆求方,或舍方求圆,圆方岂可随心变。

明事为觉,明知为悟。错觉非觉,错悟非悟。有以觉求悟,有以悟求觉,觉悟缘由阅世来。(觉,古音仄声。)

(此联字面上,属于句脚越递形式。详见提高篇。)

复句长联关于正格变格的定义,联界并无统一规定。多数作者沿用我们入门篇在讲五、七言单句时的规定,将从平仄杆上严格截取的平仄律叫做正格,如第8节所述。而其余均列入变格,如前所述。然而也有些作者把按照“135不论,246分明”变化了的单句构成的复句也叫正格。

例如把:

*1 #0#0 *1 #01 01

#0 *1*1 00 *10 10

及:

#0 *1*1 #0 011 11

*1 #0#0 *1 100 00

等句式都归入正格。而只把那些违反通常联律规定的复句叫变格。(变格甚至还包括上联平收下联仄收的特殊情形。)

因此严格规定正格与变格的划线,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不过是初学对联联律时的一种划分方法而已。

    

   

练习10

写出下面对联的平仄谱和分句句脚平仄:

.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

鸟识天机,衔得春来花上弄

鱼知地脉,挹将月向水边吞

.

目注三江,愿问贫民疾苦

心关四海,试观曩哲襟怀

. (括弧内的字,平仄谱不计,以*代替。)

如此江山,(对)海碧天青,万里烟云归咫尺

莫辞樽酒,(值)蕉黄荔紫,一楼风雨话生平

.

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

酒狂称圣草,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

2. 对句:(直接在斜杠后对即可,如“雨/风”)

一言句:

/

二言句:

朝露/

翠柳/

三言句:

沿河柳/

山涧水/

四言句:

柳塘荷艳/

蝉鸣翠柳/

五言句:
乳燕高飞去/

大江千里去/

六言句:

北国千山瑞雪/

东海浩波飘渺/


 
  2016-11-28

31楼 云尔 翰林准  
 

11课次    1011两段

10. 复句的组群格式

1在第8节讲复句正格时,只说从平仄杆上顺次截取,也没有规定截取句数和每句字数。这样的话,就有可能由于句脚失去规律,使复句诵读时失去韵律美。若考虑第9节变格的情况,这种问题将更加突出。

因此,人们推荐的联谱,规定了句脚的变化不能随意。也就是说,句脚连起来形成的平仄律,也必须是符合平仄杆的要求。例如:

001100110011 101

110011001100  010

就是一种变格组合,并不符合最佳结构。

具体来说,句脚的平仄律如下:(斜线“/”前为上联句脚,后为下联句脚)

单字句:1/0
二字句:01/1011/00
三字句:001/110011/100
四字句:1001/01100011/1100
五字句:11001/0011010011/01100
六字句:011001/100110

110011/001100
七字句:0011001/1100110

0110011/1001100
八字句:10011001/01100110

00110011/11001100
 
(以上,仍然可以按照“135机动”的原则进行变格。)

八字句以上依此类推。

凡是句脚变化规律符合上述谱式的,是为正格。但也有因意境组句需要,不符合上述规律的为变格,也是允许的。

不过佳对一般都追求正格。

有人把单句、复句的平仄律及复句句脚排列谱式的组合叫做“联谱”。联界也有人不主张称“联谱”,而只需掌握这些排列规律即可。意思并不矛盾。

2由于复句的句数和每句字数,原则上不受限制,则其组合就可以有无数多种形式。既使是从平仄杆上截取,也可有很多方式。讲究音律美的联律,推荐的复句最佳结构要符合两个原则:

1. 复句串接的排列,依次服从平仄杆的要求;

2. 句脚亦服从平仄杆的规律。

有了这两个限制,那么复句的最佳结构,事实上也就不能是完全任意的了。

我们还是举例说明。

例如要设计一个末句是五言句的复句,单说上联,只有两种形式:

11001

10011

上句取11001时,若一共两句,前一句是三言句,必是:

100 11001,句脚01

如果再扩为三句,再前一句无论几字句句脚为1落,句脚都会是101,就不是最佳了。

若前一句是四言句,二句是1100 11001,句脚01

如果再扩为三句,再前一句无论几字句句脚为0落,句脚001,就是最佳。再扩为四句1落亦可。可见,上句11001的末句,其末前句宜偶数字句。

上句为10011时,两句时,末前句是三言句,是001 10011,句脚11;如果再扩为三句,再前一句无论几字句句脚为1落,句脚都会111,就不是最佳。前一句是二言、六言,却可以扩为三句以上。情形略有不同,可自己去排列。

末句是七言句的末句:

0011001

0110011

上句取0011001时,若一共两句,前一句是三言句,必是:

011 0011001,句脚11

如果再扩为三句,再前一句无论几字句句脚为0落,句脚都是011,是最佳。

若前一句是四言句,是0011 0011001,句脚11

如果再扩为三句,再前一句无论几字句句脚为1落,句脚111,就不是最佳了。

上句取0110011时,若一共两句,前一句是三言句,必是:

110 0110011,句脚01

如果再扩为三句,再前一句无论几字句句脚为0落,句脚都是001,是最佳。

若前一句是四言句,是0110 0110011,句脚01

如果再扩为三句,再前一句无论几字句句脚为0落,句脚也是001。前一句是二言句时,就不能扩为三句式。

同理,容易扩展到末句是其他字数的复句最佳结构的组合形式。

可见,复句组合的最佳形式,并不是随意句数随意字数都能组成的。推荐的句脚最佳形式是:

每边一句:1/ 0
每边二句:01/10 11/00
每边三句:001/110 011/100
每边四句:1001/0110 0011/1100

每边五句:11001/00110 10011/01100

依此类推。


 
  2016-11-28

32楼 云尔 翰林准  
 

11. 孤平问题

孤平问题在入门篇已经提到了,这里再次予以解释。

孤平是说一联(复句是指五字以上的一个单句,绝句或律诗中是指一句)中,除末尾用韵的字之外,只有孤立的一个平声字。孤仄是指同样情形中,只有一个仄声字(近体诗中孤仄的要求从宽)。另一种更容易判断的定义是:一句中至少应有两个平声字相连,否则就是孤平句。

有一联是孤平句,由马蹄韵可能导致另一联出现孤仄句。所以孤平/孤仄可能同时出现。由于变格的结果,也可能并不同时出现。

孤平/孤仄造成联句平仄交替太少,读起来缺乏音调变化。一般多发生在五言、六言、七言单句,及其组成的复句联句中,应当尽量避免其发生。

为避免孤平/孤仄的出现,例如对五言律句,“平仄”式结尾句,不能随意对第三字作变格:

五言正格上联:11001,如果第三字变成仄:

11101 (孤平);

下联:00010 (孤仄)。

五言正格下联:00110,如果第一字变成仄:

10110 (孤平);

六言正格:110011,如果第三字变成仄:

111011(孤平);

下联:000100(孤仄)。

七言正格:0011001,如果第三字变成平:

0001001

下联如果这样:1110110(孤平)。

但:11100  不算孤平,因为有两个平声字相连。
   

这里对以“……01”结尾的七言句这种情况,要特别说明一下:

.  0011001”这个句型的变格,如果第三个字有必要变成平声字(这是经常会出现的),而“0001001”,常可以通过首字变成仄声字1001001来弥补。

我们来看这句:一庭明月因谁好——首字仄声救了孤仄。

.   特例:“1110110”是个典型的孤平句。主张从严格要求的认为不能够通过首字变成平声字来弥补,而且也不能以第五个字变成平声字来救;主张放宽的认为第五个字变成平声字可救。我们一般都取放宽可救的意见。0110110”是个孤平句,因为平声字不相连;“1110010”放宽了就算救了,可以用。

例如:“满院郁香适我娴”是个孤平句,改成“满院幽馨适我娴”就可以了。

又如:

嫩寒锁梦因春冷

馥郁袭人是酒香 ——是个孤平句,“袭人”改成“宜人”就可以了。

又如:“归雁唳空一谷新”也是孤平句;

出句:窗明窗暗梅花影

对句:帐暖帐寒琴瑟声  ——这一对句可以;

出句:窗明窗暗梅花影

对句:梦淡梦幽月色痕  ——这一对句不行。

有人做过统计,唐诗数万首中,违犯这一规则的,不过三四首。可见古人是非常注意的。

大家一定要记住,遇到“1100110”这个句型的第三字要用仄声字时 :

*1 #0 * 10一定要慎重处理。

由此处更可见得,简单套用“135不论,246分明”的口诀时是不可靠的。请大家务必明了。

   

   

练习11

1、写出下面二对对联的平仄谱和分句句脚平仄,是最佳否?

.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斟碗酒来

.

雾来月落为谁留,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峰到春归无处觅,红了樱桃,绿了芭焦

2、复句对句:

. 出句:春天好客,荷斟玉露邀明月;

. 出句:碧水无痕,晴光恰映千株柳;

3. 在下列对联中,指出孤平句,并进行上下联的对照修改:

. 风轻云淡阳春景/花好月圆仲夏天。

. 群山叠翠轻烟笼/一水泛青细雨飞。

.萍荷伴柳听蛙鼓/水月戏船逐浪行。

.天长地久,联坛待客千枝绿/虎踞龙盘,网校育人百草鲜。

.春天好客,荷斟清露邀明月/夏雨宜人,柳钓浊波学太公。

.暮色任人贬/文心由笔雕


 
  2016-11-28

33楼 云尔 翰林准  
 

12课次  1213、二段

12. 对联中的镶嵌

提高篇将要介绍对联制作的各种技法。其中两种在进阶篇进行介绍。其中第一种就是镶嵌手法,由于应用普遍,先在本节进行介绍。

为了表达某种特定的意义,以达到某种特定的创作目的和获得特定的艺术效果,人们在写作楹联时,经常把某些特定的字词,诸如人名、地名、数字、方位以及所写的事件或中心词等,巧妙而自然地嵌入联语,这种创作方法称为镶嵌法。

镶嵌法是对联创作中特殊而又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此法因其精巧,创作难度较大;因其别具雅趣,深受世人喜爱;因其用处较多,人们也知难而进。古来颇多佳作传世。
  . 镶嵌联的使用范围及其基本内容
镶嵌联的使用范围极为广泛,内容十分丰富,现介绍数例。
  1. 镶嵌节气

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

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
  此联描绘了“大寒”和“端午”时节的自然景象,上联镶嵌“大寒”、“霜降”、“小雪”三个农事节气,下联镶嵌“端午”、“清明”、“重阳”三个农时节日。
  2. 镶嵌姓字  

鱼游水孔秋江冷;

柏芮林丛夏岳高。
  此联既写景,又全由姓氏组成。

3. 镶嵌数字

川,排阵,擒,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心只为酬顾;

西蜀,定蛮,拒,军帐里变金木土圭爻卦,面偏能用攻。
  此联以一至十的序数镶入上联,以东西南北中和金木水火土嵌入下联,把诸葛亮一生的主要事迹全写入联中。
  4. 镶嵌方位

西瓜,皮向放;

传,书往翻。
  此副联纯是方位之对。传说张、李两考生在炎夏苦读,暑热难当,乃共食一瓜,张生出上联,描绘自己吃瓜的情态;李生一时难以对上,后展书触情,回敬下联,描绘自己读书的情景,以供笑乐。联语对仗工整,堪称佳作。

5. 镶嵌药名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五倍苁蓉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该联镶嵌了十多种药名,借药名以叙事抒情,风雅别致,诙谐多趣。
  6. 镶嵌年号

顺泰康宁雍干德嘉千古;

治平熙世正隆恩庆万年。
  此联相传为清朝嘉庆年间一个叫李绍仿的状元所写,联中镶嵌了自顺治至嘉庆历朝的年号,上下相连,颇显才气。
  7. 镶嵌地名

桂省府数次搬迁,宜山不宜,都安不安,百色百变,从此凌云直上,安居乐业

四战区再度撤退,向华失向,夏威失威,云淞云散,盼望龙光反照,气煞健生
  该联真实地记述了1944年的一段历史事实,上联镶入宜山、都安、百色、凌云、乐业等地名,下联嵌入向华(第四战区司令官张发奎)、夏威(桂系将领)、云淞(桂林卫戍司令韦云淞)、龙光(驻防钦州、防城一线的邓龙光)、健生(白崇禧)等人名,将日寇南进时广西省政府一搬再搬的地点和国民党将领一败再败的狼狈相清晰地勾勒出来,对仗工整,切中时弊,嘲讽怒骂的愤懑之情跃然纸上。
  8. 镶嵌偏旁部首

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用相同的偏旁部首镶嵌于楹联之中,其局限性很大,但一旦写作成功,则趣味性浓郁。这副楹联的上下联偏旁分别以“火、金、水、土、木”五行相对应,常被人们称作绝对。

、 镶嵌联的常见形式
  镶嵌联的格式很多,主要有整嵌、横嵌、竖嵌等十多种,举例分述如下:
  1. 整镶

所谓整镶,就是将所要镶嵌的名称在每一联中占一个位置,不能拆开,使其具有整体性。如: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杀宋教仁

你说是洪述祖,他说是赵秉钧,我说是袁世凯
  这是章太炎先生目睹袁世凯篡政后,对辛亥革命党人残酷镇压而深表愤慨之作。全联别出心裁,交错纵横地整镶了六个人的名字,把最为典型的历史事件穿插在楹联之中,构思精巧,使袁世凯之面目暴露无遗。
  2. 横嵌

所谓横嵌,就是将所要镶嵌的名称,予以分拆后镶嵌于一联之内。如:

王师岂无能,聚山林,风()声鹤唳,敌寇未来先丧胆;

程度果合格,图宝贵,淮(怀)安旦夕,人民生死不关心。
  抗战时期,国民党鄂东挺进军第十七纵队司令程汝怀、副司令王啸峰,不仅不抗日,反而把枪口对着八路军。有人用横嵌的方法,把他们二人的名字拆开嵌入联中,给以辛辣的讽刺和有力的鞭挞。
  3. 竖嵌
  所谓竖嵌,就是将所要镶嵌的名称分拆开后,分别镶嵌于上下联中,是最常用的方法。

竖嵌的样式颇多,简单地分有首嵌、腹嵌和尾嵌三种。

考虑到楹联与律诗和诗钟的联系,根据所镶嵌的字在上下联中的位置,细分为13个格,且借助动物形体部位,将镶联的格式予以十分形象生动的命名。运用这些格式,将竖嵌联制作的浑然天成,不着痕迹,乃为上乘佳作。分述于下。

●鹤顶格

鹤顶格又称“冠头格”、“凤顶格”、“丹顶格”、“顶头格”、“藏头格”等,是把要镶嵌的文字,按顺序分别镶嵌于上下联语开头的格式。

□□□□□□……

□□□□□□……

运用鹤顶格能使所镶嵌的文字突出显眼,而且第一字平仄不拘,故此较后面诸格更为人们所常用。如:

月有情常照我;

风无事乱翻书。
  这是清初时有人写的一副楹联,当时反清复明的斗争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作者有意在这副联语之首镶嵌“明”、“清”两字,一褒一贬,显而易见。
●燕颔格
  燕颔格是把所要镶嵌的文字,按顺序分别镶嵌在上下联语第二字的位置。嵌入第二、四、六位置的字,必须平仄相反,这是一局限(除非刻意为之失律)。

□□□□□……

□□□□□……

如:

千竿,横拖直扫,扫金扫银扫国币;

一角,日煮夜烹,烹鱼烹肉烹民膏。
  刘竹轩任伪县长,因其生活荒淫,作恶多端,日积民愤,某人将其名“竹轩”分别镶嵌于上下联第二字的位置,以痛加揭露贬斥之。

以上两种,在入门篇教材中已经提及。

●鸢肩格
  鸢肩格将所要镶嵌的文字顺序镶嵌于上下联语的第三字。

□□□□□□

□□□□□□

如:

调将黛眉偷画;

吟到花口有香。
  这是某人为一名叫“翠荷”的人所题联。
●蜂腰格
  蜂腰格是将要镶嵌的文字顺序镶嵌于上下联语的第四位的一种镶嵌格式。

□□□□□□

□□□□□□

如:

莫学芙空有面;

应笑芬发自心。
  这是1940年郭沫若写给侄媳魏蓉芳的楹联。联语巧嵌“蓉芳”二字,并富有哲理。
●鹤膝格

鹤膝格又称作鹤尾格,是指把所要镶嵌的文字,按顺序镶嵌在上下联语第五字的格式。

□□□□□□

□□□□□□

如:

鸭摸螺蛳瘪口;

狗咬皮条偏头。  

这副楹联表面上是描写鸭吃田螺和狗咬皮条的形态,实为张、杨二人互相戏谑而作的联语,上联嵌张,下联嵌杨(杨扬同音),互相打趣、斗智。

●凫胫格
  凫胫格,又叫雁翎格,是把要镶嵌的文字顺序镶嵌在上下联的第六字。

□□□□□

□□□□□

如:

泗水文章流水;

尼山木铎振山。

  太平天国首领之一冯云山筹划起义时,曾在广西桂平紫荆山以教私塾为掩护,他运用凫胫格的形式将“紫荆”二字嵌于联中,并将这副楹联书写在孔子牌位两旁,以展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雁足格
  雁足格,又谓之“藏尾格”、“凤尾格”、“脱靴格”等,是把要镶嵌的文字顺序镶嵌在上下联语末尾的一种格式。它也比较突出显眼,运用者也多。

□□□□□□

□□□□□□

如:

士不忘丧其

公胡为改其
李元度系曾国藩的部将,屡为太平军所击败。在衢州一役,李军伤亡惨重,有人将其名嵌于联尾,作此联以嘲讽之。
●魁斗格
  所谓魁斗格,是将所要镶嵌的字顺序嵌于上联的联首和下联的联尾的一种镶嵌格式。

□□□□□□

□□□□□□

如:

村雨过千丝绿;

窄路花开数点

此联既暗隐人名“小红”于联中,又描绘了春天多雨、百花繁茂的景象,颇具情趣。

●蝉联格
  蝉联格与魁斗格相反,是将所要镶嵌的字顺序嵌于上联的联尾和下联的联首。

□□□□□□

□□□□□□

如:

香如兰蕙温如

想衣裳花想容。

此联镶人名“玉云”于联尾联首,虽系相赠之戏作,但比喻、手法的巧用,使联语颇富浪漫色彩。

●云泥格
  所谓云泥格,是指将所要镶嵌的字,顺序镶嵌于上联的第二字和下联的倒数第二字的一种镶嵌格式。

□□□□□

□□□□□

如:
  愿人容我醉;

怡情与子赏开。
此联一说饮酒,一道赏花,“酒、花”二字分嵌于上下联中,更能加深读者对联意的理解。
●碎锦格
  与上所述诸格顺序镶嵌不同,碎锦格是将所要镶嵌的字不拘次序地镶嵌在上下联的适当位置中,且上下联镶嵌的字,也不一定要相对或相等。

如:
  壁图书尽剑;

半月行琴。
该联交叉镶嵌“张三李四”,不愧碎锦格之佳作。
●晦明格
  所谓晦明格,是指将所要镶嵌的字,在上联暗示,下联明嵌;或者上联明嵌,下联暗示的一种镶嵌格式。如刘振威先生所作一联:
  与鱼游赤壁;

东篱
  上联明嵌一“酒”字,下联借“蜂”、“蝶”、“东篱”隐示一“花”字,一明一晦,令人回味。

上述诸联除单独运用外,还可以综合运用。比如蔡锷将军赠“小凤仙”一联,便合用了“鹤膝格”与“雁足格”:
  有美一人

与卿同梦

竖镶除了上述种种格式外,还有一种插嵌,是将多个要镶嵌的字,有规则插入联语之中,像前面所举的镶嵌年号联就是典型的一例。

4. 递嵌
  所谓递嵌,是指将一个词语顺次在上下联中各横嵌一部分,使上下联嵌入之词合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意思。

如:
  犹是也,犹是也,何分南北?

而言之,而言之,不是东西!
  这副楹联顺次递嵌“民国总统”,针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做了窃国大总统,骂他不是个东西。
  5省嵌
  所谓省嵌,就是将一个名词的主要部分镶嵌于联中的一种镶嵌格式。如:
  济群伦身为民主,惊传凶讯增悲痛;

扬正义楫载和平,岂意黑茶赋招魂。
  194648日,博古、叶挺、邓发、王若飞等一行13人由重庆回延安途中,不幸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噩耗传来,全国震悼,该联是八路军西安情报处的同志写的一副楹联,联中的“博、挺、发、飞”分别为上述四人名之省嵌。
  6. 叠嵌
  所谓叠嵌,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称交叉重叠地镶嵌于联语中的一种镶嵌方式。如:
  冬夜灯下,夏侯氏读《春秋传》;

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在这副楹联中,“春秋”交叉重叠共享,它一作“春夏秋冬”中的“春秋”,一作书名《春秋传》中的“春秋”;“北西”同理,一作方位中的“北西”,一作杂剧剧名《北西厢》中的“北西”,《北西厢》即《西厢记》,因后来李日华作《南西厢记》,便有人称王实甫所作为《北西厢》。

7. 暗嵌

所谓暗嵌,是指将所要镶嵌之名改变形式镶嵌于联中的一种镶嵌方式。如:
  少目焉能评文字;

欠金岂可望功名。

横披:口大欺天

清朝乾隆年间,直隶学士吴省钦主持乡试,贪脏受贿,录取不才。落第生员愤而在试场门口贴出此联。上联暗嵌“省”字(少目合而为省),下联暗嵌“钦”字(欠金合而为钦),横披暗嵌“吴”字(口天合而为吴)。联语使吴省钦的劣迹昭然若揭,声名狼迹,引起全城轰动。
  8. 对嵌

所谓对嵌,是指在上下联中均衡镶嵌词汇的一种镶嵌方式,上面所列举的嵌名联皆是,不再重复。
  9. 单嵌
  顾名思义,单嵌就是只在上联或下联中镶嵌名称。如:
  人自玉堂来,吏亦称仙原不俗;

神从金马至,能使莫忧贫。
  这副楹联传为林则徐赠到云南富民县作官者叶某的,联语仅在下联中镶嵌“富”、“民”二字,以扣合县名。
  10.顺嵌
  所谓顺嵌,是指将名称从右到左(注意:粘贴对联,右为上联),从上到下镶嵌于联中的一种镶嵌方式。如:
  才子重文章,凭他二赋八诗,都争传苏东坡西游赤壁

英雄造时势,待我三年两载,必艳说湖南客住黄州
  这是黄州苏东坡纪念馆二赋堂前圆柱上所悬黄兴撰写的楹联,联中顺次镶嵌着“苏东坡游赤壁”、“湖南客住黄州”,古今对比,气势不凡。
  11.反嵌
  所谓反嵌,是指将名称不按从右到左、从上到下的次序镶嵌,而是反序镶嵌。如:
  

面春风
  这副楹联中镶嵌“天地人”和“一二三四”,只有借助倒读、反读才能读出所镶嵌的文字。

12.综合嵌
  综合镶嵌,就是几种镶嵌方式的综合运用。比如:
  韩愈送穷,刘伶醉酒;

江淹作赋,王粲登楼。
  这副楹联综合运用了整嵌和竖嵌两种方式,在整嵌了四个文豪大名的同时,不露痕迹地兼用了竖嵌中的“鹤顶格”和“凤尾格”,在联首和联尾嵌入了“韩江酒楼”,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度。

学习这些不仅对提高我们欣赏历来名家之名联,和别人运用之佳绩有帮助,对提高我们自己的创作水平亦会有不小的裨益。


 
  2016-11-28

34楼 云尔 翰林准  
 

13. 玻璃对及玻璃字集

本节介绍另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玻璃对。

使用对称技法的对联就叫玻璃对。

汉字字形的形式美之一便是字形的对称。就字型而言,上、下或左、右字型结构基本对称一致的,造成字本身的一种形态美。这样的字用篆书写在玻璃上,无论正看、反看字体均相同。如“大”、“文”、“因”、“天”等等。这样的字就叫“玻璃字”。使用玻璃字制作的对联叫玻璃对。

  有一玻璃对联这样写道:

山中日出;

水里风来。
  清代梁章巨《楹联续语》中说:吴山尊学士,始出意制玻璃联子。一片光明,雅可赏玩。玻璃联因用篆字书于玻璃上,选字必须要求对称统一,以达正反如一。这副对联,简练精短,用词严谨,而且符合玻璃对的基本要求,是一副极妙的绝对。
  来看下联:

文同画竹两三个;

丁固生十八公。(松——篆字“”)
  此联载于清人李伯元的《南亭四话》,联语中的文同为宋代大画家.以善画竹和山水着称。“两三个”是指竹叶,恰似“个”字。丁固为三国时吴国人,初仕尚书,因梦松树生于腹上,便对人说:“松字拆开乃十八公也,再过十八年我当为公。”后果官至司徒(汉时称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此联不仅反正皆宜,且用典自然,可称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
  下面一联出句为1990年辽宁营口市环保局等单位联合征联:

山水田林,至营口宜赏美景;

蚕桑米果,出盖县富甲关东。(东——
  出句写营口市的环境特点,对句写盖县(营口辖)的农土特产。对句在句式、词性等方面与出句基本相对,用玻璃对式相对,实属不易。

再看一联:

风雨同舟 直入云天当一笑(当——

夫妻共伞 齐安山水至百春(妻——篆体中部从“曰”)

如此种种,可见一斑。

值得说明的是,许多玻璃字都是按繁体(或异体)篆书汉字来说的,如上面联后所注。

写玻璃对,需要知道哪些字是玻璃字。有人整理了玻璃字集可供查询。请参见资料。要说明的是,有的字看似非玻璃字,那是因为古有繁体字或异体字注于后,有的虽未加括号注明,都尽管使用。

    

    

练习12

用“风雨”二字镶嵌成联:

1.(必作)按●鹤顶格、●燕颔格、●鸢肩格、●蜂腰格、●鹤膝格、●凫胫格、●雁足格,各拟一联。
2.
(选做)按●魁斗格、●蝉联格、●云泥格、●碎锦格(只要一个字在一联中,不拘位置)、●晦明格,各拟一联。
1.
试对玻璃对:(查阅《玻璃字集》)

出句:日出中天雲萬里

2.自设景物,拟制玻璃对一副。

(由于玻璃字都是对繁体字而言的,因此玻璃对宜转换为繁体字显示。)


 
  2016-11-28

35楼 云尔 翰林准  
 

14. 第二章进阶篇小结

进阶篇的学习即将告一段落了,来说几句承上启下的话。

如果你有机会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话,随着你从必然王国到达自由王国,你会看到对联联律的规则是可宽可严的。这里就几个方面的情况先谈几点意见,供你参考。

. 对联的哪些要求一定要严,哪些要求可以放宽?

对联和其他各种文学形式一样,有它自己的基本要素(或说特点)。如果完全不顾及这些要素,阉割这些基本要求,也就不能成其为真正的对联了。

入门篇在第3.段“对联五要素”中,谈了对联必须具备的五个基本的要素:

1.字数相等;  2.内容相关;

3.词性相当;  4.结构相称;

5.平仄相谐。

字数相等的要求几乎没有放宽的时候,而余下四条“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平仄相谐”都有不同程度允许放宽的可能。

其中所谓平仄相对,是说在上下联相同位置上的字,平仄要相对。不可能也没必要每一个字的平仄都相对。

. 对联的什么地方一定要严,什么地方可以放宽?

1. 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即句脚的字,应当从严。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也就是仄起平收,这一点应该从严。

有些对联出于意思表达的需要,故意将仄收句置下,亦可。如:前面例举过的: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杀宋教仁;//你说是洪述祖,他说是赵秉钧,我说是袁世凯;士不忘丧其元/公胡为改其度;等。

2. 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应当从严。词组是汉语的基本单元,也是对联的基本单位。大多由两字或三字组成。凡由二或三字组成的词或词组,最后一个字平仄相对可使得对联颂读时,获得最佳的音乐美。因此应当从严掌握。而由单字组成的词,应参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允许适当放宽。

词组又有几种情况要酌情考虑:

    1)实用对联中如果要用到成语,则应适当放宽。因为有相当多的成语,自身没有没有平仄交替。如:黔驴技穷、貌合神离、愚公移山、力争上游、精打细算、群策群力等。

2)实用对联中如果要用到时新的、外来的或者专业词组,则应适当放宽。如:五讲四美、精神文明、八荣八耻、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展是硬道理、实践检验真理等。过分强调平仄交替,就会无法用及了。

   实用联中,以上两条遇到三连平或三连仄的问题时,一样可以放宽。

3    复句每一句上下联的句脚字,平仄相反,这一规则应当从严。因此字数超过11字的长联,其中每句的最后一个字也是应当从严的。这实际上只是扩展了词组的上述要求。

综上归纳到一点,就是在诵读音节的节奏点上,平仄一定要从严掌握。

除此之外的平仄相对的要求,除不能造成孤平/孤仄、三平尾、三仄尾的情况下,都是允许放宽的。

. 什么对联要严,什么对联可以放宽?

一般来说,除非已经制定了规则,否则:

纯为练习或竞赛的诗钟联往往从严,而以娱乐为目的的谐趣联、游戏联可以放宽(此时,多为即兴之作,过于苛求,就无趣了);

文学创作联应当从严,实用联(春联、寿联、行业联、婚丧联等)可以放宽;

普通对联从严,无情对、机巧联可以放宽;

(上述有些对联类型,下面提高篇会涉及到)

值得说明的是,一些名家的优秀对联在许多方面,都是事实上已经放宽了的。


 
  2016-11-28

36楼 云尔 翰林准  
 

. 几点综合意见

1. 有些人觉得对现成的出句比较容易,因为有出句词意词性的引导,而自己整个儿拟联就不知如何下手。其实,对联、拟联基本要领是一样的。首先造句一联,无非是把一句预先构思具有完整意念的散文句式改写成联句,上句或下句,再自对另一句而已。对完不满意再重新修改前一句,直至满意为止。散文句,由句子主要成分“主谓宾状”组成,联句也是这些成分,不过可以省略、倒装某些成分罢了。从这一情况来说,联句造句更加灵活方便。不过,其中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例如那些成分能省略宜省略,并没有死的规定。要靠自己多看多对来体悟来积累,捷径也许是不多的。

2. 初学对联,为了练习格律,最好先练工对(也称严式对)。也就是说,五个要素都尽量注意。待有了基础,按照允许放宽的地方,适当放宽。这就是“入门须正”的习常说法。

3. 学过古音入声字之后,应尽量按照古音使用入声字入联。遇到实在回避不了,如遇到“一、白、八、出、菊、失、学、夕、湿……”这些字,一定要按今音用作平声时,须在联末注明“今音”,而且整幅对联不得出现又用古音入声字的情况,否则违犯古今混用的规定。

4. 在掌握了对联格律,能够得心应手应用联律之后,对联的拟制与参与的对句,要注意意境的营造要有含蓄美,遣词造句时词汇的选择要多加斟酌:

. 对句意境既不能完全混同于出句意境,造成合掌;又不能完全不相关造成“隔”的毛病。

. 对句要完全避免出句使用过了的字、词,参阅入门篇有关重字的内容。

. 联句要尽量避免完全直白的描述(这与古诗词的创作要求是一致的),以增加作品的魅力。

. 题图联要尽量避免使用图中主题物的名称,以使其内容含蓄隽永,增加读者想象的空间。

. 对联恰当用典,能使联意锦上添花。但一是不能勉强用,变成画蛇添足;二是不宜使用过于生僻的典故。过多使用僻典有卖弄之嫌。

    

    


 
  2016-11-28

37楼 云尔 翰林准  
 

15. 第二章进阶篇自我测验

(注:按惯例默认古音,如今音须注明。)

一、自由应对 (5*4=20分)

1.出句:浪卷船行柳岸人

2.出句:听风静夜,幽窗浅唱萧萧竹

3.出句:春歌旧梦言心事

4.出句:千娇百媚枫林醉,夕阳含笑

二、按要求完成(5*4=20分)

1     用如下格律拟制五言联一副,要求含有入声字。

#0 011

*1 100

2、用如下格律拟制七言联一副,要求含有入声字。

#0 *1 001

*1 00 110

3、指出如下对联有何问题,修改正确。

茫茫海重重白

隐隐竹峰点点青

4、指出如下对联有何问题,修改正确。

沙丘鹤舞,芳汀柳岛云烟处

东海鹰飞浪引货船雾雨中

三、 对下列两个复句,先标断分句,然后标注平仄(01)谱和句脚,指出是正格还是变格。

5*2=10分)

1.

江水滔滔洗尽千秋人物看闲云野鹤万念俱空说什么晋代衣冠吴宫花草

天风浩浩吹开大地尘氛倚片石危栏一关独闭更何须故人禄米邻舍园蔬

2.

数千年胜迹旷世传来看风凰孤岫鹦鹉芳洲黄鹄渔矶晴川杰阁好个春花秋月只落得剩山残水极目今古愁是何时崔颢题诗青莲搁笔
一万里长江几人淘尽望汉口斜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许多酒兴风情仅留下苍烟晚照放怀天地窄都付与笛声缥缈鹤影蹁跹

四、对出下联。用01谱标出上下联的格式。指出是正格还是变格格式,并在括弧内标出两联的分句句脚平仄。(5*4=20分)

1. 出句:莫愁湖面春山皱  (要求地名对“莫愁湖”)
2.
出句:
云牵月走月牵云,夜深人静;

3. 出句:欢快流云,信步闲听春梦曲

4. 出句:秋叶动春心,红妆羞启枫思嫁

五、以下列镶嵌联的常见形式任选四种形式创作成联:

●鹤顶格、●燕颔格、●鸢肩格、●蜂腰格、●鹤膝格、●凫胫格、●雁足格

嵌入的主题词下列任选其一,但所制四幅对联必须用同一组主题词:

/人;前/后;难/易;情/色;粉/红;心/口;(5*4=20 分)

六、玻璃对。(5*2=10分)

1.试对玻璃对:

出句:南川北谷春来早

2.自设景物,拟制七言玻璃对一副。

    

    

(得65分算进阶篇过关)

    

    

进阶篇结束


 
  2016-11-29

38楼 云尔 翰林准  
 

13课次   12两段

    

第三部分:提高篇

    

1. 序言:

对联学习的入门篇和进阶篇已经将对联的基本格律要求学完了。提高篇的内容,主要是前面未曾详述的一些问题:

1.     对《联律通则》的部分解读 (2.);129    13

2.     对联的文学美 (10.);          145     14

3.     诗钟与对联 (11.             156

4.     切题与欣赏 (12.);            160   175

附录1对联技法 (原3.4.5.6.7.);   176

附录2实用对联 (原8.9.);          253

附录3.联赛方式                      271    278

(土红色部分,因课时限制删减)

提高篇的学习,对初学者不是必须的,把资料留着以后有必要时再进一步学习即可。

提高篇的主要课题任务应该是以自己的实践,经验、功力的积累为主。不像知识的传授,要靠反复的练习,甚至也包括旁类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启迪。例如诗与联,本就是相通的。对联的水平会促进诗词写作水平的提高;诗词意境的酝酿和营造又会反过来促进对句水平的提高。因此一部分对联功力的提高训练,可待学习了诗词之后再来促进与提高。


 
  2016-12-07

39楼 云尔 翰林准  
 

2.《联律通则》第二章的有关解读

(这里的主要内容采自“叶子彤”发表的有关解说)

《联律通则》第二章,即传统对格部分,主要是对于历史上传统诗文运用骈词俪句,逐步形成、不断优化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予以梳理,并明确规定“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从而确立其在楹联格律学中的地位。《联律通则》中所列举的传统属对格式,主要是:

字法中的叠语、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联绵;

词法中的互成、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

等。

相对于基本规则而言,传统对格则是属于更为高级、繁杂的范畴,许多内容涉及楹联修辞学。在掌握了基本规则之后,又懂得了传统对格,楹联的创作和赏析就可以进入妙境。

(一)传统修辞对格。

1.叠语对。“叠语”,是指同样词语,在句际间重复使用、两两对举的修辞法。(包括单句联的上下联,以及多句联的分句之间。)应用较多的情况是在句内自对中,含重字自对者均为叠语对。使用叠语修辞法,把重要的词语及其所表述的重要的事物或观念,一再反复出现,可以取得一唱三叹的效果,富有联语的节奏美。例如,民国喻长霖题浙江杭州岳飞庙墓联:      

有汉一人,有宋一人,百世清风关岳并;

奇才绝代,奇冤绝代,千秋毅魄日星悬。

联语以议论之笔,评赞有加,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岳飞一生精忠报国之“清风”、“毅魂”的缅怀与仰慕,典切雅致。上联两个“有”字,下联两个“奇”字,称首叠;只叠一个字,称一叠。上联“一人”两字、下联“绝代”两字重复,称尾叠;叠了两个字,称二叠。

2.嵌字对。“嵌字对”进阶篇已经详述不赘。例如,民国王闿运题浙江杭州曲园联:        

径通幽处;

林无俗情。

此联为集句联。联语以鹤顶格嵌入“曲园”二字,可谓妙化天成。虽然“曲”与“园”二字词性不同,且“曲径”为偏正结构、“园林”为并列结构,然只作整体名词视之,可也。

3.衔字对。“衔字”,是指联语中一个字衔接着一个相同的字,以增强语意的节奏感及其情趣。清梁章钜在《浪迹丛谈·卷七·巧对补录》中所记述的:“‘无锡锡山山无锡’之句,久无属对,朱兰坡先生(清代学者)以‘平湖湖水水平湖’对之。”此为一例。衔字修辞法,是把两个分句紧密地缩合成一句,诵读时要在两个字之间稍作停顿,不能把两字当成叠音词连读。这是衔字对与同字叠用的连珠对不同之处,即同字叠用所构成的叠音词中间不可以有停顿,如“喜茫茫空阔无边”。例如,民国叶征题浙江杭州四照阁联:     

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

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

联语平实质朴,切景、切情,通俗而淡雅。上联之“山”与下联之“地”为衔字相接,与此同时,采用反复修辞手法,遣“水”、“人”、“抱”、“传”等字在同一联句中再次使用,而音、义均无改变,尤见其结构匠心。

4.借音对。“借音”,是指借用某个字的音与本来不能相对的字成对。这在辞格上称为“借对”。从语音修辞角度来说,亦称“借音”。例如,唐李商隐《锦瑟》诗中的颈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联语中诗人以“珠”、“玉”自喻,不仅喻才能,更喻德行和理想,由此抒发自己禀具卓越的才德,却不为世用的悲哀之情。上联“沧”字与颜色词“苍”同音,借以与下联“蓝”字相对。

5.谐音对。“谐音”,是指利用语言文字同音或近音的关系,使一个字、词构成表里两层意思,使之涉及到两件事情、多件事或两种内容、多种内容。谐音修辞法的作用,可以一语双关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含蓄委婉,幽默诙谐,耐人寻味。例如,明陈洽儿时与父同行,只见两舟一快一慢地驶于江中,父出句、子遂对句: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联语表面之意,似乎是眼前景色的描绘:两舟并行,摇橹的船速不如帆船快;八音齐奏,笛声之清脆难比箫音之婉转平和。但,联语采用谐音修辞法表达了更深层次的涵义:以“橹速”谐音喻指东吴都督“鲁肃”,以“帆快”谐音喻指西汉大将“樊哙”;以“笛清”谐音喻指北宋大将“狄青”,以“箫和”谐音指西汉相国“萧何”,借以评论历史人物。上联谓三国的鲁肃不如汉初的樊哙,文不如武;下联则谓北宋的狄青难比汉代的萧何,武难比文,起到了寓情于景的特殊效果。

6.联绵对。“联绵”,是指“两字相续,或以其形,或以其事,或以其声”相缀成义而不能分割。此为修辞中的一格。其主要特点,一是组成联绵词的两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表示一个概念,如“葡萄”是一种水果的名字,不能拆开来解释;二是组成联绵词的两字只有表音作用,字形与词义并无必然联系,因而在古代书籍中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写法,如“犹豫”也写作“忧豫”;三是组成联绵词的两字,多数有双声或者叠韵的关系,亦分别称“双声联绵”(即两字声母相同,如“鸳鸯”、“玲珑”)、“叠韵联绵”(即两字韵母相同,如“烂漫”、“缥缈”)、也有“非双声叠韵”(如“葡萄”、“玻璃”),有的还同属一个偏旁,如“逍遥”、“磅礴”。在对联创作中,联绵词必须与联绵词相对,其词性相同尤佳,但也允许词性不同。例如,民国邱菽园题缅甸仰光孤屿园居联:     

芳草密粘天,缥缈楼台开画本;

轻鸥闲傲我,苍茫烟水足菰蒲。

联语描绘孤屿园的美丽景色,突现清远之画境,悠闲之心境,流露出怡然自乐的感情。上联联绵词“缥缈”与下联联绵词“苍茫”相对。

7.互成对。“互成”这一修辞格式,首见于唐弘法大师《文镜秘府论·二十九种对》,其将“互成对”与“的名对”(即同类词语之工对)进行对比,指出“互成对者,天与地对,日与月对,麟与凤对,金与银对,台与殿对,楼与榭对。两字若上下句安之,名的名对;若两字一处用之,是名互成对,言互相成也。”前人将互成对与同类对等同看待,应当引起后人的重视,所以,我们将同类单字连用,然后上下联对应相对,规范地称其为互成对。如“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中,上联“日月”对下联“山河”,均为同类单字连用,这种格式即为互成对,而不能理解为“日”与“月”,以及“山”与“河”的自对。例如,民国魏定南题湖南临武学署联:      

    闲地却逢忙世界;

冷官偏有热心肠。

联语以“闲”与“忙”、“冷”与“热”,互为反衬,谐趣其中,耐人赏玩。“世界”与“心肠”则为同类单字连用,构成互成对。

8.交股对。“交股”,是指上下联中的两对词语在不同的语法位置上交错互对。交股修辞法,刻意避开整齐、均衡、雷同的词语形式,使上下联词语别异,形式参差,错落有致,产生活泼多变的优美辞面。例如,唐李群玉《杜丞相宴中赠美人》诗中之句:

裙拖六幅湘江水;

鬟耸巫山一段云。

上联“六幅”、“湘江”分别与下联“一段”、“巫山”,不是依次相对,而是交错相对,达到了词语形式新颖、灵动的效果。

9.转品对。“转品”,即转类,是指凭借上下联语的条件,字词由一种词性转变为另一种词性而用之,其意义也随之变化。转品修辞法也是常用修辞手法之一,其作用在于增加联语的意象,在感觉上有惊人的一新。一句古诗“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绿”字即为转品修辞之成功范例。“绿”原本是形容颜色,其词性为形容词,诗句中转变作动词使用,效果非同凡响。运用转品修辞法时要注意合乎情理,符合事物的特性,尽可能地使之具体化、情趣化。例如,康有为挽刘光第联:

死得其所,光第真光第也;

生沦异域,有为安有为哉。

刘光第乃“戊戌六君子”之一,变法失败后英勇就义,康有为撰此联挽之。作者将自己的名“有为”和逝者的名“光第”巧嵌联中,进而采用转品修辞手法,衍义成文,构思颇为奇特。上联第一个“光第”指刘光第,第二个“光第”指光耀门第,是对志士仁人的崇高评价。下联第一个“有为”指作者自己,第二个“有为”指有所作为。“安有为哉”,几多醒世的反思。词性的悄然转变,令联语形式别开生面,感情真挚深沉,给人以回环跌宕之感。

10.当句对。“当句”,是指在上下联各自的联文中,一些字词或句子与另一些字词或句子各自成对。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有“于句中自成对偶,谓之当句对”之说。当句修辞法,是古今联家乐于运用的一种格式。它突破了对联单纯的上下联对仗的局限,拓宽了对联创作的思路,活跃了对联字少意广的表现形式。当句修辞法中也有工对与宽对,尤以宽对更具魅力。从具体的字词或句子自对情况来看,当句修辞法一般可以分成三种:

一是联中自对式即在多分句联中,两个分句以上自对,亦可称语句自对

二是句中自对式即在一个分句中,两个词语(包括词和词组)以上自对,亦可称词语自对

三是词中自对式即在一个词语中两个字以上自对,亦可称字词自对例如,民国袁金铠题辽宁辽阳魁星阁联:        

时势慨风云,问意态如何,俯槛眼开,应想象一塔凌云,千山拔地;

奎光焕星斗,赖文章不朽,登楼心赏,莫忘怀瑶峰墨宝,衍水诗篇。

联语雄浑绮丽,情景交融,上联描绘壮丽的景色,画意浓郁,下联展现绚丽的文彩,诗情淡荡。此联结尾两个分句采用当句自对修辞手法,上联之“一塔凌云”与“千山拔地”成对;下联之“瑶峰墨宝”与“衍水诗篇”成对。但,上联之“一塔凌云”与“千山拔地”为主谓宾结构;而下联之“瑶峰墨宝”与“衍水诗篇”为偏正结构,完全不相对。所以,这是宽松相对式的联中自对

11.鼎足对。“鼎足”,是指三个句子排比对举,鼎足而三。严格而言,这一修辞格式并不符合骈偶的基本定义,惟有以一出句两对句来解释。但是,既已习成对格之一,亦别具一格。例如,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夜行船·秋思》中的

红尘不向门前惹,

绿树偏宜屋角遮,

青山正补墙头缺。

用鲜明的对比色描写作者隐居尘外的清幽环境,构图别具匠心:绿树青山本来一近一远,层次分明,但一遮屋角,一补墙缺,便象四围遮挡红尘的屏障,将自己严严实实地封闭在竹篱茅舍之中,成为隔绝是非名利的小天地。此三句同样采用鼎足修辞手法,收到了完美的艺术效果。

必须指出的是,在楹联创作实践中,真正三句成独立一章的极少,而往往是以“鼎”对“鼎”用之,即以三个词组属句缀偶、排比自对的形式出现如世传名联

花好月圆人寿,

时和岁乐年丰。

12.流水对。“流水”,是指上下联在语意上有先有后,相承相接。流水修辞法的基本特征就是上下联之间语意连贯,语气衔接,不可分割,不能随意颠倒,似水顺流而下,构成承接、递进、转折、选择、条件、因果、假设等关系,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之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是条件关系,更上一层楼才能看得更远,上下联不能颠倒过来;毛泽东《和郭沫若同志》之

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

是因果关系,上下联也不能颠倒过来。可见,流水修辞法不求形式上的严格工整,而注重联语一气呵成,语意自然连贯,如行云流水,以达到妙韵天成之艺术化境。

楹联的创作离不开修辞。从语言学角度来说,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人们在上千年的对偶修饰实践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纷繁复杂的形式变化,由此而形成了数量可观的具有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特定功能,并为社会所公认,符合一定类聚系统要求的言语模式,即传统修辞属对格式。《联律通则》所列举上述十二种传统修辞对格仅是其中主要的、常用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灵活多变、多趣多姿的修辞手段和方法,如语音修辞中的同音、异音、押韵,文字修辞中的析字、镶字、同旁、顶针,词语修辞中的回文、用典、成语,以及语法修辞中的设问、对比、比拟,等等。所有这些,始终都是修辞意义上的对偶辞格。其中,有些是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学上“词性与结构相对”规则,但也有许多并不能用简单的“词性与结构相对”来概括。正因为如此,《联律通则》从楹联修辞学的角度,对传统修辞对格在对联文体中的应用作出了“从宽”的明确规定,即在运用传统修辞对格时,若出现与现代汉语语法学角度的“基本规则”不相吻合的情况时,那就认可传统辞格,放宽“基本规则”,从而对传统的对联创作手法进行了全方位的继承。这就是制定《联律通则》所坚持的“开承性”原则。

所谓“从宽”是与现代汉语语法学角度的“基本规则”相对而言的。“从宽”并非“出格”。事实上,通过对上述一些传统修辞属对格式的解析,我们可以感悟到“从宽”之难度更大、要求更严,当属更为高级、繁杂的层次,诚如现代学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说的“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按“基本规则”撰联,“从法而入”,在形式上固然工稳,但过于拘谨、呆板,往往束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充分表达。而善于“从法而出”,纯熟地运用传统修辞属对格式及其修辞技巧,并拥有丰富的语藏,得心应手地掌握属文缀偶的词法、句法、对仗种类,乃至节律的调控,便可以进入汇古通今的境界。这才是楹联创作的最高境界,即化境。

综合上述,楹联的创作实践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

首先,初学遵守基本规则,所有对联知识从打基础开始,学会对对子,称为“常境”;

其次,知晓古今,能独立创作出对仗工整、声辨律清的佳联,称为“妙境”;

第三,则为“化境”。这是个“先从法入,后从法出”的过程。这也是制定《联律通则》所坚持的“层次性”原则。

(二)用字的声调平仄。根据“基本规则”,对联词语的节奏点位置要做到“平仄对立”,这就势必涉及具体用字的平仄判定问题。由于汉字读音随时代而变化的缘故,宋代以后形成的“平水韵”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读音之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为突出的就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已经全部取消了平水韵中的入声分类,而将其分别派入了其它三声之中。

对此,《联律通则》明确规定“用字的声调平仄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实行“双轨制”,即划分平仄既可以遵循古代“平水韵”,以平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也可以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正规读音,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但是,在同一副对联中两者不可以混用。无疑,这是普及与传承、提高的需要,也是制定《联律通则》所坚持的“时代性”原则。

(三)使用领字、衬字,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以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凡在句首、句中允许不拘平仄,且可视之为嵌入联句中的、与节奏声律无关的因素,不与前后相连的词语一起计节奏。

1.领字。领字,源于古赓歌,是词曲特有的一种句法,对联用之。一般情况下,它处于句首位置,起引领下句(一句或数句)的作用,或在句意转折、过渡之处,起串合、联结各句的作用。领字在对联中的应用,常见一字领、二字领、三字领,亦称一字豆、二字豆、三字豆,当然也有四字领,乃至五字领、七字领等。对联中领字常由动词、副词、连词或短语充当,平仄皆有,虽然上下联之间以平仄相对为佳,但也可不计平仄。王力先生《诗词格律》中说:“一字豆是词的特点之一。懂得一字豆,才不至于误解词句的平仄。有些五字句,实际上是上一下四”,于联也当如此。例如,民国张一麐题江苏苏州冷香阁联:       

高阁此登临,试领略太湖帆影,古寺钟声,有如蓟子还乡,触手铜仙总凄异;

大吴仍巨丽,最惆怅恨别禽心,感时花泪,安得生公说法,点头顽石亦慈悲。

上联登临赏景,忧思寓于帆影、钟声之中;下联敞怀寄慨,洒落感时之泪,寄托恨别之情。联语化用古人名诗之句,如唐张继《枫桥夜泊》之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杜甫《春望》之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清新而不落俗套,洒脱而见雅致。“试领略”、“最惆怅”,则是三字领。

2.衬字。衬字,是元曲中特有的句法特点,即曲牌所规定的格式之外另加的字。它的作用是补充正字语意的缺漏,使之内容更加完整、充实,语言更加周密、丰富或生动,或者使字句与音乐旋律更加贴合。衬字一般用于句首或句中,不占用乐曲的节拍、音调。衬字在对联中偶有运用,因为衬字多无实际意义,故平仄要求可以不拘;与其对应的字,可用衬字,也可不用衬字。例如,题明魏忠贤生祠联:

至圣至神,中乾坤而立极;

允文允武,并日月以常新。

联语中,“允”是衬字,不需解释其义,只用来补足二字而成音步。

3.介词。介词,是一种用来表示词与词、词与句之间关系的词,如“在”、“和”、“跟”、“从”、“除了”、“为了”、“关于”,等等。介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介词后面一般有名词、代词作它的宾语,介词依附在实词或短语前面,共同构成“介词短语”,用于标明跟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对象等。因为介词本身并无实际意义,在介宾结构中只充当修饰成份,故可以放宽词性及平仄方面的要求。例如,清秦大士题浙江杭州岳飞鄂王墓联:

人从宋后羞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此联构思新巧,立意深刻,既切合身份,又不失尊严。尤为可贵的是作者毫不忌讳,直抒“愧姓秦”之感慨,既有自惭之情,又有自解之意。上联“从”系介词,而下联以动词“到”与之相对,从宽之。

4.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以表示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常用的连词,包括并列连词“和”、“跟”、“与”、“况且”、“乃至”等;承接连词“则”、“乃”、“而”、“如”、“于是”等;转折连词“却”、“但是”、“然而”、“只是”、“不过”等;因果连词“原来”、“因为”、“以致”等;选择连词“或”、“非……即”、“不是……就是”等;假设连词“若”、“如果”、“要是”等;比较连词“像”、“好比”、“如同”、“与其……不如”等;让步连词“虽然”、“尽管”、“纵然”、“即使”等。连词是比副词、介词更虚的一个词类,在联语中只有语法上的功能,没有任何修饰作用,故连词的词性与平仄要求可以放宽。例如,咏竹联:

未出土时先有节;

纵凌云处也虚心。

联语化自宋徐庭筠《咏竹》诗之颔联:“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表达了竹节节高升、积极向上之精神风貌,但又不失虚心豁达、刚正不阿之美德。上联“未”、“先”为副词,下联“纵”为连词、“也”为副词,配合用之而成对。

    5.助词。助词,是指附着在词、短语、句子的前面或后面,表示结构关系或某些附加意义的虚词。助词有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等;时态助词,如“了”、“着”、“过”等;语气助词,如“吗”、“呢”、“吧”、“啊”等。除在句尾这样的关键位置之外,联语中的助词词性与平仄要求允许从宽,即在词性与平仄上能调适自然好;难调适时,从宽不论,以保内容为要义。例如,湖南衡山南天门酒楼联:

来吧,来吧,都道是此间乐;

轻点,轻点,莫惊了天上人。

    联语遣词俗语化,且历史典故化而用之。上联化自三国蜀后主刘禅此间乐,不思蜀也之句。下联化自唐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之诗句,将服务令人满意、所处位置高峻等意思,非常委婉含蓄地以口语表达出来,高明之至。上联动词、语气助词;下联形容词、动态助词,互为相对。

6.叹词。叹词,是指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一类词,常用的有 “哈哈”、“唉呀”、“啊”、“哼”、“呸”、“哎哟”、“咳”、“哦”、“嗯”,等等。叹词具有独立性,它不跟其它词组合,也不充当句子成分,能独立成句。对联中的叹词一般可以不计平仄相对之要求。例如,浙江杭州岳飞庙铸有秦桧夫妇铁像跪于岳飞墓前,有人摹拟秦桧与其妻王氏互相埋怨的语气撰一联:

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若至此;

啐!妾虽长舌,非老贼不到如今。

上联摹秦桧,下联摹王氏,一怨一驳,其语调口吻刻画入微,活灵活现,令人捧腹。联语第一字为叹词,可不论平仄。

7.拟声词。拟声词,是指摹拟自然界声音的一类词汇,如“乒乓”、“扑哧”、“扑通”、“喀嚓”、“滴答”、“丁东”、“叮当”,等等。对联中运用拟声词,给人以身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觉,在平仄要求上可以适当从宽。

例如,杭州西湖九溪十八涧有“曲曲环环路;叮叮咚咚泉”之联句,“叮叮咚咚”为拟声词,均为平声,可以从宽。

8.数量词。数量词,系数词和量词连用时的合称。数词,是指表示数量或顺序的词;量词,是指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数量词的相对,能做到平仄相对并按音步交替固然好,但在平水韵中,绝大多数的数词和数位词是仄声,所以,习惯上三个音节及其以上的数量词,允许不拘平仄,只计最后一字的平仄就行。例如,“近约十二万年后”、“南朝四百八十寺”、“一百八十记早晚钟声”等,这样的联句、用法很多,可以说是俯拾即是,《联律通则》作此规定,求实求是,不在既有术语概念上自缚。例如,清薛时雨题江苏南京清凉寺联:

四百八十寺,过眼成墟,幸岚影江光,犹有天然好图画;

三万六千场,回头是梦,问善男信女,可知此地最清凉。

上联借用唐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的诗句,称多少寺庙已成废墟,惟有山光水色依旧,犹如天然绘就的美妙图画。下联指即使人活百年,天天做佛事,到头来如梦一场,何如寄情于山水,享受美好的风光呢?这是对自然胜景可陶冶情操的赞美和向往。“四百八十寺”与“三万六千场”,数量词相对,其平仄从宽之。

(四)避忌问题。

1.合掌。合掌,是指上下联对仗中意义相似或相同的现象。这是撰写楹联的一大忌。对偶修辞的本意是通过上下联句对举,而拓展语言的表现力及内涵容量,但,合掌的联句却字多意寡,上下联对应位置中语意重复,既非相互对立,又非互为补充,造成了词语的浪费,且徒增累赘,故应避忌之。尤其是“基本规则”中要求词性对品,一些楹联爱好者错把“合掌”当工对,这种现象时有发生。如“千忧集日夜,万感盈朝昏”、“日月如梭逝,光阴似箭飞”之类的联句,几乎都用同义、近义词相对,合掌。记得,唐郎士元《送别钱起》诗中有“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之句,“不可听”与“岂堪闻”,乃是犯了“合掌”毛病的败笔。需要指出的是,一副楹联是不是“合掌”,主要看上下联意思是不是重复、雷同,而不能只看一词一语是不是同义或近义。例如,悼烈士联“烈士丰功垂万代;英雄伟绩著千秋。”联中“万代”与“千秋”是两个近义词相对,均是泛指时间久远,没有实质上的差别,因而“合掌”。但是,在题三苏祠联“诸葛相祠垂万代;三苏文苑溯千秋”中,同样的词语就不算“合掌”。为什么?上联“万代”,泛指长久、永久,颂扬武侯祠的盛名伴随着诸葛亮的高风亮节世世代代流传下去;而下联的“千秋”,则是实指,词义与“万代”有实质区别,指北宋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的生平、著述让我们追溯到一千年前的宋代。联文中一“垂”一“溯”,为反向推演,“万代”与“千秋”一虚一实,不仅不“合掌”,反而贴切中肯,对仗工稳。所以,在楹联创作、赏析、评审中一定要把握好判断“合掌”的尺度。

2.不规则重字。不规则重字,是指一副对联中出现两个或多个相同的不规则字。在联文中运用重字修辞技巧时,必须做到上下联中与重字相对应的必须是另外一个重字,即规则重字。规则重字不仅确保了上下联之间完美的对称性,而且增加了联语的难度和趣味性。但是,不规则重字却破坏了上下联之间的对称法则,属于对联文体中严重的形式缺陷。作为一般的应酬之作,由于作者一时疏忽而造成了不规则重字,也不必进行深究,古人传世名联中也偶有不规则重字出现;但在征联参赛或为正式场合撰写楹联时,务必细致检查,避免不规则重字的出现。

3.律诗句式中,仄收句尾三仄;平收句尾三平。

尾三仄,是指七言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第五字应平而仄;五言律句“平平平仄仄”中,第三字应平而仄,造成收尾三字均为仄声的情况。三仄尾在古人律诗中偶有所见,应该尽量避免出现,但在确实无法避开的情况下,也可入联。需要注意的是,“尾三仄”只是指五七言律诗句式而言,非五七言句,或一四句式的五言、三四句式的七言,则不必拘求。

尾三平,是指七言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第五字应仄而平;五言律句“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应仄而平,造成收尾三字均为平声的情况。三平尾在古人律诗中极为罕见,应该是律诗创作的大忌,五七言律句式对联基本上沿用诗律,故也以三平尾为大忌。


 
  2016-12-07

40楼 云尔 翰林准  
 

14课次    345 三段

  

14课前言:这一课的内容,先只要了解一个大概,有些内容可待学完后面近体诗、词曲赋之后,回过头来再补充学习。

  

3.  对联的文学美;

对联的文学美有几个方面,分别叙述如下。

一、对联的节奏美

对联和古体诗词一样,因平仄相谐,诵读起来就有阴阳顿挫的节奏美。

值得说明的是,过去的诗、文、对联都是可以唱诵的。虽然唱诵谱调有一定的随意性,却以各地的方言为依据,有一定的板式。其节奏美就寓于这种音乐感很强的板式之中。

对联的节奏美主要表现在句中词和词组音节的划分上。

五言句多为四拍,句法上为上二下三。节奏为221;或212 1112)。如王维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浣女,莲///渔舟。

七言句多为五拍,句法为上四下三。节奏为2212;或2221 。也有上三下四的:34322;或1222)。但不管句法如何,其顿数则都须一致。如李白的:
吴宫/花草//幽径
晋代/衣冠//古丘
杜甫的:

五更/鼓角//悲壮

三峡/星河//动摇
均齐美的产生来自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悟。比如花叶的搭配,花瓣的排列,天籁的声音等。大自然有自己独有的自然属性、内在规律,我们的古人将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融成一体,使中国的古老文化达到一种全新、永恒、贯通的境界。

在音乐中,乐谱强弱、长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为节奏。在对联中,同句的平仄交替,上下的平仄相拗,形成明显的强弱、长短、高低、缓急的音步,似音乐中的旋律,我们也称其为节奏。对联上下联的节奏,应当是一致的,通常对联是以两个字或一个字作为音节,煞尾的字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这是对联的一般节奏。

说到节奏,便涉及到炼字的问题:

一般四言和五言联,第三个字要选择特别响亮有力的字;

六言和七言联、八言联要注意第三、第五个字;

九言联要注意第四、第六个字;

十言联则以第四、第五、第七、第八字为重要。

下面我们对1234567字联的节奏进行简略说明。

一言联:单节奏;

二言联:单节奏、2节奏;

三言联有:单节奏、2112

四言联有:单节奏、223113等;

五言联有:12221223321441等;

六言联有:123222332442等;

七言联有:34432522322122221等;

八言联一般由44263517言联组成;

九言联由4536542718言联组成;

十言联以上的联句,由三、四、五、六、七言的节奏,加以合并而成。

如海瑞自题的四字联(13)

干/国家事

读/圣人书
周恩来赠王朴山四言联(22)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
山西岳祠五言联(23)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佚人作自策联(14)

养/浩然正气

极/风云壮观
傅山自题联(222)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郑成功自题六言联(24)

养心/莫善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
清翁方纲赠谨庭六言联(123)

结/幽兰/以延伫

抚/孤松/而盘桓
湖北古隆中七言联(43)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清梁同书赠友七言联(25)

闲为/水竹云山主

静得/风花雪月权
清林则徐自题七言联(34)

不要钱/原非易事

太要好/也是私心

以上我们说的是对联的一般节奏。可以看出,上下联的节奏是完全一致的。

下面我们谈谈对联的特殊节奏,节奏不一致的情况。

来看诸葛亮武侯祠联:

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洛阳
    如按上述的节奏划分,后半句不管如何断句,都不妥。正确的方法应为:

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洛阳。
   可见此联的语言节奏和语义节奏是不相同的。如按常规分法,势必割裂词语,导致无法理解联意。这种对联属于特殊结构。对联的音节一般是两字为一顿,它和作为意思单位的词语有时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不能采取割裂词语来迁就章节的削足适履的做法,而应保持每联词语意思的完整,按词义单位划分节奏。

另外,在读联时要注意联句的内在节奏,轻重缓急。要处理得法,不要随心所欲地在联句中添“啊、呀”的语气词,只需在需要停顿之处,适当地延长一些就行了,这就是处理“缓急”的道理。在撰联炼字上,要注意选用鲜明恰当,高雅清新,平仄协调,读音响亮的字。能用实词的尽量用实词,虚词尽量少用或不用。音匀意丰,以少胜多,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

讲究对联的节奏,还应避免“三同尾”。例如:

琴瑟调和尽乐事

亲朋团聚齐欢心

上联三仄尾、下联三平尾。读起来就缺乏抑扬起伏的节奏了。这就是按音律节奏忌三平尾、三仄尾的原因。

总之,对联中的失替(相邻音步末字平仄不交替)、失对(相对音步末字平仄不相拗)、同声收尾、三同脚等都属于影响对联节奏美的平仄失调现象。我们在撰写对联时,要注意尽力避之的。

二、对联的格调

对联的格调,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品次,作者使用哪种格调,第一取决于题材,第二是作者的情性。

有人偏重短联,重在一气呵成;有人喜用长句,意在缠绵反恻;

有人喜好宛转,巧于花心悟语;有人倾于豪放,旨在铁琶高歌,不一而足。

其实作品即是格调、艺术特色的综合表现,它包括作品的格律声调、作者风格、作品体裁等诸多因素。

有诗曰:“直缘多艺用心劳,心能玲珑格调高。”陈家铨先生在其《谐联集萃》序中谈到,要“谐不伤雅,既雅且谐,格调才算高尚”。此言不虚。

从体裁的角度来看,对联的格调大致可分为以下十种:

1.律诗格调

最初,对联多以五、七言为多,它是对联格调的主流,这种诗歌式的对联,现在仍占大多数。如苏小妹联:

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杭州藕香居茶室联:

欲把西湖比西子

从来佳茗似佳人

2.词格调

到了宋朝,宋词逐渐兴盛,同时也丰富了对联艺术。于是便出现了词格调的对联。

词别称长短句,词格者即联句长短参差不一,有的音律也近于词曲,这种体式分明是受了宋词、元曲之影响。

如南京徐达的故居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院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再如顾复初题成都濯景楼联:

引袖拂寒星,古意苍茫,看四望云山,青来剑外

停琴伫凉月,予怀浩渺,送一篙春水,绿到江南

3.民歌格调

有的对联很像民歌,语言通俗朴素,形式生动活泼,很有民歌情调。来看解缙所写一联:

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

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

4.散文格调

有的对联却像一段信笔而成的散文,其语式随便,如娓娓而谈。以文入联,有人说自曾国藩始。来看清末文人俞樾的自挽联: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苦苦着二百五十卷书,流传人间,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荡荡历半生三十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

再如秋瑾墓联:

悲哉,秋之为气

惨矣,瑾其可怀

情调特似古代散文。

5.戏文格调

有的联从表情断句、叠词上看,很有戏文的味道。例如:

想当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

看今日这般光景,或者有之

再如:

莺莺燕燕,翠翠绿绿,处处融融洽洽

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6.曲格调

曲的格调表现在语言质朴自然,新鲜泼辣,形象生动、诙谐。此类对联具有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风格。例如棺材铺联:

这买卖稀奇,人人怕照顾我,要照顾我

那东西古怪,个个见不得它,离不得它

再如诙谐联: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粉,八分九分十倍娇

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响,二乔大乔一人占

7.成语格调

有的对联为成语嵌成。如林则徐撰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8.绕口格调

有的联很像绕口令。如:

屋北鹿独宿

溪西鸡齐啼

再如:

烟沿檐

湮燕眼

9.谜面格调

有的像一则谜面。如:

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

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上联喻油灯,下联喻秤。再如:

四壁图书三尺剑

半肩行李一张琴

联中藏“张三”、 “李四”四个字。

10.骈文格调

用骈体写成的文章称为骈文,骈文讲究词句整齐、对偶、声韵和谐,辞藻华美。汉、南北朝后,骈文风行,它后来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对联同样受其影响。骈文格调的对联在清代的长联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种格调在清代以前出现得并不多,清末民国初期,对联越写越长,从此,骈文格调便有了充分发挥的余地。如李联芬写的武汉黄鹤楼联:

数千年胜迹,旷世传来,看风凰孤岫,鹦鹉芳洲,黄鹄渔矶,晴川杰阁,好个春花秋月,只落得剩山残水,极目今古愁,是何时崔颢题诗,青莲搁笔

一万里长江,几人淘尽?望汉口斜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许多酒兴风情,仅留下苍烟晚照,放怀天地窄,都付与笛声缥缈,鹤影蹁跹
此联不仅用了大量的骈名,如“凤凰孤岫,鹦鹉芳洲,黄鹤渔矶,晴川杰阁”,“汉口夕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等等,把人带入旷远、舒展的诗情画意之中,而且用词典雅、清丽、极富文采,边叙边议,挟眼前景物、历史风云铺成一幅壮美的画卷,文辞激扬,如栏外涛声,从远而近,不绝于耳。

三、对联的风格美

对联的风格丰富多样,大致可归纳为典雅、清新、豪放、婉约等。这些不同的风格是由作者内在的“情性”,天生的“才”“气”和后天的“学”“习”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风格虽各有不同的特点,但有规律可寻。不过就一位作者而言,它还是有一种主要的风格的。有人提倡“因性以练才”,此说有一定的道理。这里仅就对联的语言风格简要举例说明。
1
.浓艳富丽

以重彩之笔抒发情趣。如武昌东湖可竹轩联:

皓月凝辉,竹影婆娑留画意

明湖摇翠,浆声乃壮诗情
2.清新俊爽  请看睡仙亭联:

黄鹤从何处归来,江汉双流,玉笛梅花吹不落

仙人是哪年睡起,春婆一梦,晨钟暮鼓唤难醒
3.含蓄婉约  请看北京颐和园月波楼联:

一径竹荫云满地

半帘花影月笼纱
4.磅薄豪放

老骥追风抒壮志

雄鹰展翅入青云

对联作品格调的高低,并不取决于风格,不能说豪放格调比婉约高。作品格调的高低是由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决定的,只有作者具有高尚的思想和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方能写出格调较高的作品来


 
  2016-12-07

【←前5页 [1] [2]  后5页→

共 51 条,目前1 - 40 条 共 2 页
我要评论
内容:  
图片:  
格式为.gif或.jpg或.jpeg,大小不超过300k。
登录系统   注册会员
 
首页
关于
站务
初学
帮助
榜单
楹联
 
鲁ICP备1302676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