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略文学网_华人文学
登陆  注册  发表文章   
五略文学QQ群:518532181
帮助
首页
近体诗
词赋
古风
长篇
社团
诗赛
自由体
散文
知识
网校
官网
|  
  五略文学网_华人文学 散文小说 正文
  汉家香溪梦里回 红颜出塞缔和平 ——昭君故里游记
 
11 加入收藏
 
 
艨子( 举人正 3575浏览  2016-04-19  

北京商书策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精益生产咨询,人力资源咨询
 
 

 
 

在长江这条汉人母亲河的上游西陵峡地段,有一条支流叫香溪河,滔滔河水常年不竭,向长江输送着每一滴水滴,构成了滔滔大江,终就流向大海。


就像每一地的汉人村庄,一个个村庄,逐渐汇成汉人的大家庭。


香溪河上,就有这么个村庄,村庄里一个汉人的女儿,她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这个女儿就是王昭君,这个村庄现在叫王家湾,这是昭君故里。香溪河中游,也是著名诗人屈原的故里。


2015年的初秋得闲之际,我同二位友人,专程去了昭君故里,拜谒这位心中的名人。我们的汽车从宜昌秭归出发,沿长江南岸一直向西,在郭家坝渡口渡江北上,就来到香溪河,美丽的香溪河终于映于眼底。


在古代人们说水是路的哥哥,从工程的角度出发,我能理解这句话。因为古代没有较高的测量技术,所以依河而建路,在高程控制上就有了水准依据。此外最早的运输道路是河,而不是山路。古代的人是依河而居的,所以再依河而筑路就成为古人的必然。


看着那滔滔的香溪河以及绵延两侧的青山,在骄阳日照的光阴下,江山是如此多娇。我在想,如此美丽的山河里,难怪会产生屈原这样的诗人以及昭君这样的绝代佳人。


在我的少年时代,我在收音机里就听到过王昭君的名字,知道了她的和亲故事。


在我的大学时代,我在图书里看到了一些更为详实的资料,在古代封建社会里,两方霸主各自为国,除了战争也有和平,结盟为约,互为兄弟,为了盟约的执行,其方法有二,其一为互送子孙为质,其二为结为姻亲,一方嫁女,一方纳媳。


和亲作为国策始于汉代,刘邦手下有一名臣娄敬,此人善谋。


汉高祖刘邦曾经率亲兵前往出击匈奴,娄敬认为万万不可,高祖不听,反将娄敬扣押在军营,自己率将士亲征。结果在白登被匈奴团团围住,差点命丧匈奴。白登解围之后,刘邦对大臣说:“汉朝刚刚平定,将士疲惫不堪,对匈奴是再不能用武力制服了,但如何让单于臣服汉朝呢?”娄敬回答道:“若皇上能把大公主嫁给单于为妻,给予丰厚的嫁妆,单于知道汉皇的女儿带来丰厚的礼物,必定会把大公主作为正妻,生下的儿子必定是太子,将来接替君位。如能这样单于就是汉朝的女婿,他死了汉朝的外孙就是君王,哪曾听说外孙敢同外祖父分庭抗礼呢?军队不出战便使匈奴逐渐臣服了。”


刘邦接受了娄敬的建议,但不舍自己的亲女儿远嫁,便从宫女中寻找一人,以大公主的名义,嫁给了当时昌顿单于,娄敬随去签订了第一个议和联姻盟约,这个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00年。


公元前33年,汉朝的皇帝是汉元帝,当时的匈奴首领是呼韩邪单于,因前几十年汉军在卫青和霍去病的带领下给与匈奴以重创,匈奴惧于汉朝的军威,不得不息战求和,主动求访汉朝,对汉称臣请求和亲。


汉元帝按照祖规,诏告后宫妃嫔,问谁愿意出塞和亲。此时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


呼韩邪单于离开长安的临辞大会之时,王昭君随同告别,元帝见到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霎时大惊,没有想到自己后宫竟有此美人,虽欲留之,但又不可失信,只好恋恋不舍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接诏易,应诏难,从西安到漠北,漫漫几千里,那时候军人可以骑马,女人只能坐马车,道路崎岖,一个二百多人的庞大车队,移如蚁行,中间还要停留采购补给。这一行就整整耗时一年,昭君才到达漠北。古时候的漠北是如今的具体何地,已经难以确定,但是大体上是在外蒙古南部戈壁之北,乌兰巴托之西,阿尔泰山之东的草原上。昭君出塞的行程应该在2500公里之上,其间翻山越岭,跨江跨河,穿戈壁,过草原,该是何等艰难啊!


昭君到达匈奴首府之后,是给荒蛮的匈奴带去了先进的工农业技术以及医疗、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因为汉朝为昭君配备了庞大的随从,这些随从中有各种工匠和医师,昭君的到来给匈奴带来了进步的曙光。昭君也受到了匈奴人的拥戴,成为了匈奴人的女神。


尽管昭君给两个民族之间的和平与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从昭君的思念家乡的情感上来讲,确实是一种深深的遗憾。昭君从未想到,一朝出塞,就是永别故土,平生未归,汉家香溪只能梦回,从此不能父母身旁尽孝,欲归不能。难怪古人写下悲情的《昭君怨》。诗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且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古代所有文艺作品中,莫不是以昭君哀怨为主题,来描述昭君的处境与心情。


因为昭君没有留下诗文,我认为倒是古人们的一种臆想。其实,昭君在塞北产下一儿二女,而且儿子和两个女婿皆是匈奴人中的权贵,昭君本人也是琴棋书画擅长,其家庭与生活也不会尽是哀怨。


如今的昭君故里,已经划为湖北省兴山县,其故里建筑也按照宋朝时留下的图样依图而建。昭君故里的兴建最早在汉代就建成了昭君台,供后人瞻仰,唐宋年代都有续修和扩建。无数名人雅士,商贾官宦皆慕名而往,留下众多诗作、绘画以及乐曲,其中最著名的诗是李白、杜甫、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所写的诗,最著名的乐曲是《昭君怨》、《王昭君》,绘画作品无计其数。


昭君故里的周边环境实在是好,面临香溪水,背靠纱帽山,群峰林立,崖壑合翠,橘林丰茂,山明水秀。故里院内,昭君宅古色古香,汉白玉塑像惟妙惟肖,纪念馆照壁墙上有郭沫若的亲笔题字。


参观归来之后,我又查阅了一些历史资料,知道自昭君出塞后,汉朝有了百年的和平。王莽篡权后,以大国自居,傲视异族,排使收《匈奴单于玉玺》改为《新匈奴单于章》,改“匈奴”为“恭奴”,特别是唆使匈奴的两个附属国鲜卑与乌桓不再纳供,遭匈奴反感与抗拒。公元16年起,两界之间又多发小规模战争。其后因汉军两个将领叛变至匈奴,王莽欲率三十万大军讨伐,一时一场大战恶战在即。这时昭君的女婿须卜当,成功斡旋让匈奴遣返两员叛将,一场战争烟云才得以消散。


王莽政权被推翻之后,东汉朝廷恢复了西汉的外交政策,以和平为大局,修复两国关系。在公元34年乘匈奴内乱,汉军与南匈奴联合彻底打败了北匈奴,把北匈奴驱赶至欧洲,彻底解决了困扰三百多年中国的北部边境之患,南匈奴最终融入中华大家庭。


历史来看,昭君的和亲作用十分巨大,为两汉王朝赢得了近百年和平,是中匈两国“战”与“和”关系的分水岭。她是汉匈和平的重要缔造者之一,所以昭君赢得了后人的崇拜和赞颂,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


最后让我用苏轼的名诗作为结尾,这首诗是:


昭君本楚人,艳色照江水,
楚人不敢娶,谓是汉皇妃,

谁知嫁他国,胡魂去万里。


朋友,为了这段历史佳话,为了千里美丽山河,去昭君故里一游吧!

 
 
 
  版权说明:本文版权归五略文学网_华人文学网站和原作者所有,未经本站允许不可转载及复制,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评论
内容:  
图片:  
格式为.gif或.jpg或.jpeg,大小不超过300k。
登录系统   注册会员
 
首页
关于
站务
初学
帮助
榜单
楹联
 
鲁ICP备1302676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