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略文学网_华人文学
登陆  注册  发表文章   
五略文学QQ群:518532181
帮助
首页
近体诗
词赋
古风
长篇
社团
诗赛
自由体
散文
知识
网校
官网
|  
  五略文学网_华人文学 散文小说 正文
  郁 孤 台 下 不 郁 孤 -------赣州郁孤台游记
 
4 加入收藏
 
 
艨子( 举人正 5401浏览  2016-05-17  

北京商书策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精益生产咨询,人力资源咨询
 
 

 
 

赣州在我年轻时的记忆里,是一处十分遥远的土地,虽然遥远,但在一些古文里常常读到过这个地名和这块土地上的故事,所以记忆里倒不是陌生。
    一九九二年的深秋,我在南京的滁河大桥工地上正在忙着大桥的梁部施工,从山东来了一个电话(当时工地上架有铁路电话),把我调往即将开工的京九铁路赣龙段工地。于是我走近了江西,走近了赣州。


    从山东泰安到江西的铁路工地,当时没有火车,没有高速公路,一部中巴车载着我们几个先遣人员顺105国道走了整整三天,才到了赣州信丰县铁路工地。因此说赣州遥远,一点也不为过,赣龙工地当时是十四局二公司最远的一处工地。


    在工地上我呆了大半年,几次想去赣州看一看,结果都因为太忙而没有成行,其实两地也就相距80公里。


    一九九三年的下半年,因为工地急需签定钢绞线质量检测合同,我才有了机会去赣州,公事之余,我去了早就神往的一处历史古迹——赣州郁孤台。


    赣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之所以地名为赣,是因为在此处章江和贡江合为赣江,是二水合流之处,名出于此,名始于汉。最初赣县的命名可以追溯到汉朝,那一年是汉高祖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01年,距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了。


   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正式命名为赣州,因为这里水路发达,历史上赣州都是郡、州、路、道、府的治所,自古就是沟通赣、湘、闽、粤的江南重镇,一直是代代商贾云集之地,赣江上也年年千帆如雨。


   郁孤台在赣州市的北端,这里地势较高,说山有点过,说岭比较好。三面环水,是临水赏景的一处绝佳之地,正因为如此,古人在此筑台,引来后人在此吟诗,商人在此饮酒,游人在此思古。


    为何取名郁孤台呢?是因为这里树木葱郁、山势孤独,因而取名郁孤台。


    最早的郁孤台是谁牵头而建?建成于何年?已经无证可考了。但是推断的建成年代不短于1200年,也可能更早,但建于唐代是可以断定的。


    现在的郁孤台是依清代旧物而重建,台高三层,现在说是台,不是古时所说的石台或土台,而是三层楼台,垂檐歇山,四面有廊,廊内是厅,上下有梯。高台之上,南可以览市内街景,北可以观江上流水,东看日出,西观夕阳。文人到此必是千言有感,万语欲诉。


    但我们大多数游人,都没有留下优美词文,只有几位名家词人留下千古诗文,这几位名家是辛弃疾、苏轼、文天祥、郭沫若。要是统计一下到此一游的古代宰相、尚书、高官富人,那就不计其数了,百姓也好,官吏也好,商人也好,都愿意到此登高,近山近水,思古寻典。


     曾经在赣州做知州的名人有文天祥,他是一位非常爱国的诗人与将领,为了保卫南宋江山,捐家纾难,自招军队,坚决抗击元军。他兵败被俘后,宁死不降,写下了一首不朽诗篇《过零丁洋》,其中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文天祥在登临郁孤台时写下的五言律诗:城郭春声阔,楼台昼影迟,并天浮雪界,盖海出云旗。风雨十年梦,江湖湖城思。倚阑时北顾,空翠湿朝曦


   与文天祥题诗齐名的一篇诗文,当属南宋辛弃疾的一首词,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菩萨蛮》。
这首词最为著名,可谓传诵千古,全词曰: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问鹧鸪


    要读懂这首词,必须要看辛弃疾为什么到了赣州。辛弃疾生于南宋初年,少年时就有非常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战斗精神,主张抗金,反对妥协投降,强烈希望收复宋朝失地,但其抗金主张未被接受。


    虽有凌云之志,然而雄心难飞,从23岁到43岁二十多年间,游宦诸省,朝廷对他并未重用,与其理想大相径庭,他的理想是像岳飞一样,在疆场挥刀跃马,保家卫国。

 

辛弃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他二十一岁的时候就自己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义军,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宋高宗对他很欣赏,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
    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把他派到江西担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俨然不符,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在这种背景下,一次他巡游到赣州,在郁孤台他登高望远,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面对南宋朝廷的偏安一隅,妥协不争的国策,发出无奈的惆怅!并有与鹧鸪同声的感叹!
    此诗表达了诗人,一颗孤悬天下之心,满怀郁结乾坤之情。


    鹧鸪声声难,英雄路路难。古人如此,今天亦如此,行正路难,行正气难。


     当我刚刚离开郁孤台时,我忽然又回身一看,郁孤台就在我的身后,郁然孤峙,默默注视着我。


    也许有人离开此台后,因此而郁,因此而孤。但我没有受郁孤台的凄美情绪所浸染。

 因为我是铁道兵一员,在铁道兵面前,没有郁孤台,没有郁孤山,没有郁孤河,所有的山我们都可以洞穿,所有的河我们都可以架越。正如叶剑英元帅为铁道兵所题写的诗词里所言,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

 十分艰难的赣龙铁路终于修通,离开赣州前,我再一次游览了郁孤台,再一次登高望远,台下三江之水滔滔,犹如古人的滔滔郁思,我体会到,今天的中国人应该深深郁思,但不能久久郁思,最终要走出郁思。


     我们希望我们的国家不再有靖康之耻,不再有七七之恨,希望收复钓鱼岛,希望收复外蒙古。让我们的后人永不郁思。


 
 
 
  版权说明:本文版权归五略文学网_华人文学网站和原作者所有,未经本站允许不可转载及复制,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现有评论  
【←前5页 [1] 后5页→

共 1 条,目前1 - 1 条 共 1 页

1楼 一归 翰林准  
 
再一次登高望远,台下三江之水滔滔,犹如古人的滔滔郁思。
好句
 
  2016-05-19

【←前5页 [1] 后5页→

共 1 条,目前1 - 1 条 共 1 页
我要评论
内容:  
图片:  
格式为.gif或.jpg或.jpeg,大小不超过300k。
登录系统   注册会员
 
首页
关于
站务
初学
帮助
榜单
楹联
 
鲁ICP备1302676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