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楚辞体古风
(1)、楚辞体概述
《诗经》产生在北方黄河流域,始于中原地区的四言体民歌。大致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流行。此后诗坛沉寂,直至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中晚期,一种比《诗经》作品更富有个性,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结构宏伟句式新颖灵活的新型诗体出现了。这就是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楚辞”。屈原是楚辞的奠基者和代表作家,是楚辞体诗歌的创始人。楚辞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继《诗经》以后的又一个辉煌时代。她继承并发展了《诗经》的铺陈辞藻、咏物的特点,又向前发展了一大步。
楚辞体诗歌的特点是结构宏伟,想象丰富,句式灵活。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代表作包括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等。这些作品,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篇幅大,字句长,形式自由,并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它运用了楚地的文学样式和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其为“楚辞体”,又名“骚体”。
楚辞与《诗经》相比,篇章体制长大,显得宏伟繁复。尤其最为明显的是句式语调方面的不同。《诗经》作品主要为四言体,篇幅不大,多以重章迭句的形式构成,屈原的楚辞作品多为长句,大量使用“兮”字语气词。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根据需要而任意扩充。就更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2)、楚辞体诗的语言特色
楚辞体诗在句式上冲破了《诗经》四言体诗的束缚,其基本句式是六言体。在六言的基础上,还有相当的五言、七言等句式。句式参差错落,比《诗经》句式灵活自由。这对后世五言七言诗的形成,对汉赋、唐诗、宋词的创作,都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楚辞体诗在句法结构上讲究对偶,因此有许多对偶工巧的句式,其中可分为言对、事对、双句对和当句对等几种形式。
言对,是指对偶句式不用典故,这种对偶句式内容集中,整齐对称,美观和谐,例如《离骚》中: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夕餐秋菊之落英。
事对,即对偶句式用典故相对,这种对偶句式增加诗句的含意容量,使诗歌具有含蓄美,例如《九章·涉江》:
接舆髡首含,桑扈裸行。
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以上对偶,无论言对、事对,都是上句和下句双句对偶。
除了双句对偶,楚辞中还有当句对偶的句子,例如《九歌·国殇》: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楚辞体诗由于是诗人的创作,比起《诗经》来,在语言修辞上,更加注意词藻的华美,也更富于文采。
楚辞多用重言词(重叠词),这在《诗经》中已经普遍运用了,楚辞继承了这种表现形式,并在摹声、状物、绘貌、拟心等方面有了具体的发展。
例如在摹声中,将“填填”摹拟雷声;‘“啾啾”摹拟猿声;“飒飒”摹拟风声;“萧萧”摹拟树木声;在状物中,将“岌岌”形容帽子高高的样子,“滔滔”形容波浪滚滚的样子;“鳞鳞”形容鱼群游动的样子;在绘貌中,将“淫淫”描写人涕泪交流的样子,“眇眇”描写极目无视的样子;在拟心(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时,将“忡忡”形容人心神不安,“忳忳”形容人心情郁闷忧伤等等。
楚辞在语言上的特色,还表现在大量吸收楚地方言土语入诗,屈原作品中用楚方言的有六十九个。既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又构成了楚辞体诗的地方特色。
楚辞体诗在表现中还运用了许多虚词,以《离骚》为例,反复使用的虚词有“之、乎、也、而、以、其、于、焉、哉”等。这种战国时期发展起来的散文句式引到诗里,形成了楚辞体诗的散文化倾向,这对后人的诗文体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楚辞体诗的语言结构中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多用“兮”等语气词。
用“兮”字组成诗歌的音节,在屈原作品中占多数,而用法上大致有三种:
(a)、用在两句间的第一句的末尾,即用在单句上,例如: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用在两句间的第二句的末尾,即用在双句上,例如:
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鸟鹊,巢堂坊兮。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c)、用在一句的中间,即无论单句、双句,每句中间都用“兮”字。《九歌》的十一篇诗都是这种用法。例如《九歌·国殇》: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兮”字在楚辞里的作用,有的地方起调节节奏的作用,有的地方起表现情感或造成不同语气的作用,有的地方起虚词作用。
(3)、楚辞体诗的结构
楚辞体诗大多是能够配乐歌唱的,楚辞和音乐的关系与《诗经》一样非常密切。因此,楚辞体诗的结构有鲜明的音乐特色。
A、歌节
楚辞体诗都由若干个歌节组成。歌节是其基本单位,每个歌节大多是四句,和《诗经》相似。例如《离骚》,全篇除了最后一节“乱”辞之外,共由九十二个歌节组成。歌节的划分,一是按内容划分,二是依乐曲的需要。
B、“乱”辞
“乱”是理的意思。“乱”辞在篇章的最后,有概括总结全篇的作用。从音乐节奏来说,“乱”是终了的乐章即尾声。一个乐曲在终了的时候,往往还会形成乐曲最后一段的高潮。因此“乱”辞在表现形式上和前面的歌节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乱”辞一般比前面的各个歌节要长。长就便于发挥,有突起高潮的作用。另外,“乱”辞和前面的各个歌节相比,在句法上有突然的改变,说明在音乐上也必然有节奏的改变,这种节奏的改变也有突显高潮的作用。
在屈原的作品中末尾加“乱”辞的共有六篇,即《离骚》、《招魂》和《九章》中的《涉江》、《哀郢》、《抽思》和《怀沙》。
C、“少歌”和“倡”
“少歌”,从内容看,是一篇中前半部分的小结,也为一篇之中的小高潮。它点明前半部分的中心内容。从形式上看,它的节奏与前面的歌节类似,但它的曲调可能带有过渡性质,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倡”,从内容上看,是调转笔锋另写新意,另行起头的意思。从音乐的角度说,是另起新调,即变换新的曲调。例如《九辛·抽思》:
[(1)——(9)歌节从略],歌节(10):
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熟无施而有报兮,熟不实而有获。
(少歌曰):
与美人之抽是兮,并日夜而无正。
侨吾以其美好兮,敖朕辞而不听。
(倡曰):
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
[又(1)——(5)歌节。(乱曰):……]
D、复杂的体诗结构
楚辞体诗中结构较复杂的是《招魂》。《招魂》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巫觋所唱的招魂词加工而成的,在结构形式比较复杂,也较之独特。《招魂》共分三部分,第一.引言,叙述招魂的缘由。因是叙事,所以中间杂有散行句;第二部分为招魂正文,又分两段。第一,外陈四方之恶。分东南西北天上地下六个方向,分述其险恶,警告灵魂哪个地方不能去;第二,内陈楚国之美。分居处宴游饮食娱乐四个方面,分述楚国的华美,诱导灵魂回到楚国来。第三部分是收束气的“乱”辞,总结了全篇之用意。这种复杂的体诗结构,说明当时的楚国音乐非常发达,诗歌体裁形式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4)、楚辞体诗的用韵
楚辞体诗的用韵和《诗经》差不多:
(a)、从一首诗用韵看,有一韵到底和中间换韵两类。一韵到底的如《九歌·东皇太一》;中间换韵的如《九歌·云中君》。《离骚》“乱”辞以前九十二个歌节,几乎每个歌节都换韵。
(b)、从用韵的位置来看,可分为句中韵和句尾韵两种。
句中韵,楚辞和《诗经》一样,有的词常在语气词的前面,形成句中韵。韵在“兮”字前面的,如《九章·涉江》等。
句尾韵:句尾韵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句句用韵,例如《九歌·国殇》前十四句,句句用韵,后四句隔句用韵,隔句用韵是楚辞最常见的韵式,《离骚》、《九章》等都是隔句用韵。
今人写作楚辞体古风的不多,兹举几例:
楚辞体—漫思
莽莽天河兮,仰望穹苍之高远;浩浩山河兮,俯察地舆之邈瀚;
芸芸灵肉兮,悉知苍生之不易;茫茫尘海兮,了悟人世之舛蹇。
世态冷暖兮,备尝人心之不古;遨游四海兮,犹叹萍踪之多变。
举酒高歌兮,嗟叹人生之短暂。放浪形骸兮,岂附凡夫之褒贬?
知音何在兮,凝望天际之孤帆。佳人天涯兮,漫道逶迤而何渐?
知汝贤淑兮,芳沁芝兰之幽馨。吾情何寄兮,唯仗神风而流转。
梦境迷离兮,侧伴伊人于仙境。雅室不俗兮,古松仙鹤而顾眄;
华庭郁郁兮,雏菊金桂共遗香。腊梅傲雪兮,来春好景之浩展。
桃李如潮兮,思硕果之可预。碧流涓涓兮,喜鸳鸯之不散。
松涛忽忽兮,听寺庙之梵钟。粗茶淡饭兮,远市嚣之尘乱。
丝竹盈耳兮,润腑内之丹田。佳人执手兮,怡窗景之绚烂;
注目衔心兮,凭案而赋诗。檀香冉冉兮,任神思之无惮;
灵光曜曜兮,知会意之有期。眸如秋水兮,透心侣之幽愿。
诗如殷血兮,状心泪之滴溅。
噫!伊人顾盼于左右,细语轻声情千万。
平生夫复更何求,即此西归何须叹!
佚名 树下渚
之子独伫兮树下,樱菲菲兮袭人。
风飘飘兮花欲雨,凝滞结言兮窃自语。
哀往兮不再,悲时易兮不得。伤太息兮嗟嗟,曾歔欷兮悒悒。
集绪兮临风,恍不知兮谁须。遂将陟兮阪道上,忽反顾兮君在兹。
羌何为兮永叹,盍次所乐兮来思。偕行兮同与,憺归兮安驱。
终坡道兮曼曼,长登临兮徐徐。得邂逅兮无悔,奚儃徊兮独留?
缤纷兮既遇,修何为兮离忧。
佚名 凤凰于飞
凤凰飞兮杳无迹,梧叶瑟兮摇记忆。
翻云覆雨兮君来去,琴笛袅兮待相应。
诗歌吟兮望君怡,两情相惜兮复失去。
春风浴兮妾之欲,雨雪摧兮君无意。
命运嘲弄兮枉真情。
练习33-2:按任何一种格式写楚辞体古风一首。
|